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345篇;相关期刊1261种,包括江汉论坛、晋阳学刊、青海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成立大会等;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1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丛大川、张岱年、吕国忱等。

唯物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9 占比:89.90%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345 占比:9.34%

总计:3692篇

唯物主义—发文趋势图

唯物主义

-研究学者

  • 丛大川
  • 张岱年
  • 吕国忱
  • 周嘉昕
  • 燕国材
  • 龚育之
  • 刘志洪
  • 张一兵
  • 张奎良
  • 李宗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海龙
    • 摘要: 与唯心主义根据意识考察自然空间相反,直观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空间的感性对象性,但局限于单纯的直观或单纯的感觉,因而难以理解人的活动对自然空间的生成意义,在直观唯物主义那里,自然空间是与人无涉且一成不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满意直观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从发生学的角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空间不是别的,是社会空间的质料和源头。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凸显了人的实践活动在空间二重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式等维度阐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
    • 周嘉昕
    • 摘要: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同时也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制定科学历史观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理论方法和学术观点的创新,还有话语的创新。以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辩证法为例,马克思并未简单持有或是借用这些思想史上既有的概念范畴,而是在新世界观的孕育和阐发中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回顾青年马克思在概念范畴的运用和理解上所进行的创新,对于今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 王晶
    • 摘要: “伯尔尼笔记”是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其中列宁的唯物主义思想是研究者涉足列宁哲学思想的重要切入点。英国学者鲁本、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以及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分别从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辩证法以及“无主体的过程”角度,对“伯尔尼笔记”中列宁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列宁的唯物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它们却都忽视了实践在列宁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哲学逻辑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改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改造;客观事物辩证法对概念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逻辑的结构性颠倒。通过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列宁实现了从直观反映论到辩证反映论的突破性发展;确证了实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的本体论地位;从历史性的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点明了《资本论》中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
    • 包大为
    • 摘要: 作为近代哲学发端式的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背负着太多后世强加的标签。在特殊的历史情势下,培根并没有试图主动地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而是不自觉地将唯物主义作为方法和策略,以便发展和实践其自然主义哲学。这种不自觉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最终构成了保守主义的英国启蒙政治的最初底色。系统批判一般的形而上学或建构一种科学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是后世学者的想象,培根的真实意图则是确立与科学相匹配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其方法。培根试图以真正的归纳法引导和重塑经验主义,进而确立经验上升至知识的科学、合法的路径。培根不自觉地拓展科学的规范性外延,将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客观规律作为力量和公共福祉的源泉。培根将不断取得财富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国家视为其自然主义的现实效用,但是又最终将现存政治制度的完整保存与自发变革作为这种自然主义的终极限度。
    • 罗裕柔
    • 摘要: 文学反映现实,是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观点。文学反映作家的思想倾向,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观点中的重要问题。在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从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含义入手,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观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可知倾向性反映真实性,能够在真实性的刺激下自然流露;倾向性反作用于真实性,能够影响真实性的表达程度。本文以此为基点,思考作家在创作现实主义作品时要实现真实性与倾向性的高度统一,推动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 赵铮
    •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四史”教育),总结正反辩证的启示,挖掘“四史”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握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革命与改革的关系,人民与国家、政党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及趋势与过程的关系,对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保把“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善作善成的实际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 郭鑫园
    • 摘要: 莫兰迪出生于博洛尼亚,一生也只生活在博洛尼亚地区,几乎很少出远门。他的生活平淡宁静,像是苦行僧一样,因此其作品呈现出宁静、平和的特点,仿佛有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本文探讨莫兰迪作品的艺术风格及静物作品的形式美,引导感悟自我与物体之间的联系、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 李文雷; 徐军; 陈磊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理论的原初语境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三个方面,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叙事空间。“第二国际”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出现分野、分裂,不同阶段表征出不同特征和不同影响,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发展的思想史要辩证评价、理性审视。应坚持准确理解理论与正确指导实践相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坚持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创新发展。
    • 南帆
    • 摘要: 元宇宙概念描述的是互联网基础上构建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表明历史内部愈来愈强大的技术逻辑。传统的文学艺术仍然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清晰边界,元宇宙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带来各种感官的无缝对接。但是,元宇宙仅仅是感官感觉真实。如果不需要物质支持,许多传统的文化观念、社会规定乃至人的欲望也将消失。元宇宙与现实社会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依赖。如果物质的身体遭到人工智能的彻底改造,元宇宙的构思与设计必须重新考虑。
    • 杨国栋; 马晓雪
    • 摘要: 新文科给高校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助力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新文科倡导知识领域的融合驱动和交叉创新,其本身也蕴含课程思政。新文科视域下,新文科和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建设的同构性与互惠性;和知识传授具有学科发展的交互性与协同性;和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具有方法路径的共通性。新文科建设对思维范式、知识体系、话语建设进行系统性创新,其推动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为以知识融合引导学科价值体系的重构,以话语建设推动知识叙事方式的更新,以唯物主义建构价值与事实的协调统一。新文科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共同要素及其联动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知识树-元素库”体系,探索多方式的“话语-知识”融合途径,健全多支柱“教学-研究”互促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