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来移民对俄村生计方式的影响——内蒙古恩和民族乡X村的实地研究
【6h】

外来移民对俄村生计方式的影响——内蒙古恩和民族乡X村的实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方法与相关理论

1.3.1 研究方法

1.3.2 相关理论

1.4 调查点基本概况

1.4.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4.2 村庄历史沿革

1.4.3 调查点选择原因

第2章 X村俄罗斯族人的传统生计方式

2.1 俄罗斯族人的传统农业

2.1.1 建国之前(约1918年—1949年)

2.1.2 建国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约1949年—1978年)

2.1.3 改革开放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约1978年—1995年)

2.2 俄罗斯族人的传统畜牧业

2.2.1 建国之前(约1918年—1949年)

2.2.2 建国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约1949年—1978年)

2.2.3 改革开放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约1978年—1995年)

2.3 俄罗斯族的传统渔猎

2.3.1 俄罗斯族的传统渔业

2.3.2 俄罗斯族的传统狩猎业

2.4 俄罗斯族的传统采集业

2.4.1 野生浆果和野生菌类

2.4.2 采集木柴

第3章 外来移民的大规模迁入

3.1 迁入时间

3.2 迁入原因

3.3 外来移民原居地

3.4 外来移民的融入

第4章 外来移民对俄罗斯族人生计方式的影响

4.1 破坏性副业的出现

4.1.1 采药业

4.1.2 抓蛤蟆

4.2 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

4.2.1 外来移民与传统农牧业

4.2.2 外来移民与传统渔猎、采集业

第5章 俄罗斯族人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剖析

5.1 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

5.2 更开放的自由使用权

5.3 市场化下的经济理性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似乎成为了时尚的热门话题。各界人士纷纷围绕它献计献策,为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本文似乎也未能“免俗”,研究的正是一个俄罗斯族村庄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过程。这个过程起于20世纪90年代一场大规模的蒙古族外来移民潮,外在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的民族关系。很明显地,人口、资源和环境是这一过程当中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三个核心要素交叠在生计方式之上,因生计方式相互串联起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俄罗斯族人当今的生活状态,发现并剖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同时参与流行话题的讨论,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计变迁是一个过程,过程需要时间来成全。本文采用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分别描述了外来移民迁入前后的俄罗斯族生计方式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自然资源的滥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生计变迁的直接原因,而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其变迁的根本推力。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美国学者哈丁针对公共物品的使用状况曾提出著名的“公共地悲剧”理论。他认为所有权不明晰是酿成“悲剧”的原因,这个过程里个体追求自我最大利益的行为最终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然而,笔者认为“公地悲剧”实质上就是在缺乏相互牵制的前提下,在重大利益预期的引诱下,私有原则在“公地”中不加约束地应用所造成的后果。这时,“公地”的产权是“私有”还是“公有”已经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如何约束使用权,如何控制私有的资源滥用行为。
   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的正是这样一种约束力。生计方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中稳定下来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人们在历史生活中积累关于自然的经验与知识,并将其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稳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通过易于感受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强大的政治强制力中断了传统生计方式,也就打乱了其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未得到有效建立,蒙古族移民就是在这样的秩序混乱中进入到村庄,无序与无节制的“挥霍”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本文最后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重建安定有序的人地相处模式。秩序作为约束力,可从内外两个方面得到建立。外在约束表现为制度和规范,内在约束力则是道德和情感。在多数人推崇“制度决定论”的今天,笔者更偏好通过内在约束的道德与情感来促使保护自然的行为得以完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