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编年史

摘要

借用费希特的时间概念,文学批评的历史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一种是“编年史意义上的批评史”。前者展示是文学批评意识演进的内在理路、内在秩序,关注的是体系自身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这种整体关联常常借助于概念、范畴、命题之间的逻辑论证,以同一类型或相同形态呈现;后者则主要关注文学批评史上文论家与文论流派以及思想体系之间前后相继、先后相生的意义关联,这种意义关联常常借助于个案的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编年史研究的方法,理应融会贯通传统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种种长处。譬如“以事见人”、“因人存事”的编年体传统,长于以实证的方法,在史料的广度和宽度上,展示出历史流程的复杂性、丰富性。又譬如以作家、批评家为坐标的纪传体传统,常常通过大局的研判,揭示出某一个阶段或时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过程、特征或走向,以及文学思潮的转折、批评流派的兴衰、文学接受的特色,等等。总之,建立在各种传统史传体式长处的基础上,既可以在结构上凸现出编年史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亦可以在方法上彰现出编年史在时空意识上前后相继、纵横交错的张力,并且通过这种互动相生、交相辉映关系的揭示,展示出研究对象的理论多面向性与历史的全部丰富性,同时,对于这种多样性、具体性和丰富性形成的思想根源予以历史的解释。就上述的内容、结构、方法而言,也就大体上可以实现当年陈寅烙先生所设想的“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一书”的编年史要求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