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工具

第二部分 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正负性情绪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轻中度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及其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创伤。患者往往起病急,常伴有外观损毁、肢体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PTSD。据有关报道,烧伤后1-2周出现PTSD症状的患者约为15-38%,3-6周约为33%,1年以后约为20%。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烧伤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医务人员面对烧伤患者不再仅仅是生命救治,更需要关注烧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注重烧伤患者早期的心理健康维护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根据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影响患者创伤、应激后心理恢复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随着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发生改变,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例如:年龄、情绪、认知等;外在因素包括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
  烧伤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有观点认为患者年龄越小,烧伤后的心理影响越严重,因为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存在更多潜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然而在现实事件中,年轻患者在各方面均比老年患者恢复得快,且年轻患者本身其他疾病相对较少,因此在同等伤情下年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预后均较好。在生理上,年轻患者新陈代谢旺盛,可以有效促使创伤愈合,但是伤后形成的疤痕挛缩给年轻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上,年轻患者更容易得到家庭支持,并且自身社会经历较少,压力也较小,因此也更容易调整情绪;但是另一方面,烧伤带来的创伤也可能会影响其人格、认知和整个人生情感发展,留下终身的心理创伤。而年长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并且可能导致他们对自我人生价值、社会关系和工作能力悲观失望。同时老年患者往往缺乏家庭支持,因此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综合干预来促进伤后恢复。
  过去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创伤性事件带来的负性影响,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新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负性事件在心理方面产生的正性变化——即创伤后成长。所谓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体会到的积极的心理改变。影响个体创伤后成长的因素较多,例如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个体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疾病本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研究者提出,女性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要高于男性,年轻的患者较年长的患者更容易获得创伤后成长,而病程的长短也与创伤后成长存在相关关系。但也有诸多研究与上述论点相悖。
  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2所三甲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因各类烧伤收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患者首次入院≤30d;②轻、中度烧伤患者(根据烧伤严重性分度: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以下;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1%~30%,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③患者意识清楚,表达正常,能理解并配合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00份,最后收集到资料完整的有效问卷188份,其中男性123例,女性65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6.49±11.01岁;火焰烧伤68例,液体烧伤81例,电击伤24例,热压伤15例;受伤部位头颈部37例,躯干33例,四肢118例。
  2.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sesilience scale,CD-RIS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正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和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hinese PosttraumaticGrowth Inventory, C-PTGI)。
  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特点
  烧伤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0.34±14.31,患者心理弹性普遍较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受伤程度和受伤部位的烧伤患者心理弹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烧伤患者在弹性总分和坚韧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正负性情绪的关系
  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正性情绪的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正性情绪呈正相关(P<0.05),与负性情绪相关不显著(P>0.05)。其中,弹性总分及其坚韧性和乐观因子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力量因子与消极应对相关不显著(P>0.05)。
  ③朋友支持、积极应对、正性情绪是心理弹性的预测因子。
  3.轻中度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
  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42.34±18.44。不同年龄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在精神变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女性。不同医保类型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在精神变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受伤程度和受伤部位的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轻中度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关系
  ①创伤后成长高分组在弹性总分及其各因子、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因子与弹性总分、坚韧性因子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力量因子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个人力量因子和生活欣赏因子呈正相关(P<0.05),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因子与乐观因子、消极应对相关不显著(P>0.05)。
  结论:
  轻中度烧伤患者心理弹性较一般人群低,经济问题是影响烧伤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正性情绪、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与负性情绪相关不显著。而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因子、积极应对方式、正性情绪对心理弹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并且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方式关系密切。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救治烧伤患者时,不仅要关注患者本身的疾病问题,也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