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效应
【6h】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效应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Ⅰ 研究缘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价值

Ⅱ文献综述

1族群认同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2族群认同的相关研究

Ⅲ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设计

Ⅳ彝族大学族群认同测量工具的开发

研究1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分析

研究2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测量工具的编制

Ⅴ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发展特点

研究3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发展特点:人口学变量的视角

研究4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认知特点:内隐外显的视角

Ⅵ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

研究5 族群本质论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影响

研究6彝族大学生族群歧视知觉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Ⅶ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效应

研究7 族群认同对彝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Ⅶ 总讨论

1总讨论

2创新与展望

Ⅹ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展开▼

摘要

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族群中人口众多的族群之一,因其独特的族群文化和生活习俗而备受关注。彝族大学生从小既受到彝族文化的熏陶,担负着传承彝族文化的责任;他们又同时接受着汉文化教育,要不断追寻符合主流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还需化解自己身心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发展成熟稳定的族群认同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部分)。族群认同的发展,对彝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与日常生活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彝族大学生不仅要探索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具有什么地位、怎样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自我认同问题,还要思考彝族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彝族有什么独特性、自己对彝族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彝族在社会上具有什么地位、如何处理自己与彝族的关系等问题。彝族大学生对“我”与“彝族”这两个身份的探索常常相互伴随,相互影响。这样的探索对彝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都会带来重要影响。 族群认同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关注和实证研究。在国内,族群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心理学领域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国外,对族群认同的认识也还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对族群认同的内涵、结构、成分等的理解仍然不同。同时,我国是一个少数族群众多的国家,各族群均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文化,族群间的文化差异也较大。因此,我国的族群认同研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研究路径,需要进行深入的本土化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将研究扎根于少数族群文化的深厚土壤,基于不同族群的族群文化来探索不同少数族群个体的族群认同。需要以某一个族群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其文化资源和心理优势,才能有后期进一步将不同族群的族群认同心理机制进行对比研究,找到差异和共性。然而,当前的研究中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还处于对人口学变量的探讨,涉及到个体内和人际间变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少,且鲜有在同一研究中进行系统性的探讨;族群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探讨多数处于相关的分析,较少有探索两者之间内在机制的研究。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方法还相对较单一,当前的研究中较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较少将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相结合。为此,对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助于总结少数族群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普遍规律与独特特征,促进少数族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族群融合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从个体内在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视角,选取彝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比较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族群认同对彝族大学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为有效提升彝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说,研究通过三个部分来展开: 第一部分:研究1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提炼出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成分。在研究1的基础上,研究2编制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初始问卷,随后收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数据,获得有效数据958份。对这些数据的奇数部分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题项进行了反复的筛查,最后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正式问卷。研究3利用自编的符合心理学信效度指标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对四川省七所高校的958名彝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在性别、年龄、学校类型(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学校层次(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同辈交往等人口学变量上族群认同的发展特点,期望为进一步促进彝族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建构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持。为了考察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在内隐和外显上的认知发展特点,研究4编制了符合测量彝族大学生内隐族群认同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并用该测验(SC-IAT)和问卷法考察了彝族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族群认同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一方面受到个体自身观念(如个体所持有的族群本质论或族群建构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个体感知到的外群体的态度(如族群歧视知觉)的影响。研究5和研究6分别考察了族群本质论和族群歧视知觉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影响。两个研究先进行了横断研究,而后采用实验法,在控制了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考察其因果关系。研究5通过阅读材料来启动彝族大学生的族群本质论水平,研究6通过回忆范式操纵彝族大学生的族群歧视知觉水平,以此考察族群本质论和族群歧视知觉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三部分:当前,在族群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关于族群认同对消极心理(如焦虑、抑郁)作用的研究较多,而对积极心理(如主观幸福感)作用的研究较少。然而积极心理的促进与消极心理的避免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应当给予积极心理更多的关注。另外,主观幸福感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对幸福感的体验不同。彝族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族群,彝族人特别是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研究7探讨了族群认同对其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主要考察了自尊和社会适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由探索、承诺和归属感三个心理维度构成。探索,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认知过程,表达的是对所属族群有关的一切因素的觉察、知觉和关注。承诺,是个体在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对所属族群与其他族群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形成对所属族群独特性的认知信念,包括对族群身份的确认、承认和接纳。归属感,是个体对所隶属的族群拥有的整体情感体验,包括隶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2)研究开发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由探索、承诺和归属感三个维度构成,共15个题项。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学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测量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水平的工具。 (3)绝大多数彝族大学生高度认同彝族。整体上,族群认同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彝族大学生在17到19岁之间的族群认同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高,而在20岁到26岁之间,他们的族群认同水平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非民族院校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民族院校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水平;专科学校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水平高于本科学校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水平;朋友中彝族多的彝族大学生对彝族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朋友中彝族汉族差不多的,朋友中彝族汉族差不多的彝族大学生对彝族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朋友中汉族多的彝族大学生;彝族大学生对彝族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的认同相关不显著,内隐上高度的消极认同,而在外显上高度的积极认同。 (4)族群本质论和族群歧视知觉分别对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有显著的影响,族群本质论水平越高,则族群认同水平越高;族群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则族群认同水平越高。 (5)族群认同间接地对彝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在这中间,自尊和社会适应起着传递的作用。族群认同水平越高则自尊和社会适应水平越高,进而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

著录项

  • 作者

    马巍莹;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应用心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郭成;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彝族; 大学生; 族群认同; 特点; 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