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

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尤其是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包括:养殖管,所述养殖管设有若干个,所述养殖管用于养殖水产品;隔断网,所述隔断网设有若干个,所述隔断网设置在所述养殖管的端部;养殖池,所述养殖池设有若干个,所述养殖池与所述养殖管连接,用于将若干所述养殖管串联和/或并联;及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安装在所述养殖管和/或所述养殖池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通过水循环处理装置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和处理,能够使养殖水保持合适的含氧量,实现养殖水的快速净化,进而保证高密度养殖的顺利进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905844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连云港连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2196077.3

  • 发明设计人 吴振行;

    申请日2022-08-20

  • 分类号A01K63/00(2017.01);A01K63/04(2006.01);A01K61/10(2017.01);A01G31/02(2006.01);C02F9/14(2006.01);C02F103/20(2006.01);

  • 代理机构无锡风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61;

  • 代理人徐杰成

  • 地址 22250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经济开发区珠海西路9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38: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2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尤其是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养殖水产品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种各样水产品的需要量不断提升,工业化大规模的养殖池也越来越多。

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是当今最先进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养殖密度高、占地少、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节约水资源、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少、高投入高产出等优点。

然而,由于其养殖密度高,鱼在吃食后排出大量的粪便,同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导致水质恶化较快,所有在使用循环水养殖时,需要对养殖水体进行收集处理,如果养殖水体得不到快速净化,鱼就会得病或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对水体进行快速、持续的循环净化的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包括:养殖管,所述养殖管设有若干个,所述养殖管用于养殖水产品;隔断网,所述隔断网设有若干个,所述隔断网设置在所述养殖管的端部,用于划分多个养殖水域养殖水产品,提供大小混养和/或品种混养;养殖池,所述养殖池设有若干个,所述养殖池与所述养殖管连接,用于将若干所述养殖管串联和/或并联;及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安装在所述养殖管和/或所述养殖池内,用于提供养殖水产品所需的溶氧量。

优选的,所述养殖池包括:进水池,所述进水池与端部的第一个养殖管连接,用于进水;循环池,所述循环池与两端的所述养殖管连接,使端部的所述养殖管串联;连接池,所述连接池与中间的所述养殖管连接,使中间的所述养殖管串联;及出水池,所述出水池与端部的最后一个养殖管连接,用于出水。

优选的,所述养殖池包括:进水池,所述进水池与第一个养殖管连接,用于进水;循环池,所述循环池与所述养殖管连接,使所述养殖管依次串联;及出水池,所述出水池与最后一个养殖管连接,用于出水。

优选的,还包括:水循环处理装置,所述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微滤装置,所述微滤装置包括微滤机,所述微滤机与所述进水池和/或所述出水池连接,用于分离养殖水中的固体废弃物。

进一步的,所述微滤装置还包括微滤网袋,所述微滤网袋与所述微滤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循环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净化池,所述第一净化池采用无氧菌净化养殖水,所述第一净化池与所述微滤装置连接;第二净化池,所述第二净化池分别与所述第一净化池和所述养殖池连接,所述第二净化池采用有氧菌和藻类来净化养殖水,所述第二净化池还用于添加动保品以及调控水体pH、含氧量和温度;及第三净化池,所述第三净化池与所述第二净化池连接,用于更换所述第二净化池的水体,以及调控水体pH、含氧量和温度。

优选的,还包括:水耕蔬菜池,所述水耕蔬菜池设有若干个,若干所述水耕蔬菜池相互串联或并联,所述水耕蔬菜池的进口与所述水循环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水耕蔬菜池的出口与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循环处理装置还包括:池塘,所述池塘不少于一个,所述池塘通过所述微滤装置与所述养殖池连接,将所述养殖管内的养殖水与所述池塘内的养殖水进行净化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系统包括若干层,若干层养殖系统依次叠加,且相邻两层养殖系统的养殖管相互垂直,上层养殖系统不覆盖下层养殖系统的养殖池,每层养殖系统的养殖管并列设置,两端分别通过养殖池和弯头连通。

