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 >说'咚锵'——上古象声词及拟声导源词族考辨一则

说'咚锵'——上古象声词及拟声导源词族考辨一则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描写撞击声经常使用象声词"咚"、"当",声音鲜亮一点或者就是"咚锵".在文献中古人是如何记录类似响动的?这些象声词又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里拟以"咚"系与"当锵"系象声词为主要线索,系联一组同源词,以作回答的尝试.本文旨在考察词源,而非历数象声词书写形式古今变迁,故使用的字形下限定为汉魏,至《广雅》为止.所采上古音系统依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2010年增订本,声韵关系术语及同源词判断标准依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本文所论客观声音的摹拟成为一部分词汇音义之源的语言现象,近世多以术语“语根”概括。章太炎、刘师培、黄侃诸大师皆有论及,但止于列举动植物、自然物因声得名的单个事例,往往既无论证也无系联,常不为后之学者所重。当代,语源学勃兴。任继防先生《汉语语源学》建立语源学学科框架,并将语根探求摆到重要位置,意义巨大。任氏在前辈学者对清人程瑶田《果赢转语记》的研究基础上梳理出一个庞大的“骨碌”词族,谓其语根为“圆形物体滚动时的声音”。整部书的立论主要就是基于对这个词族深入探讨。王凤阳先生也曾系联了一个以“分剖”为共同特征的“八”词族,认为“其音来自于物体分裂所发出的响声及其所引起的认得条件反射”;另外还有一个“滴沥”词族的系联也可以窥见摹声语根的思想。这些虽属个例,但已与前代学人不同,能围绕同一语根广泛系联,展现了语根研究的独特价值。但总体而言,当代汉语言文字研究对象声词的导源功能重视还显不足,不少同源词研究者或将象声词排除在讨论范围以外,或将象声词视同一般词汇进行平面系联,甚至归为引申的结果。实则拟声造词能产性强,对汉语的词汇系统影响深远,通过本文亦可管窥一斑。以象声词为切入点探索音义结合之源,分析词汇衍生之流,对训诂学、词汇学、语源学、语义学等相关学科而言,都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研究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