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急救护

应急救护

应急救护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6703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时代教育、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科技资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2012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重庆市2016年度科普工作理论研讨会等;应急救护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忠、万世波、张丽芳等。

应急救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703 占比:99.63%

总计:56913篇

应急救护—发文趋势图

应急救护

-研究学者

  • 赵建忠
  • 万世波
  • 张丽芳
  • 张晓华
  • 何水英
  • 冯会玲
  • 刘志强
  • 唐超
  • 李志
  • 武士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索婷婷; 栗娟; 高凤琪; 沈永青; 冯会玲
    •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社会公众心肺复苏(CPR)掌握现状与施救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问卷星对社会公众进行调研,共1609人完成一般资料、心脏病发作症状认知、CPR知识掌握情况、为他人实施CPR的意愿、CPR培训经历等信息的填写。结果本次调研的社会公众中,58.88%学习过CPR,紧急情况下68.51%愿意为他人实施CPR。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事的工作性质、接受CPR培训频率、对心脏病发作症状的认知和CPR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是社会公众实施CPR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公众为他人实施CPR的意愿较高,但目前CPR知识相对缺乏,应多途径、多方式为社会公众开展心脏病发作症状及CPR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 李勤; 胡开欣
    • 摘要: 意外伤害、突发疾病、自然灾害在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时刻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普通民众是参与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能够及时提供紧急救护的往往不是医护人员,而是普通民众,因而开展面对民众的紧急救护培训是当前提升区域急救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区域应急救护培训策略,为区域急救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王河; 张伟; 左浩; 夏桂平; 张海龙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防疫与健康需求对建筑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广州“速度”(一)接收目标群体的“速度”广州市的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商贸活动频繁,疫情输入的风险高,广州市始终把商贸业场所的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市区两级通力合作,科学做好综合防护工作。在新冠疫情的防控策略方面,广州市坚持“动态清零”。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送至隔离酒店隔离。
    • 马少寅; 吴冬梅; 李少骏; 杨金震; 姜一帆
    • 摘要: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应急救护知识知晓情况及学习意愿,为提高居民应急救护能力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11月-12月通过微信+问卷星平台对某市428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应急救护知识知晓情况及学习意愿。结果428名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护知识得分为(16.14±3.31)分,不同性别(χ^(2)=4.047,P=0.044)、家人是否患慢性病(χ^(2)=3.909,P=0.048)、不同文化程度(χ^(2)=10.525,P=0.005)、不同职业(χ^(2)=10.474,P=0.015)的社区居民现场应急救护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OR:1.333,95%CI:1.333~4.506)、企业单位职员(OR:2.113,95%CI:1.194~3.740)及事业单位职员(OR:1.083,95%CI:1.083~8.027)是社区居民现场应急救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积极影响因素。学习意愿调查显示:63.3%的居民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现场应急救护知识,其中高达93.2%的居民认为医务人员非常有必要对公众普及现场应急救护知识,78.5%的居民希望通过网络获得急救知识。在希望获得的急救知识中,前三位是意外伤害(85.3%)、常见急症(85.0%)、止血包扎(79.4%)。结论居民应急救护知识掌握较好,学习意愿高,应进一步筛选培训项目,提高居民的应急救护能力。
    • 程晓青; 张晓华; 马青卉; 温莹; 赵建忠
    • 摘要: 目的 了解省级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师资对首次引进的国际认证课程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为建立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省级红十字会应用国际认证课程培训的师资基本情况、应急救护情况和对本次课程的评价,用构成比描述师资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对不同教学主题的满意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共772名调查对象,均为具备教学经验的应急救护师资。调查对象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9.01±1.40)分;对标准化教学主题满意度也较高。培训前后自信心方面,培训后调查对象对培训学员、质量管理、安全心理环境和评估教学效果4个与教学信心相关的问题自评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题1:t=-32.66,P<0.001;问题2:t=-28.22,P<0.001;问题3:t=-27.41,P<0.001;问题4:t=-29.07,P<0.001);不同自信水平的师资,培训后自评得分增幅不同,中等自信组培训后自评得分变高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题1:χ^(2)=166.49,P<0.001;问题2:χ^(2)=166.48,P<0.001;问题3:χ^(2)=195.40,P<0.001;问题4:χ^(2)=129.61,P<0.001);不同地区的师资培训前、后教学信心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χ^(2)=3.14,P=0.541;培训后:χ^(2)=2.04,P=0.727)。结论 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对参与式教学的师资国际认证培训课程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师资培训中推广。
    • 栗娟; 王梅琪; 索婷婷; 王荣; 陈灿; 杜丽花; 刘忠翔; 冯会玲
    • 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在公众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河北中医学院2020级大学新生共153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73)和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应急救护培训方式;试验组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发的“公众自救互救”移动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比较两组学生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效果考核成绩以及平台学习满意度。结果培训结束后,试验组在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包扎技术、骨折固定知识的掌握及理论、实操成绩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学生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微课程视频、讨论答疑模块的设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均为100.00%,总体布局满意度为97.26%,学习评价模块题量与组织形式满意度为98.63%,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提高公众应急救护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可作为提高公众应急救护普及教育、促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的有效实现路径。
    • 摘要: 近年来,杭州市红十字会紧扣"关爱生命"主题,整合优势资源,融合部门发展,推动应急救护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全面推进应急救护基地建设,打造杭州城市文明新品牌。2020年,探索建立的AED配备、急救培训、救护队组建、救护E站建立"四位一体"现场急救响应杭州模式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报表扬。整合资源提升工作合力凝聚合力,统筹部署。由市应急管理局等11家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成立市"红十字救在身边"工作协调小组。
    • 摘要: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吉安市吉安县各社区、乡镇、学校等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泉塘社区联合吉安县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当日,志愿者与群众观看了防灾减灾科普视频,开展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活动,通过发放科普资料手册、悬挂横幅、讲解防灾减灾常识等方式,使居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 焦奕霖; 王万彬; 林素羽; 卢容容; 安燕; 钟丽丽
    • 摘要: 目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本研究立足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应急救护技能开展调查研究,为探寻在线应急救护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问卷对社区工作者应急救护能力现状、应急救护培训的需求情况、线上学习平台认知程度等进行调查,应用 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40名被调查社区工作者中,接受过系统急救培训者仅 11.43%,35.71%从未接受过急救培训;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措施回答正确率最低;60.71%的被调查社区工作者表示愿意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且微信小程序为最受欢迎的在线培训平台。结论:目前阶段社区工作者的应急救护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借力于信息多样化的线上学习方式,开展应急救护在线培训可以为社区工作者所接受。
    • 刘艳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减灾委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开展2022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以发放宣传资料和相关安全知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摆放地震、火灾等灾害宣传展板67块,悬挂宣传横幅,免费发放防灾救灾宣传彩页10000余份,讲解自然灾害预防、避险与逃生、应急救护等知识,现场解答公众咨询3000余人次,群众参与气氛热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