首页> 中文学位 >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中的基因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6h】

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中的基因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建立工作指导文件程序

二.听力学检测(在我院听力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

三.受检对象

四.方法

结果

一.病史分析结果:

二.听力检查结果:

三.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非综合征性耳聋易感基因

资料与方法

一.建立工作指导文件程序

二.听力学检测(在我院听力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

三.颞骨高分辨率CT(在我院影像科CT室完成)

四.受检对象

五.方法

结果

一.病史分析结果:

二.听力检查结果:

三.基因芯片突变检测结果(见下,表1、图2):

四.HRCT检查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耳聋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增加国民医疗支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疾病,做好耳聋的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世界各国听力障碍儿童发病率占新生儿1~3/1000,其中约50%的耳聋与遗传因素、50%的耳聋与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我市常住人口约1270万人,根据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国人群中致聋基因突变携带率约6%)推算,广州市约有76.2万人携带致聋基因,其中包括耳聋残疾人和未发病的高危人群。筛查遗传高危因素的人群,从分子水平了解致病原因,对于预防先天性耳聋极其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年龄的致聋基因突变报道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在本地区进行病因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指导、降低聋儿出生率;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耳聋病因成为首要问题。本课题利用PCR-RLFP和基因芯片技术对广州市耳聋患者的易感基因进行筛查与分析,揭示耳聋基因在人群中突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耳聋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以期预防更多非综合征耳聋患者。
  第一部分: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广州市非综合征性耳聋高危人群中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的突变情况,为我市防聋宣教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临床评估及基因检测。
  【结果】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及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DNAA1555G位点突变,突变率为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论】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线粒体DNAA1555G突变检出率较低,但仍为预测我市耳聋高危人群耳毒性风险、合理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提供分子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我市耳聋基因易感性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非综合征性耳聋易感基因
  【目的】探讨华南广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易感基因的突变特征,揭示常见的耳聋分子病因构成,为规范、标准的聋病筛查、干预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188例耳聋学生及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病史采集、听力评估,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基因对所选样本的DNA进行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_300delAT),GJB3(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1494C>T)的检测,并对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的个体行颞骨CT检查。结合病史和客观检测结果对本研究对象的致聋病因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①在188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携带致聋基因突变总检测率为22.34%(42/188),其中GJB2235delC纯合突变携带率为6.38%(12/188),杂合突变携带率1.60%(3/188);299_300delAT杂合突变占0.53%(1/188);SLC26A4IVS7-2A>G纯合突变携带率为3.72%(7/188),杂合突变携带率为8.51%(16/188);2168A>G杂合突变携带率为1.06%(2/188),1例为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未检出GJB3(538C>T)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1494C>T)。②在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中,检出1例携带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正常听力人群中致聋基因检出率为1.00%(1/100),与在耳聋高危人群中该致聋基因突变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JB2、SLC26A4是广州地区常见的致聋基因,SLC26A4突变携带率高于GJB2突变携带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