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银器

金银器

金银器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59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433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文博、文物天地、收藏.拍卖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四届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金银器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景明、扬之水、孔群等。

金银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6 占比:11.4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433 占比:88.34%

总计:5018篇

金银器—发文趋势图

金银器

-研究学者

  • 张景明
  • 扬之水
  • 孔群
  • 韩建武
  • 申秦雁
  • 谭前学
  • 霍巍
  • 韩伟
  • 乌兰托娅
  • 冉万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何以中国"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开幕2022年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开幕式在故宫文渊阁开展。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
    • 戴勤谦
    • 摘要: 湘阴越州窑口出土的青瓷牛头莱通杯受唐代金银器造型中对动物仿生装饰的影响,将动物的形态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要,又让人们的生活因器物的仿生充满了"形"的趣味。这种动物仿生的装饰设计被陶瓷装饰艺术汲取后展现出了另一番风味。本文通过观察青瓷牛头莱通杯分析陶瓷莱通相对于之前的金银器莱通产生的变化,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总结,为艺术创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了方向。
    • 于卓尔
    • 摘要: 鱼纹是出土文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纹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夏商周时期,鱼纹不仅盛行于青铜器之上,单独的玉鱼也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盆、铜鉴,秦汉时期的双鱼纹铜洗。瓷器上、金银器上的鱼纹也是屡见不鲜。
    • 张倩
    • 摘要: 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涉及金银器制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系统反映唐代金银冶炼和金银器成形、修整、连接、装饰等全部工艺流程,包括冶炼环节的“灰吹法”工艺,成形环节的范铸、捶揲、锻打、闪打工艺,修整环节的切削、镟活、打磨工艺,连接环节的焊接、贴焊、卡合工艺,装饰环节的捶揲、錾刻、线刻、镂空、鎏金、花丝、编结、金珠焊缀、金筐宝钿、金镶玛瑙、金包玉工艺等,是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全面体现。
    • 秦改梅; 吉彦杰(图)
    • 摘要: 在“晋工”金银器制作艺人刘兴东的引荐下,记者再次走进平遥,寻访平遥文房刻铜艺人王维民。因没有专门的工作室,我们的采访在他家里进行。室内采光不太好,光线最好的地方是阳台,王维民在本就狭窄的阳台开辟出一方小小的艺术天地用来刻铜。年少学艺,醉心于刻铜艺术20余年,艺无止境,学海无涯,于王维民而言,刻铜是他的最爱,携铜入画,不断精进技艺,他乐此不疲。
    • 吴洁; 吴苏荣贵; 海日
    • 摘要: 蒙镶是蒙古族贵金属镶嵌工艺风格的简称,蒙镶工艺,是采用金属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工艺技法,将镶嵌素面绿松石、玛瑙、珊瑚和孔雀石等玉石装饰材料固定在托架(亦称镶口)上,这种结合雕刻与镶嵌工艺所形成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金属加工工艺即是蒙镶工艺。在内蒙古地区,这种颇具民族特点与地域特点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自蒙元延续至今,依然受到蒙古族民众的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仍有从事蒙镶工艺的传承人活跃在民间,实属难得。本文即是为记录他们传承发展蒙镶工艺现状的实录,旨在为后来研究者留下第一手资料,亦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甘守寂寞、无言奉献的工匠精神的致敬。
    • 许小丽; 崔笑婧
    • 摘要: 筷子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种餐具,在中国文化圈内,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进餐的餐具大体有三种:一种是用刀叉勺作为餐具,一种是用手抓食代替餐具,再一种便是用筷子作为餐具。事实上在进餐时也有交叉使用餐具的。不同餐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使用筷子作为主要餐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十分悠久,但是人们对它司空见惯,很少有人注意它的来历。2001年6月,在巩义市新华小区发掘一座东汉时期夫妻合葬墓,墓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等装饰品、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而使我感兴趣的是一双铜筷子。
    • 扬之水
    • 摘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袨服华妆瘈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无论是村居小景,还是节日胜景,古人对于儿童生活片段的捕捉,游戏情景的描写,总是充满了趣味。
    • 杨腾(文/图); 张义中(文/图)
    • 摘要: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位于安徽长丰县下塘镇埠里社区鲁庄南,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8.8万平方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2019年5月一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展开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6座,出土了大量漆木器、金银器、陶器、瓷器和铜器。因其对研究宋代家族墓葬制度、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月,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获评“2018一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墓地出土的一批景德镇湖田窑精品青白瓷器,让我们得以一窥宋代青白瓷的盛行与当时江淮地区社会风貌。
    • 赵倩卉
    • 摘要: 唐代金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时重要的手工艺品。唐代金银器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在汉代以前金银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而达到了顶峰。国泰民安、财富聚集和相对开放的大唐帝国,奢靡之风盛行,使得金银器成为当时人们的追求。此外,“丝绸之路”的畅通,商贸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西亚、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金银器大量传入中国,这些因素极大促进了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本文从考古学、比较学的角度论述了唐代金银器的发展,从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的深浅将唐代金银器分为两个阶段,对唐代金银器的历史渊源和兴盛原因进行了简单叙述,并着重从金银器纹饰、器型等方面分析外来文化对唐代金银器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