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及粮食烘干塔

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及粮食烘干塔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及粮食烘干塔,包括分粮箱,分粮箱的顶部的进粮口处设有进粮总管,分粮箱的底部设有两个出粮口,其中一个出粮口出设有第一分粮支管,另一个出粮口处设有第二分粮支管,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的出粮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进粮端之间的距离以将下落的粮食向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分散,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进粮机构能够避免粮食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两侧缺粮现象。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粮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及粮食烘干塔。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粮食烘干塔存储粮食的部分截面为矩形,粮食烘干塔采用单管进粮,进粮管设置在塔顶中心位置处,粮食单管进入塔内,发明人发现,由于湿粮自然堆放的安息角大于45°,受塔体高度的限制,沿粮食存储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侧容易缺粮,造成漏气现象,致使自动化控制产生误动作,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的话容易产生火灾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避免了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产生漏气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包括分粮箱,分粮箱的顶部的进粮口处设有进粮总管,分粮箱的底部设有两个出粮口,其中一个出粮口出设有第一分粮支管,另一个出粮口处设有第二分粮支管,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的出粮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进粮端之间的距离以将下落的粮食向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分散。

可选的,分粮箱内设有分粮板,分粮板位于两个出粮口之间,分粮板的底端与转轴的轴面固定,转轴的端部与分粮箱转动连接,转轴与驱动部件连接。

可选的,分粮板与转轴连接端部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

可选的,分粮箱垂直于转轴的箱壁上设置有窗口,窗口的位置与分粮板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的,驱动部件包括驱动板,转轴一端伸出至分粮箱外部,并与驱动板的一端固定,驱动板的另一端设有定位板,定位板设有弧形槽,弧形槽轴线所在圆周的圆心位于转轴的轴线,弧形槽中穿过有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与分粮箱螺纹固定。

可选的,进粮口设置在分粮箱顶部箱壁的中心位置,两个出粮口相对于分粮箱底部箱壁的中心对称设置。

可选的,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中与竖直方向相倾斜的管段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均由多个管段可拆卸拼接构成。

可选的,进粮口的面积大于出粮口的面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粮食烘干塔,设置有第一方面所述的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通过设置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将由分粮箱下落的粮食向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侧分散,使得粮食能够落在两侧部分,最大程度的增加了粮食在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的分布面积,避免了塔内两侧缺粮现象。

2.本实用新型的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通过设置分粮板,分粮板能够在转轴的作用下摆动,从而调节进入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的粮食量,保证了粮食进入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的数量均匀型,进而保证了粮食在烘干塔内分布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分粮支管沿C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分粮支管沿C向示意图;

其中,1.分粮箱,2.进粮总管,3.第一分粮支管,4.第二分粮支管,5.分粮板,6.转轴,7.驱动板,8.定位板,9.窗口,10.弧形槽,11.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用于向粮食烘干塔内送入待烘干的湿粮食,如图1-图5所示,包括分粮箱1,分粮箱1的顶部设有进粮总管2,分粮箱1的底部设有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出粮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进粮端之间的距离,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使得由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流出的粮食能够向粮食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长方形截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散。避免了烘干塔内粮食存储部分两侧缺粮现象的产生。

具体的,分粮箱1采用立方体箱体结构,包括顶部箱壁,底部箱壁及设置在顶部箱壁、底部箱壁四个边缘之间的侧部箱壁。

分粮箱1的顶部箱壁设置有进粮口,进粮口设置在顶部箱壁的中心部位,进粮口采用正方形或圆形或长方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的进粮口采用正方形,分粮箱的顶部箱壁的进粮口处固定有进粮总管2,进粮总管2的出粮端在进粮口处与分粮箱1的顶部箱壁连接,进而使得进粮总管2能够将粮食送入分粮箱1。

由于进粮口采用正方形口,因此相应的,进粮总管2的截面为正方形。

进粮总管2包括相互呈设定钝角设置的两个管段,其中一个管段的轴线竖直设置,并连接至分粮箱的顶部箱壁,该管段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管段连接,并与另一个管段呈设定的钝角设置。