优选的,所述养殖系统设有若干层,若干层养殖系统依次叠加,且上层的养殖系统位于下层的养殖系统两端的养殖池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通过水循环处理装置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和处理,能够使养殖水保持合适的含氧量,实现养殖水的快速净化,进而保证高密度养殖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养殖管1、隔断网、水循环处理装置和曝气管。

养殖管1用于提供养殖水产品的生活空间。养殖池用于提供投喂饲料、水产捕捞、调整水位、清理死鱼或添加动保品等养殖作业的窗口。曝气管用于提供养殖水产品所需的溶氧量。隔断网设置在养殖管1端口处,用于划分多个养殖水域养殖水产品,进行大小混养和/或品种混养。

养殖池包括进水池21、循环池22、连接池24和出水池23,其中,进水池21 与端部的第一个养殖管1连接,用于进水;循环池22与两端的养殖管1连接,使端部的养殖管1串联;连接池24与中间的养殖管1连接,使中间的养殖管1 串联;出水池23与端部的最后一个养殖管1连接,用于出水。

水循环处理装置,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微滤装置4,微滤装置4包括微滤机,微滤机与进水池21和出水池23连接,用于分离养殖水中的残饵粪便等固体废弃物。为了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微滤装置还包括微滤网袋,微滤网袋与微滤机连接,用于对微滤机过滤的养殖水进一步过滤。微滤网袋与微滤机之间可以增加水泵,水泵用于保证水流的速度。

曝气管安装在养殖管1和养殖池内,用于曝气,提高养殖水的含氧量。

养殖池为帆布池,帆布池长宽高2×2×1.5m,上方露天敞口。帆布池建造简单。

养殖管1依次串联,也就是养殖管1依次与进水池21、连接池24、循环池 22、连接池24、循环池22、连接池24、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连接。

通过水泵实现养殖水的循环,通过微滤装置实现水体的过滤。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循环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净化池51、第二净化池52和第三净化池53。

第一净化池51采用无氧菌净化养殖水;第二净化池52与第一净化池51连接,第二净化池52采用有氧菌和藻类净化养殖水,还用于添加动保药剂以及调控水体pH、含氧量和温度,第三净化池53与第二净化池52连接,第三净化池53 用于更换第二净化池52的水体。

净化池为直径4m的帆布池,通过菌类、藻类等微生物净化水质,还可以用化学药剂调节水质,达到养殖水体循环。

出水池23流出的养殖水经过微滤装置4后进入第一净化池51,再流入第二净化池52,还可以添加动保药剂等,然后流入进水池21。

第三净化池53为备用水池,可给第二净化池52提供更换水体,用于紧急情况下,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盐含量,调控水体PH、含氧量、温度等,活化水质。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循环处理装置,本实施例的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不少于一个的池塘6。

采用外部一亩池塘6,通过外池种植荷花、水草等植物净化水质,通过外池混养不同鱼类消化吸收残饵粪便,达到净化处理养殖水;

出水池23流出的养殖水经过微滤装置4后进入流入池塘6,通过池塘6内的动植物净化水质,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盐,消化吸收残饵粪便,再用微滤机将池塘6内水体过滤后送入进水池21。养殖池内水体大约24吨,外部1亩池塘6大约1000吨水体,足以达到净化水质的功能。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水耕蔬菜池3,水耕蔬菜池3设有三个,三个水耕蔬菜池3相互串联,水耕蔬菜池3的进口与微滤装置 4连接,水耕蔬菜池3的出口与进水池21连接。

出水池23流出的养殖水经过微滤装置4后进入水耕蔬菜第一区31,再从第一区流进第二区32,然后从第二区32流进第三区33;最后从第三区33流入进水池21。

通过水耕蔬菜循环水过滤模式,组成双层循环水养殖模式。

实施例五

养殖系统设有若干层,若干层养殖系统依次叠加,且上层的养殖系统位于下层的养殖系统两端的养殖池之间。

采用养殖管和帆布池结合的方式进行海水养殖;可分为立体三层养殖;

