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环糊精竞争性包合作用的金刚烷胺检测方法的研究
【6h】

基于环糊精竞争性包合作用的金刚烷胺检测方法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动物源食品中金刚烷胺检测研究进展

1.1.1 金刚烷胺的作用机理

1.1.2 金刚烷胺危害

1.1.3 金刚烷胺的检测方法

1.2 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研究进展

1.2.1 环糊精概述

1.2.2 环糊精的结构特点

1.2.3 环糊精包合物

1.2.4 客体分子与环糊精主体的荧光分析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以黄连素/羟丙基-β-环糊精为荧光探针检测金刚烷胺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BRH/HP-β-CD/AMD系统的荧光光谱响应的测定

2.1.3 荧光增敏和荧光猝灭作用的测定

2.2.2 HP-β-CD对BRH溶液荧光增敏作用

2.2.3 HP-β-CD与BRH溶液包合比的测定

2.2.4 金刚烷胺对BRH/HP-β-CD包合物的荧光猝灭作用

2.2.5 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2.2.6 pH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2.2.7 共存物的干扰

2.2.8 药物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NBD-金刚烷胺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分子设计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NBD-金刚烷胺客体荧光分子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2 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NBD-金刚烷胺荧光光谱的影响

3.3.3 不同pH对NBD-金刚烷胺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影响

3.3.4 不同温度对NBD-金刚烷胺的荧光光谱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以NBD-金刚烷胺/β-环糊精为荧光探针检测金刚烷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1.3 包合物的制备

4.1.4 一般步骤

4.1.5 共存物的干扰测定

4.1.6 药物分析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NBDBCD包合物的光谱响应

4.2.2 NBDBCD包合物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的测定

4.2.3 NBDBCD包合物的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2.4 NBDAMD/β-CD/AMD系统的光谱响应研究

4.2.5 AMD对β-CD/NBDAMD包合物的荧光猝灭作用

4.2.6 共存物的干扰

4.2.7 药物分析的应用

4.3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金刚烷胺是一种人用抗病毒药物,长期、过量移植兽用会使畜禽出现中毒现象,直接诱导病毒变异,使畜禽产生较强的耐药性,在影响动物品质的同时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对金刚烷胺的实时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金刚烷胺本身不发荧光,采用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法不能直接测定,而环糊精类大环主体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结构特性,能够包合金刚烷胺以及一系列荧光分子。本研究以荧光分子与环糊精类主体形成的包合物作为荧光探针,通过竞争性包合作用用于金刚烷胺的检测。而兽用金刚烷胺大多是通过原粉兑水溶解混入饲料的方式给药,因此,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品牌的盐酸金刚烷胺片中金刚烷胺的含量,对于金刚烷胺的快速检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黄连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黄连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形成1∶1的包合物,且二者包合物能够产生较强的荧光发射;而金刚烷胺能够使黄连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物产生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一种金刚烷胺测定的新方法,通过建立包合物的荧光猝灭值与金刚烷胺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药片中金刚烷胺含量的检测,检测限为0.3mg·L-1,其回收率在92%~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但其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金刚烷胺与β-环糊精较强的结合能力作为参考,在金刚烷基上连接NBD-Cl分子,设计合成了荧光分子NBD-金刚烷胺。通过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液蒸发法制备化合物晶体;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谱性能,结果表明:NBD-金刚烷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不同有机溶剂和温度条件下荧光强度变化明显,该化合物在pH为4.38时荧光最强,为金刚烷胺与环糊精的包合提供了依据。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金刚烷胺与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者能够形成1∶1的包合物,同时测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1.28×104L·mol-1以及热力学参数熵变,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且NBD-金刚烷胺与β-环糊精包合物能够产生较强的荧光发射;研究了包合物与金刚烷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金刚烷胺能够使包合物的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一种用于金刚烷胺测定的荧光探针方法,同时将该方法用于药片中金刚烷胺含量的测定,并取得了较好的测量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