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综合健身板

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综合健身板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通过把手内卡合机构与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连接扣与把手对接卡合时,能够进一步实现锁紧,增强卡合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把手与把手连接管组合,通过把手连接管内卡合机构、加强管与把手内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把手连接管与把手对接卡合时,能够进一步实现锁紧,增强卡合效果。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综合健身板,包括训练板及可收纳于训练板上的附件组,附件组包括把手及连接扣组合,和/或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能够有效增加运动的灵活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51057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张腾飞;

    申请/专利号CN202210862342.9

  • 发明设计人 张腾飞;

    申请日2022-07-20

  • 分类号A63B21/055(2006.01);A63B23/035(2006.01);A63B23/04(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博识智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67;

  • 代理人魏文密

  • 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区绿地商务城四期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7:09: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0-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3B21/055 专利申请号:2022108623429 申请日:202207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9-27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育、训练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综合健身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高度发展,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自由支配时间少成为社会常态,导致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到健身房或者其他专门场所进行身体锻炼,严重透支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曾经申请过多件专利(202020721314.1、201920742614.5、201920746714.5、201720049528.7等),将科学的训练理论作为根本遵循,秉承“随时健身,用碎片化时间健身”的理念,采用“极简、极实用”的设计思路,集目前市场90%以上家用健身产品功能于一身,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小巧便携、不占地方、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很好解决了当前市场上家用健身器材同质性严重、实用性不高、功能单一,摆放零乱、占地较大等问题。然而,申请人此前申请的专利中的把手结构较为简单,不存在把手与把手连接管的组合以及把手与连接扣的组合,运动灵活性不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运动灵活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综合健身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包括把手和连接扣,把手包括握持部,握持部连接用于与连接扣对接的第一对接部,第一对接部上设置复位机构,连接扣包括扣环,扣环连接用于与第一对接部对接的第二对接部,第一对接部包括卡合机构;当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部通过卡合机构卡合时,复位机构能够使得两对接部锁紧。

进一步,所述第一对接部为第一插接柱,第一插接柱内部有供第二对接部插入及容纳复位机构的腔,卡合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插接柱内部并沿第一插接柱轴向设置的连接扣插入通道,连接扣插入通道连通一与其垂直的连接扣锁定区,连接扣的第二对接部为第二插接柱,第二插接柱包括第二柱体,第二柱体侧壁设有能够进入连接扣插入通道及连接扣锁定区的第二限位凸块。这样当第二插接柱插入第一插接柱时,第二限位凸块会沿着连接扣插入通道运动,当到达连接扣插入通道与连接扣锁定区的连通处时,再旋转第二插接柱,使得第二限位凸块进入到连接扣锁定区。

进一步,所述连接扣锁定区设有用于防止第二限位凸块脱出的防脱凸块。这样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二限位凸块脱出连接扣锁定区。

进一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插接柱内活动的活动件、与第一插接柱固定连接的固定件以及设置于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的复位弹簧;两对接部对接过程中,当第二限位凸块到达连接扣插入通道与连接扣锁定区的连通处时,第二限位凸块与活动件呈接触状态或者第二柱体与活动件呈接触状态,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当第二限位凸块进入连接扣插入通道与连接扣锁定区的连通处时,活动件处于顶起状态,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旋转第二插接柱,使得第二限位凸块完整进入到连接扣锁定区,活动件在复位弹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会压着第二限位凸块或者第二柱体,从而将第二限位凸块锁定在连接扣锁定区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插接柱内具有一带孔的螺丝柱,复位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插接柱内活动的第二活动件、套设于第二活动件外的第二复位弹簧以及能够与螺丝柱内孔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件,第二活动件上具有防止第二复位弹簧脱出的凸起,固定部件包括用于与螺丝柱内孔连接的头部以及露出在螺丝柱外的尾部,尾部的尺寸大于螺丝柱的直径,第二活动件内具有一个能够容纳固定部件的腔,第二活动件顶部具有一与螺丝柱直径相适配的开口;两对接部对接过程中,当第二限位凸块到达连接扣插入通道与连接扣锁定区的连通处时,第二限位凸块与第二活动件呈接触状态或者第二柱体与第二活动件呈接触状态,第二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当第二限位凸块进入连接扣插入通道与连接扣锁定区的连通处时,第二活动件处于顶起状态,第二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旋转第二插接柱,使得第二限位凸块完整进入到连接扣锁定区,第二活动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会压着第二限位凸块或者第二柱体,从而将第二限位凸块锁定在连接扣锁定区内。

