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文图书>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纸质版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作者: 于金富

出版社: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
获取纸质图书

图书介绍

  • 作者:

    于金富

  • 出版社: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语言:

    中文

  • 页数:

    309

  • ISBN:

    9787520349376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与历史发展规律。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性质,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亚细亚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二是阐明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亚细亚君权专制制度、土地国有制与依附性小农经济等。三是分析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历史阶段与中国亚细亚社会的各种历史形态。四是阐明中国古代亚细亚社会的运动规律,中国亚细亚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五是阐述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通古今之变,探析三千年大变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究中西之际,阐明中国生产方式、中华文明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展开▼

作者简介

于金富,男,1956年3月生,经济学博士。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中国经济转轨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转轨、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在生产方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经济转轨等领域产出了大量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等重量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5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与《经济学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展开▼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篇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第一章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一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 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五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 六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性质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性质 一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不适合中国 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中国特色—地主占有制 四亚细亚生产方式长期存在是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章 我国学术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主要分歧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论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肯定论 第二篇 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君权专制社会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君权专制社会 二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近代延续 三中国古代政府经济职能 第五章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 一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吗 二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制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一中国小农经济特殊的社会性质 二中国小农经济特殊的存在形式 三中国小农经济特殊的发展规律 第三篇 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亚细亚农村公社: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史前阶段 二先秦社会不是奴隶制生产方式,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形成阶段 三战国变法时代: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转型阶段 四汉承秦制: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 五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原生形态与次生 形态两大阶段 六百代皆行秦制: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长期延续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形态 一先秦王国体制: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 二秦汉帝国体制: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次生形态 三民国党国体制:中国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再生形态 第四篇 中国古代亚细亚社会的运动规律 第九章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初始特征:皆在起点 一赢在起点:中华文明的早熟性创造了古代的经济 文化繁荣 二输在起点:中华文明的保守性阻碍了社会转型与 历史进步 第十章 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停在原点 一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条件与生产组织量的变化 而性质不变 二产权演变:中国古代国有制形式不断变化而国有制 性质不变 三变法改革:亚细亚社会制度具体形式变化而性质不变 四改朝换代:社会结构回到原点 第十一章 中国亚细亚社会运动的基本定律 一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定律 二中国社会演变过程定律 三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定律 第五篇 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章 三千年大变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一走出秦制:戊戌变法拉开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序幕 二告别秦制: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未竟事业 第十三章 究中西之际:中西生产方式与中国文明的发展趋势 一中西社会历史纠葛:中西社会优劣胜负、聚散分合 二社会生产方式异同:中西胜负分合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特色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展开▼

相关图书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