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性

神性

神性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3年内共计9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6篇、专利文献29篇;相关期刊599种,包括文教资料、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 神性的相关文献由96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坚、盖湘涛、赵怀俊等。

神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6 占比:96.90%

专利文献>

论文:29 占比:3.10%

总计:935篇

神性—发文趋势图

神性

-研究学者

  • 于坚
  • 盖湘涛
  • 赵怀俊
  • 唐玉厚
  • 唐衍伟
  • 万孝献
  • 于芳
  • 克里什纳拉奥·S·瓦达迪
  • 吴翔宇
  • 张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金宣慧; 石松
    • 摘要: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英雄。俄狄浦斯家族血缘的混乱诡谲使安提戈涅携带着天生的神性;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中,安提戈涅被视为古希腊家庭信仰的实践者与神律的守护者。因此在安提戈涅的形象研究中总是离不开对其“神性”的剖析,且其“神”的形象在哲学的范畴内居高不下。事实上,生活在神法与人法相冲突城邦中的安提戈涅是作为降格的神——人类而存在于世的,因此在解读安提戈涅的人物形象时,不能脱离她是“人”的事实,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去剖析其形象、解读其行为、了解其俗世需求,让其回归本性。
    • 闫伟
    • 摘要: 土家族的火神崇拜是原始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之一,根源于土家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火的认识、控制与使用。火神观念是土家族火神信仰的核心,是在灵魂观基础上对火进行神化的结果。土家族的火神形象有火焰、火塘之火与人格化的火神三种类型,火神性别为女性的特征反映出土家族存留有原始母系社会的信仰习俗。在土家族看来,火神有驱邪禳灾、默佑赐福、沟通人神的职能,本质上是将火的现实功能进行了神化。火施惠于人与为祸于人的两面性决定了土家族火神具有善恶兼具的道德属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土家族以生存繁衍为根本的民族价值观——务实精神。
    • 潘志宏
    • 摘要: 妈祖文化富含佛教文化元素,主要表现为妈祖与佛教观音菩萨的融合。通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至少自元代起妈祖就被视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此说甚至流传到日本。妈祖与观音融合的外在原因是神职相近,因为妈祖的主要神职为“航海守护神”,而观音的神职之一是“慈航普度”。妈祖与观音能够融合的内在原因是神性相通,其中妈祖与观音共同的神性即是慈悲思想。妈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佛教思想的积极作用,妈祖与观音的融合是佛教文化吸纳妈祖文化的过程,也是妈祖文化摄取佛教思想并丰富了文化内涵的过程,证明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具有互融互摄的深刻联系。
    • 马来西亚赖静婷
    • 摘要: 《牛[疒皇]》是《聊斋志异》里的一则短篇劝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却充满转折。六畜瘟神通过其超越人类能力的神性力量,宽容地给予主人公陈华封机会和引导,让他醒悟后及时弥补过错,进而成功自我救赎。故事里还巧妙地融入了“华封三祝”的故事,暗示只要人性向善,是比获得神的帮助更美好的事。
    • 周晓艳; 史金茹; 唐思
    •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次仁罗布为代表的作家深入到西藏人的生活内部,以极其平实的、客观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还原真实的西藏,并从西藏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出发去解释和表现在西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理念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新世纪藏族文学不一样的地域风貌和文学诉求。而神性,作为发现人性、映照人性的一种超越性维度,在新世纪的西藏文学表达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诗意空间的营造和道德力量的求索。
    • 赵海蔚
    • 摘要: “神明”在《黄老帛书》中存在两个向度:神性与人性。神性是外在的,与道关联;人性是内在的,是精神智慧。神性与人性具有客观规律性和主体把握性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存在将一般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二分转为主客为一的倾向。这一点与传统中国哲学里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也是《黄老帛书》所要传达的一种圣君“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道认识论与“通达神明之境”的精神修养论。
    • 熊宸
    • 摘要: 以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城邦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时期出现统治者崇拜与相关仪式的文化政治背景和历史影响,可发现王权的神圣化进程不能完全归结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而应该将希腊地区本土的诗教传统和当时的政治局面视为更重要的因素。城邦自下而上地构造出王权的神圣性问题,通过对祭神礼仪的模仿来表达对王权的感激与依附。也正是在城邦对王权神圣性的含混表述中,希腊化时代王权被赋予了二重性的特征。
    • 杨兆昕
    • 摘要: 张爱玲(1920-1995)是我国近代文坛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而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对传统母亲形象的母职和母爱的双重颠覆,这种颠覆来自其家庭母爱的缺失和时代的影响,在此影响下神性母亲的颠覆性书写表现出张爱玲坚定的女性立场,这不仅丰富和立体了母亲形象,还在文学史上对还原母亲成为独立完整的“人”具有启蒙、救赎的作用。自古以来,母亲形象在我国文坛上一直散发着神性的光辉,无私、善良、温柔、勤劳等众多美好的词汇都集中在这一形象上。
    • 韩伟
    • 摘要: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乐体系具有文化原型意义,其表现出的神性与理性的张力状态构成了轴心时代的基本母题.春秋以降,伴随人地位的提升,以及鬼神信仰的式微,礼乐体系呈现出庙堂与民间、天命与人生、理性与感性的多重断裂,神性退场与理性凸显彼此互渗,并达到某种平衡.这种情况在以礼乐为题材的出土文物(如绘画、服饰、陶俑、日常器皿)中表现明显,它们表现的主题逐渐由赞颂天德向高扬人德滑移,呈现出"人化"礼乐替换"神化"礼乐,以及现实艺术功能论替换神秘艺术功能论的总倾向.礼乐观念产生变革的动因在于士人理性对统治者治理需要的迎合.国家层面对礼教外衣的依赖与士人阶层建构文化身份的努力取得了价值共识,从而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达成了对礼乐信仰体系的重建.客观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体系在破坏之殇中亦蕴蓄建设之功,从而使其成为古代礼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
    • 杨元惺; 邢千里
    • 摘要: 诗意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它与数千年来中国人难以割舍的自然情怀有关,也与言说不尽的乡愁传统有关。不论是贵胄高士或者坊间百姓,也不论是诗文书画或者雅乐民歌,诗意总是或明或暗地贯穿始终。这种写意般的诗意气质在精神深处构建起中国摄影的基本底色,与以神性人文为特征的西方摄影区别开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