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笔论》原意考

摘要

蔡邕在其《笔论》中多次用"若……"的比喻来说明字体形态,现当代的研究者通常将其含义解释得较抽象,本文通过对20世纪考古出土的汉代及魏晋墨迹书法的具体分析,认为蔡邕《笔论》后半部"若……"比喻的真正内涵是像其文本描述的一样具体的.20世纪出土的汉代及魏晋时期的书法真迹客观地展现出当时的书法特征及书写方法,蔡邕的《笔论》、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与当时作品的互相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汉代蔡邕《笔论》后半部说的"若……"内容,现当代学者的普遍解释不通。其次,现存的汉代简犊资料较科学地证明了"若……"的实际意义。再次,蔡邕《笔论》中的书法理论及汉代书法作品的具体造型给魏晋书法家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在卫锈和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及作品中仍然能看到类似的造型形态。有趣的是,蔡邕和王羲之书法理论中"若……"的形态在其后代书法理论中不多见,而且汉代及魏晋书法作品中"若虫食木叶"、"若坐"、"若动"、"若飞"等造型的书写方法也非常重要,由于文章字数限制,以后笔者将在其他论文里展开论述。最后,通过本文也应思考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文章做出不同解释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人类的认识系统及解释系统。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人的书写方法和想象力比现代人还要丰富,因此研究古代书法时需要具备的一种态度就是:以所观察到的东西为研究起点,同时考虑到当时书写的客观环境。这样才能客观地研究那时书法的真正面貌,而不是用已有观点来判断不同环境里出现的一切书法。这也正是本文强调的部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容易导致像希腊神话里那样削足适履的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