一种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包括至少两个把手和用于将两个把手连接起来的把手连接管,把手包括握持部,握持部连接用于与把手连接管对接的第一对接部,第一对接部上设置复位机构,把手连接管的两头均设有卡合机构和能够抵住复位机构的加强管;当第一对接部与把手连接管通过卡合机构卡合时,加强管能够与复位机构配合,使得第一对接部与把手连接管锁紧。

进一步,所述把手连接管两头内部有供第一对接部插入的腔,卡合机构包括设置在腔内部并沿把手连接管轴向设置的插入通道,插入通道连通一与其垂直的定位槽,把手的第一对接部为第一插接柱,第一插接柱包括第一柱体,第一柱体侧壁设有能够进入插入通道及定位槽的第一限位凸块。这样当第一插接柱插入把手连接管内时,第一限位凸块会沿着插入通道运动,当到达插入通道与定位槽的连通处时,再旋转第一插接柱,使得第一限位凸块进入到定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定位槽设有用于防止第一限位凸块脱出的把手防脱凸块。这样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一限位凸块脱出定位槽。

进一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插接柱内活动的活动件、与第一插接柱固定连接的固定件以及设置于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的复位弹簧;当把手与把手连接管对接时,第一插接柱套进把手连接管与加强管之间的缝隙中,第一限位凸块进入到插入通道与定位槽的连通处时,加强管与活动件呈接触状态,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当第一限位凸块进入到插入通道与定位槽的连通处时,活动件处于顶起状态,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旋转第一插接柱,使得第一限位凸块完整进入到定位槽内,活动件在复位弹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会向下压加强管,使得把手连接管向脱离第一插接柱的方向运动,第一限位凸块的顶壁与定位槽的顶壁接触,从而将第一限位凸块锁定在定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插接柱内具有一带孔的螺丝柱,复位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一插接柱内活动的第二活动件、套设于第二活动件外的第二复位弹簧以及能够与螺丝柱内孔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件,第二活动件上具有防止第二复位弹簧脱出的凸起,固定部件包括用于与螺丝柱内孔连接的头部以及露出在螺丝柱外的尾部,尾部的尺寸大于螺丝柱的直径,第二活动件内具有一个能够容纳固定部件的腔,第二活动件顶部具有一与螺丝柱直径相适配的开口;当把手与把手连接管对接时,第一插接柱套进把手连接管与加强管之间的缝隙中,第一限位凸块进入到插入通道与定位槽的连通处时,加强管与第二活动件呈接触状态,第二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当第一限位凸块进入到插入通道与定位槽的连通处时,第二活动件处于顶起状态,第二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旋转第一插接柱,使得第一限位凸块完整进入到定位槽内,第二活动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回弹力的作用下会向下压加强管,使得把手连接管向脱离第一插接柱的方向运动,第一限位凸块的顶壁与定位槽的顶壁接触,从而将第一限位凸块锁定在定位槽内。

一种综合健身板,包括训练板及可收纳于训练板上的附件组,附件组包括所述的把手及连接扣组合,和/或所述的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

进一步,所述训练板上设有与把手相配合的把手基座,把手的第一对接部为第一插接柱,把手基座内部有供第一插接柱插入的腔,腔内设有沿把手基座轴向设置的竖向限位槽,竖向限位槽连通一与其垂直的横向限位槽,第一插接柱包括第一柱体,第一柱体侧壁设有能够进入竖向限位槽及横向限位槽的第一限位凸块。这样把手在安装过程中,将第一插接柱插入把手基座内的时候,第一限位凸块沿着竖向限位槽运动,等到运动至竖向限位槽与横向限位槽连通处时,再旋转第一插接柱,使得第一限位凸块完整进入横向限位槽内,从而实现把手与把手基座的卡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把手与连接扣的组合、把手与把手连接管的组合,以及采用了这些组合的健身板,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

