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二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标志物研究进展及研究策略展望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标志物研究进展及研究策略展望

摘要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而且大部分人没有前驱症状,基于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素来判定个人风险较困难.约25%~50%心肌梗死患者没有任何传统Framingham风险因素,难以在心脑血管事件前发现.研究发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死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而不是取决于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因此,As易损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As易损斑块早期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标志物的研究策略进行展望。rn 血清学检测弥补了影像学检测的缺陷,患者易于接受,适合用于早期大规模筛选。应用最多、证据最充分的是炎症标志,物,如高敏c反应蛋白、S100A4、基质金属蛋白酶系列、新蝶呤、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系列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但炎症标记物特异性差,还常见于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疾病,宜与其他标志物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另外,miRNA通过发挥多种功能参与到As发病的过程,且其分子稳定性较高,血清中可长期放置,适宜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As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病理变化过程。随着各种“组学”技术的日益完善,相应分析软件及系统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共享,为寻找和确证更为充分和准确的As易损斑块早期标记物群提供了便利。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测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确定冠心病相关基因、易感区域的遗传标记物。大量SNP发现与验证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一定进展。代谢组学对内源性代谢物的整体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寻找新的内源性小分子标志物作为易损斑块的诊断依据。因其获得的信息量大,可通过建模法或借用右关专业软件来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分类,从而提高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效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