分粮箱1的底部箱壁设置有两个出粮口,出粮口的面积小于进粮口的面积,两个出粮口相对于底部箱壁的中心对称设置。

出粮口采用圆形口或正方形口或长方形口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出料口采用圆形口。

分粮箱的底部箱壁底面固定有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其中第一分粮支管3位于其中一个出粮口处,与分粮箱内部空间相连通,第二分粮支管4位于另一个出粮口处,与分粮箱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出料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料端之间的距离,且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轴线位于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该竖直平面平行于粮食烘干塔存储粮食部分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

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采用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将分粮箱1落下的粮食向粮食烘干塔存储粮食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侧分散,避免了粮食烘干塔存储粮食部分两侧出现缺粮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出粮端之间的距离、粮食供给他存储粮食部分的长度以及高度需要满足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将粮食落下后,两个粮食堆积的部分在粮食存储部分的中间具有重叠部分,以使得整个粮食存储部分沿水平截面都不会出现缺粮现象。

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使用工况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由于分粮箱1的出粮口为圆形,所以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也相应的设置为截面为圆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均有三个管段构成,分别为首端管段、中间管段和末端管段,其中首端管段包括一个竖直部分和一个与竖直部分呈设定钝角的倾斜部分,竖直部分固定在分粮箱的出粮口处,倾斜部分与中间管段连接,使得中间管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呈设定的夹角设置,末端管段也包括一个倾斜部分和一个竖直部分,其中倾斜部分与中间管段连接,竖直部分轴线竖向设置,使得粮食能够沿竖直方向下落。

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相邻管段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管段用于与相邻管段连接的端部设有法兰盘,相邻管段通过法兰盘和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螺纹紧固件采用紧固螺栓和紧固螺母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中间管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相等,使得第一分粮支管和第二分粮支管相对于经过底部箱壁中心的竖直面对称设置。

为了使分粮箱1进入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粮食量大致相等,在分粮箱内部还设置有分粮板5,分粮板5能够在分粮箱1内摆动,从而调节进入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粮食量。

具体的,分粮板5设置在分粮箱两个出粮口之间的位置,两个出粮口相对于分粮板对称设置。

分粮板5的底端与转轴6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转轴6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分粮箱1的相对的两个侧部箱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且转轴6的轴线与分粮箱1的侧部箱壁垂直,转轴6所连接的侧部箱壁与第一分粮支管3、第二分粮支管4轴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

分粮板5用于与转轴6连接的底端的厚度大于顶端的厚度,以方便将分粮板5与转轴进行固定和对粮食的分开。

转轴6能够带动分粮板5摆动,进而调节进入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粮食量。

转轴6与驱动部件连接,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驱动部件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分粮板摆动。

驱动部件包括驱动板7,转轴6的一端伸出至分粮箱1外部并与驱动板7的一端固定连接,驱动板7的另一端设有定位板8,定位板8与驱动板7呈设定的锐角设置。

定位板8上开设有弧形槽10,弧形槽10的轴线所在的圆周的圆心位于转轴6的轴线上,弧形槽10中穿过有螺纹紧固件,本实施例中的螺纹紧固件采用紧固螺栓11,紧固螺栓11与分粮箱1的箱壁螺纹固定连接。

旋松紧固螺栓11,使得紧固螺栓11的头部脱离定位板8,此时可利用驱动板7带动转轴6转动,进而带动分粮板5转动,紧固螺栓11的螺杆部可在弧形槽10内与定位板8产生相对运动,当分粮板5调节至设定角度后,旋紧紧固螺栓11,利用紧固螺栓11的头部压紧定位板8,可实现分粮板5的定位。

分粮箱1的侧部箱壁上开设有窗口9,且窗口9的位置与分粮板5的位置相对应,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窗口观察分粮板5的角度,进而通过分粮板5控制落入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的粮食量。

采用本实施例的进粮机构,通过设置第一分粮支管3和第二分粮支管4,将由分粮箱1下落的粮食向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长度方向的两侧分散,使得粮食能够落在两侧部分,最大程度的增加了粮食在烘干塔粮食存储部分的分布面积,避免了塔内两侧缺粮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粮食烘干塔,设置有实施例1所述的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还包括塔体,塔体的顶端设置有实施例1所述的粮食烘干塔进粮机构,粮食烘干塔的其余结构采用现有结构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