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革命后的“美感”——1918年以后中国的美感变迁,以中国画为中心

革命后的“美感”——1918年以后中国的美感变迁,以中国画为中心

摘要

过去一百年中,中国人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表层表现为诸种艺术形式与审美活动的方式的改变,在其中层,是美学观念的变化,而在其深层,则是美感的变化。“感觉”本身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产生深沉持续的变化,并且影响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者所信奉的“感受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这一原则中导出来。文化的真正变革,最终必须落实在对于“感觉”的改造上,观念的变革,只有转化为感觉与行为的自觉状态,才真正成功。这种状况,在审美中尤为明显,作为共通感的美感的变化,是社会变革与文化革新的最深沉的成果,它影响造型艺术的风格,影响人们的日常审美,影响器物的生产,影响人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人们的生活,是美感的直接现实。因此,感受并且描述这种时代性的美感的变迁,应当是美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问题是,从何处入手呢?过去百年的中国文化中,或许“中国画”是能最直观地体现这种变化的,它最集中地体现着时代性的与民族性的美感,以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演进为对象,来描述这近百年的美感演进。在“姜永安们”这些既受传统美术熏陶,又接受专业化的造型技术训练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一种真正现代性的美感:建立在三大构成之上的视觉呈现,通过结构透视和块面化的塑造,以及明暗的运用,营造出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真实感”;建立在技术感之上的创作的自由感;建立在形式创造之上的形式美感;以形象自身及其意义作为作品的主题,让作品拥有强烈的现实感;还有隐含着形象背后的对于现实的关注与反思。这些就是人们说“审美现代性”这个词时所表达的基本内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