第一层:四根养殖管1,每根管道为长度30m,每根养殖管1由5根内径为 50cm长6m的硬管连接组成,第一层四根养殖管一共存放20吨养殖水,并排放置,左右两边用两个帆布池连接,帆布池长宽高:2m×2m×1.8m,内部有四个宽50cm跑道,跑道内部开有孔洞,使得四根管道养殖水体串联流通;第一层的一端设有进水池2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另一端设有两个循环池22。

第二层:四根养殖管1,每根管道为长度24m,每根养殖管1由4根内径为 50cm长6m的硬管连接组成,第二层四根养殖管一共存放16吨养殖水,并排放置,左右两边用两个帆布池连接,帆布池长宽高:2m×2m×1.3m,内部有四个宽50cm跑道,跑道内部开有孔洞,使得四根管道养殖水体串联流通;第二层的一端设有进水池2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另一端设有两个循环池22。

第三层:四根养殖管1,每根管道为长度18m,每根养殖管1由3根内径为 50cm长6m的硬管连接组成,第三层四根养殖管一共存放12吨养殖水,并排放置,左右两边用两个帆布池连接,帆布池长宽高:2m×2m×0.8m,内部有四个宽50cm跑道,跑道内部开有孔洞,使得四根管道养殖水体串联流通;第三层的一端设有进水池2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另一端设有两个循环池22。

养殖模式:

通过水泵将外部大海的海水抽入第三层的进水池21,海水依次经过养殖管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然后进入第二层的进水池21,海水依次经过第二层的养殖管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然后进入第一层的进水池21,海水依次经过第一层的养殖管1、循环池22和出水池23然后回到大海中。其中,第一层的出水池 23装有微滤机,分离残饵粪便后,水体流入大海。

实施例六

采用养殖管1和帆布池结合的方式进行循环水养殖:养殖系统包括若干层,若干层养殖系统依次水平叠加,且相邻两层养殖系统的养殖管1相互垂直,上层养殖系统不覆盖下层养殖系统的养殖池,每层养殖系统的养殖管1并列设置,两端分别通过养殖池和弯头连通。

具体的,采用立体多层养殖;第一层:竖向放置16根直径50cm长度6米的养殖管1,第一层养殖管一共有16吨养殖水,管道上方用弯管依次联通,下方连接作业帆布池,帆布池长宽高8m×1.5m×1.6m,作业帆布池内部设有隔断,两端分别为进水池21和出水池23,中间为循环池22;第二层:横向放置12根直径50cm长度6米的养殖管1,第二层养殖管一共有12吨养殖水,管道左边用弯管依次联通,右边连接作业帆布池,帆布池长宽高6m×1.5m×1.1m,作业帆布池内部设有隔断,两端分别为进水池21和出水池23,中间为循环池22;第三层:设置2个水耕蔬菜区,内部联通,长宽高:6m×3m×0.3m;三层立体养殖模式的右边还有净化帆布池和备用帆布池,直径4m,高1.6m;三层立体养殖水体水位:第一层水深1.25米,第二层水深0.75米,第三层水深0.25米;三层立体水深从地面算起保持1.25米同一高度;净化帆布池水位控制在水深1.5米。

养殖模式:

第一步,使用水泵将第一层出水池23中养殖水体抽入微滤机,经过微滤机过滤,过滤后的养殖水体流到净化帆布池;

第二步:当净化帆布池的水位高于1.5米时,水体溢出自动流入第三层水耕蔬菜区;

第三步,水耕蔬菜区的水体从上方进入,下方流出,流到第二层的进水池 21,然后依次经过串联的养殖管1、弯头和循环池22进入出水池23,第二层的出水池23与第一层的进水池21连接,第一层的出水池23与净化帆布池连接。

即可实现循环水体养殖,还可在净化帆布池右边设置备用帆布池,预防突发状况,为其补充养殖水体;

