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后浇带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所述防管涌砂的上方设有压实层,所述压实层和地下室上层楼板之间设有可由下至上传递作用力的倒支模系统。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施工方法,先在后浇带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然后在防管涌砂上铺设压实层,最后在压实层和地下室上层楼板之间设置倒支模系统。本发明具有经济实用、效果显著、适用性广、操作简单且能防止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管涌滋生等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06154B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260285.2

  • 申请日2021.03.10

  • 分类号E02D29/16(2006.01);E02D19/12(2006.01);E04G11/36(2006.01);E04G11/48(2006.01);

  • 代理机构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李若愚

  • 地址 412000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玫瑰路288号

  • 入库时间 2022-11-28 17:49: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27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管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沿河区域许多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室基坑距离河道较近,当汛期河水水位升高时,河堤内与河堤外水头差增大,与此同时基坑开挖施工挖除场地内的粘土等弱透水或不透水覆盖层(相当于盖重、压浸平台)后,改变了基坑内盖重及渗流路径,基坑临河侧、基坑底部的薄弱部位、现有已形成的渗漏通道在压力水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冲破及流砂,随着流失加剧,可能酿成管涌事故。而地下室结构底板设置了众多后浇带,后浇带不能在短时间内浇注砼进行结构性封闭,这使已成型的后浇带素砼垫层局部存在薄弱节点和渗漏点,且其位置呈不规律分散性特点,给“对点”处理带来难度。考虑底板后浇带垫层的薄弱节点分布位置具有不确定性,为确保万无一失,需要对结构底板所有后浇带采取防管涌的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经济实用、效果显著、适用性广、操作简单且能防止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管涌滋生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后浇带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所述防管涌砂的上方设有压实层,所述压实层和地下室上层楼板之间设有可由下至上传递作用力的倒支模系统。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倒支模系统包括模板次梁、模板主梁和立杆,所述模板次梁沿所述后浇带横向设置,所述模板主梁沿后浇带纵向设置,所述立杆的一端顶紧所述压实层,立杆的另一端顶紧所述地下室上层楼板。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压实层的上方固定有压枋,所述压枋间隔布置,且压枋的设置间距为300~350mm,最下层的所述模板主梁压紧压枋。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立杆的另一端设有一钢顶托,所述地下室上层楼板下方设有横向方木,立杆通过所述钢顶托和横向方木顶紧地下室上层楼板。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压实层伸出所述后浇带横向两侧,且伸出距离不少于100mm。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地下室上层楼板保留多个横向排布的立柱不拆除。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压实层包括双层麻袋和压实模板,所述双层麻袋覆盖压住所述防管涌砂的表面,所述压实模板铺设于所述双层麻袋上。

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优选的,所述压实模板上还堆压有多层砂包。

作为一个总的技术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施工方法,先在后浇带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然后在防管涌砂上铺设压实层,最后在压实层和地下室上层楼板之间设置倒支模系统。

上述的施工方法,优选的,所述倒支模系统采用倒支模法设置,所述倒支模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压实层上沿后浇带横向设置压枋;

S2:沿竖直方向设置立杆,保证立杆的一端顶紧压实层,另一端顶紧地下室上层楼板;

S3:在压枋上沿后浇带纵向设置模板主梁,并沿后浇带横向设置模板次梁;

S4:依次在立杆各高度层设置模板次梁和模板主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管涌滋生,避免发生严重的灾害,为汛期地下室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了工程施工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经济实用、效果显著、适用性广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后浇带在主体施工不能封闭期间防止后浇带垫层薄弱节点管涌发生。

2.本发明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操作简单,工程技术人员均可熟练运用,后浇带防管涌支撑系统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少,施工成本低;且在后浇带浇注砼后,防管涌结构的材料均可回收利用,周转使用,节能环保,绿色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后浇带;2、防管涌砂;3、压实层;31、双层麻袋;32、压实模板;4、倒支模系统;41、模板次梁;42、模板主梁;43、立杆;44、钢顶托;5、地下室上层楼板;51、横向方木;52、立柱;6、压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后浇带1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2,防管涌砂2的上方设有压实层3,压实层3和地下室上层楼板5之间设有可由下至上传递作用力的倒支模系统4,倒支模系统4用于增强抵抗管涌能力,将管涌力由下至上传递分散。本实施例的防管涌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管涌滋生,无论后浇带1哪个位置出现薄弱节点均能有效预防管涌,压实层3防止防管涌砂2的流失,倒支模系统4的设置大幅提高了整体抵抗管涌的能力,与压实层3和防管涌砂2配合取得了良好的防管涌效果。

本实施例中,倒支模系统4包括模板次梁41、模板主梁42和立杆43,模板次梁41沿后浇带1横向设置,模板主梁42沿后浇带1纵向设置,立杆43的一端顶紧压实层3,立杆43的另一端顶紧地下室上层楼板5。具体的,模板次梁41、模板主梁42和立杆43相互连接形成架体结构。参见图1,后浇带1的横向为图中的左右方向,后浇带1的纵向为水平面上垂直于横向的方向(具体为图中未示出的前后方向),模板主梁42为φ48钢管,最下层的模板主梁42为三根,压紧最下层的模板次梁41,并沿后浇带1纵向通长设置,立杆43沿竖直方向设置。模板次梁41能够增强压实模板32的侧面强度,模板主梁42通过压紧模板次梁41进一步增强压实层3的抵抗管涌的能力,立杆43则能够将管涌力传递至结构楼板,保证抗管涌效果。

