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临汝县桃木沟钧窑瓷器残片的研究(上)

临汝县桃木沟钧窑瓷器残片的研究(上)

摘要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末和北宋初年,盛于北宋中晚期,在金、元年代又有新的发展.故有唐钧、宋钧和元钧之称谓.宋钧的历史渊源来自河南省禹县唐代的小白峪窑的所谓花瓷--在褐色的釉上有类似钧釉的月白、天青等乳浊斑的瓷器[1].在此基础上,经过陶工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钧窑发展成为我国宋代名窑,并为北宋王朝烧制宫庭用品.钧瓷生产原料多是就地取材,有一定范围的配方,烧制温度和窑炉气氛常有波动,故釉色千变万化,因此有"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美誉.钧瓷釉能产生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有红斑区的釉色更是丰富多彩,从玫瑰红、紫红、蓝紫和紫等多种色调,加上器物釉面上常有自然形成的菟丝纹、蚯蚓走泥纹及泪纹等奇特的图案,使它成为我国宋代独具一格的名瓷.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以及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重视,尤其是对钧瓷的乳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产生乳光的原因进行了种种的猜测,以往有的学者以为是含有CoO造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含有硫酸亚铁所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学者们的努力,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多种现代化综合性的检测手段,并改进观测用的试样制备技术,使各种仪器的特点和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物理化学和显微结构方面对钧窑胎釉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2~8].开始发现河南古钧窑釉具有四大结构特征,高压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到钧釉中存在的二液相分离结构,就地进行电子衍射实验,确证:其二液相分离所产生的球状体是液滴,冷却至室温则为非晶玻璃珠.通过测算,孤立相液滴的粒径一般在60~180nm之间,粒度的峰值多在100nm左右.这一球形液滴的大小、正好满足著名的瑞利(Rayleigh)散射理论对粒径的要求而散射着明显的乳光,据此可以很好用来阐明钧窑釉的乳光来源,在红斑块釉中发现有Cu2O,Cu及CuS等晶相的存在,这使人们对红斑釉区的呈色和其釉色从玫瑰红、紫红、紫到蓝紫的变化有深刻的了解,源于宋钧的景德镇明清铜红釉,其釉色通体鲜红,在其釉中同样含有Cu及Cu2O等晶体,并且存在二液相分离结构[9],只是其孤立相液滴远小于钧釉.由此可见Cu及Cu2O晶体在钧釉红斑块的呈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