综上,根据实际案例1、2、3、4、5、6的养殖管1,可以是平面放置养殖,也可以是立体放置养殖;

使用的帆布池不限于方形或圆形,跑道内部孔洞或隔断,不限于串联流通养殖水体,可以为并联流通或串并联流通;

养殖水体可以同时从多根养殖管1左边进、右边出;也可以同时多根进,多根回流出;养殖水体不限于实际案例1、2、3、4、5、6中的养殖管串联流通。

外部循环水过滤系统,可以是水耕蔬菜区、净化池、外部池塘、大海等多种混合模式;养殖管与循环水过滤系统可根据养殖水产需要任意搭配,实现管状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

实施例七

一种用于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养殖池不少于三个,养殖管1设有若干个,养殖管1与养殖池相通,实现养殖管1串联;

设置不少于两个的隔断网,所述隔断网用于将若干养殖管1分成不少于三个的养殖水域,不少于三个的养殖水域用于进行水产品大小混养;

按照水流方向不少于三个的养殖水域依次从小到大养殖水产品,且根据水产品的大小依次进入下一个养殖水域,最大的水产品进行捕捞。

具体的,一种用于管状高密度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养殖池设有四个,养殖管设有12根,每根养殖管由2根内径为50cm长6m 的硬管连接组成,12根养殖管一共存放24吨养殖水,养殖管与养殖池相通,实现串联。

养殖管1的两端可设有隔断网,用于划分多个养殖水域养殖水产品,防止鱼类通过养殖管1进入其他养殖水域,进行大小混养和/或品种混养;

设置2个隔断网,分别安装在第一根养殖管的出水端和第四根养殖管的出水端;将12根养殖管分为3个养殖水域,进行水产品大小混养;

第一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中水产品长大后,将水产品赶进后面三根(第二根至第四根养殖管)养殖管组成的养殖水域,重新放入新的水产品养殖;

后面三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中水产品长大后,将水产品赶进最后八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然后将第一根养殖管中的水产品赶到第二根至第四根养殖管组成的养殖水域养殖;

最后八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中水产品长大后捕捞出售,然后将第二根至第四根养殖管的水产品赶最后八根养殖管中养殖。

常规的养殖方法都是投入鱼苗,然后一起养大。对于管道养殖,这种方法随着鱼苗的长大,喂养的饲料和鱼儿分泌物也追日增多,导致养殖水的净化循环装置负荷越来越大,必须时刻关注水质指标,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养殖水氨氮亚盐和溶氧指标出现问题,频发鱼儿大量死亡和生病的迹象,因此通过大小混养解决上述问题。

投放鱼苗的密度,一般以饲养到成鱼的密度为准,就会导致前期饲养鱼苗密度很低,管道内大小混养可避开前期密度过低的问题(即增加养殖的整体密度)。另外,这种常规养殖,每隔4至5个月生产一批成鱼,而管道内大小混养的养殖方式可以每个星期出一小批成鱼,全年都可随时出鱼。

大小混养:首先将鱼苗投放到1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待鱼儿长大一点,将其赶入3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同时,1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重新投放新鱼苗;待鱼儿再长大一点,将其赶入8根养殖管的养殖水域,这样依次往后类推,进行大小混养;这样养殖的好处就是,前期投放鱼苗的密度为8根养殖管成鱼的密度,也就是养殖密度是传统的8倍;同时,鱼儿从1根养殖水域进入下一个养殖水域时,我们会继续不间断的投入新的鱼苗,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一直高密度养殖,一直有成鱼持续产出;另外我们采用隔断网区分养殖水域,只需打开隔断网,鱼儿就会随着水流进入下一养殖水域,不需要人为接触鱼儿,也不存在鱼儿适应新的养殖水,大大保证鱼儿的健康成长和存活率。所有我们的大小混养,具有高密度、持续产出、低成本作业、鱼儿无应急,养殖水净化循环稳定等诸多优点。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