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语言”对翻译之影响

摘要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趋势日渐蓬勃,外语学习成了一环必要的科目;然而这也刺激了翻译学科的大张旗鼓,透过翻译开展出多样的跨文化交流领域,促使人类文明的进展有了更多元的样貌。对于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一门“外来语”可以和所谓的“母语”匹配;也就是说,母语是一个人最自然使用与表达的语言。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外来语,然而,对于语境的表达与词汇的掌握,使用母语比较轻松自如。语言的转换,从理解意会到重新表达,口语或书写的形式,都不能避免在传译者脑中的“酝酿内化”作用。这个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要触碰到两种语言的语法问题,语言习惯的特殊表达形式以及文化涵盖下的特别现象。这些个差异,都必须透过“酝酿内化”的阶段,再审慎地取舍与重新诠释出来。翻译应该要逐字翻呢?还是要以理解的涵义为主?除了译文的类种不同,有不同的考虑标准;最重要的仍是清楚地掌握原文的义理。相较于一般的行文规章或产品简介,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意境拿捏的空间限度较大,且因人而异,遂而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也因之,我们会说翻译形同再书写的模式,是一种再创造。当然也会产生负面成效的译本,假使翻译者对“外来语”的理解和对“母语”的诠释掌握程度不够的话,就无法让翻译本表达的形同原著般的精彩。所谓的意境要“忠于原著”,又能充分展现译文语境上的精辟流畅,这个功夫是相当不容易的训练。关键虽在译者本身,但重要的仍是对语境理解与认知的“意象空间”。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酝酿内化”的作用阶段:从视觉到意识,从文字的意义到感受,从意境的吸收理解到掌握的内化认知,进入到决定表达出来的最终模式。这个空间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象语言”虽是沉静的,却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因为正在酝酿新的文字生命。笔者将从三个方向来探讨“意象语言”对翻译之影响:一、文化之交流和语言的能量;二、“意象语言”之作用;三、翻译与再创造。假使翻译成为全球化沟通下的重要中介,透过翻译可以引导人类的生活,在多元化的发展下启发开阔的视野,那么“地球村”的和平愿景将指曰可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