本实施例中,压实层3的上方固定有压枋6,压枋6间隔布置,且压枋6的设置间距为300~350mm,最下层的模板主梁42压紧压枋6。具体的,压枋6为50*70mm方木,沿后浇带1横向设置且钉紧在压实模板32上,两端均超出后浇带1的两侧。压枋6能够增加压实模板32的整体刚度,防止压实模板32因管涌力过大而破坏。

本实施例中,立杆43沿后浇带1纵向设置的间距为900mm,模板次梁41的步距为1200mm。具体的,参见图1,在图中的横向方向上,共间隔设有三根立杆43,在图中的纵向方向上,间隔设有多跟立杆43,纵向方向各立杆43之间的间距为900mm,步距是指架体横向水平杆之间的距离,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倒支模系统4架体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立杆43的另一端设有一钢顶托44,地下室上层楼板5下方设有横向方木51,立杆43通过钢顶托44和横向方木51顶紧地下室上层楼板5。具体的,钢顶托44为钢可调托座,横向方木51能够保护上部结构,钢顶托44和横向方木51配合与上部结构即地下室上层楼板5顶紧受力,提高了整体抵抗管涌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压实层3伸出后浇带1横向两侧,且伸出距离不少于100mm,以确保封堵效果,进一步保证不会出现流失或管涌。

本实施例中,地下室上层楼板5保留多个横向排布的立柱52不拆除。考虑到负一层板后浇带处为悬挑性质,为避免负二层的倒支模系统4被基底水压力加载后,对地下室上层楼板5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采取加固加强措施,即对应的地下室上层楼板5保留至少横向3排立柱52不拆,如在施工中已拆除,则需按此要求在负一层板上重新设置支撑架。

本实施例中,压实层3包括双层麻袋31和压实模板32,双层麻袋31覆盖压住防管涌砂2的表面,压实模板32铺设于双层麻袋31上。双层麻袋31作为压实模板32和防管涌砂2之间的过渡缓冲层,能够填充二者之间的空隙,防止防管涌砂2的流失,而压实模板32能增强倒支模系统4基础的承载力,使管涌力能够通过倒支模系统4均匀传递至楼板。

本实施例中,压实模板32上还堆压有多层砂包。具体的,可根据需要在地下室底板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压实层3上堆压几层砂包(400kg/m

本实施例的沿河区域地下室后浇带防管涌结构的施工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在后浇带1的空腔内填满防管涌砂2,由于后浇带1支模结构达不到拆模要求,填防管涌砂2前应先拆除原后浇带1支模架扫地杆,防管涌砂2采用人工运输,人工填筑,防管涌砂2应充满整个后浇带1空腔,使其表面与现底板面平整;

步骤2:然后在防管涌砂2上铺设压实层3,具体使用双层麻袋31覆盖住填防管涌砂2的表面,再满铺15mm厚的压实模板32,充分贴紧压住双层麻袋31,以防流失,双层麻袋31应伸出后浇带1横向两边各不少于100mm以确保封堵效果,铺设压实层3后能有效避免防管涌砂2的流失;

步骤3:最后在压实层3和地下室上层楼板5之间设置倒支模系统4,倒支模系统4采用倒支模法设置。倒支模系统4使双层麻袋31和压实模板32组成的压实层3充分顶紧受力,大幅度提高了防管涌结构的抵抗管涌的能力。倒支模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压实层3上沿后浇带1横向设置压枋6,具体的,在压实模板32上钉固压枋6(50*70mm枋木),使压枋6沿后浇带1横向设置,设置间距@300~350mm;

S2:沿竖直方向设置立杆43,保证立杆43的一端顶紧压实层3,另一端顶紧地下室上层楼板5,具体的,在横向上共设有三根钢管作为立杆43,在纵向上沿后浇带1间隔@900mm布置;

S3:在压枋6上沿后浇带1纵向设置模板主梁42,此处先在压枋6上设置三根沿后浇带1通长布置的模板主梁42,具体采用φ48钢管作为模板主梁42,并保证模板主梁42压紧压枋6,然后紧靠该模板主梁42和立杆43安装相应的模板次梁41,模板次梁41沿后浇带1横向设置;

S4:依次在立杆43各高度层设置模板次梁41和模板主梁42,具体的,除最下层外,还由下至上设有三组模板次梁41和模板主梁42,其中模板次梁41步距@1200mm;

S5:通过调整钢顶托44使立杆43顶部通过横向方木51与地下室上层楼板5顶紧受力;

S6:对地下室上层楼板5采取加固加强措施,保证地下室上层楼板5的支撑结构保留至少横向3排竖向立柱52不拆,如果在施工中已拆除,则需按此要求在地下室上层楼板5上重新设置支撑结构;

步骤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压实层3上堆压几层砂包,产生反压作用,以进一步增强抵抗管涌的能力。

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防管涌砂2填充、清理方便,填充迅速也利于后浇带1浇筑前的清理工作,各模板及支架可以利用后浇带模板独立支架改装加固,针对后浇带1管涌位置的不规律且分散的特点,可以防止因后浇带1空腔的存在,压力水的作用突破垫层薄弱节点的位置或沿已经成的渗漏通道形成先期的管涌隐患。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