(2)本发明提供的把手与连接扣的组合,通过把手内卡合机构与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连接扣与把手对接卡合时,能够进一步实现锁紧,增强卡合效果;

(3)本发明提供的把手与把手连接管的组合,通过把手连接管内卡合机构、加强管与把手内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把手连接管与把手对接卡合时,能够进一步实现锁紧,增强卡合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收纳附件组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铰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折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折叠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折叠状态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折叠状态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把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短弹力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长弹力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的连接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挂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安装状态的示意图一;

图2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安装状态的示意图二;

图2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安装状态的示意图三;

图2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上各附件收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上把手连接管收纳限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把手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把手与连接扣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第一插接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第一板体、第四板体上的磁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上的磁吸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训练板中磁铁安装槽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连接管的轴向剖面图;

图3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柱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及第一插接柱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3中结构的B-B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与板体组合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板体与双把手组合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板体与深蹲杆弹力绳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训练板或者单元板体的“正面”是指不收纳附件组的那一面,即附图1中展示出的面;训练板或者单元板体的“背面”是指收纳附件组的那一面,即附图3中展示出的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把手及连接扣组合,如附图12、14、25及26所示,把手4包括用于握持的握管402,握管402通过两侧的把手支撑臂401连接第一插接柱7,连接扣6包括扣环602,扣环602连接用于与第一插接柱7对接的第二插接柱601。第一插接柱7内贯穿设置中空安装腔701,其远离把手支撑臂401的一端向内设置与连接扣6对接的连接扣安装孔702,连接扣安装孔702的内径小于中空安装腔701的内径,使得中空安装腔701与连接扣安装孔702形成台阶,连接扣6由连接扣安装孔702插入第一插接柱7内。第一插接柱7包括一卡合机构,卡合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插接柱7内部并沿第一插接柱7轴向设置的连接扣插入通道703,连接扣插入通道703底部连通一与其垂直的连接扣锁定区704,连接扣锁定区704靠近连接扣插入通道703的一端设置有防脱凸块705。连接扣插入通道703和连接扣锁定区704可以各有两个,对称设置在连接扣安装孔702的内壁。第一插接柱7上设置一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设置于中空安装腔701内,可以采用弹性锁定组件13,如附图25及26所示,弹性锁定组件13包括设置于第一插接柱7内且能在第一插接柱7的中空安装腔701内活动的活动件1301、固定于中空安装腔701上部开口处的固定件1302以及设置于固定件1302与活动件1301之间的复位弹簧1303。如附图26所示,活动件1301包括与中空安装腔701内径对应的上部件1301a以及与连接扣安装孔702内径对应的下部件1301b,上部件1301a与固定件1302上各自设有弹簧定位孔,用于定位复位弹簧1303。如附图14所示,连接扣6的第二插接柱601包括第二柱体,第二柱体侧壁远离扣环602的一端设有能够进入连接扣插入通道703及连接扣锁定区704的第二限位凸块603,第二限位凸块603可以有两个,位于第二插接柱601的两侧,与两组连接扣插入通道703及连接扣锁定区704相对应。连接扣6与把手4对接过程中,当第二限位凸块603到达连接扣插入通道703与连接扣锁定区704的连通处时,可以是第二限位凸块603与活动件1301呈接触状态,也可以是第二柱体与活动件1301呈接触状态,此时复位弹簧1303处于压缩状态。对于第二限位凸块603与活动件1301呈接触状态这种方案,当连接扣6与把手4未对接时,活动件1301遮盖部分连接扣锁定区704,连接扣锁定区704底部露出的部分高度小于第二限位凸块603的高度。当连接扣6与把手4对接时,第二限位凸块603沿着连接扣插入通道703运动,运动至连接扣插入通道703与连接扣锁定区704的连通处时,第二限位凸块603或者第二柱体会将活动件1301顶起,然后旋转第二插接柱601,使得第二限位凸块603完整进入到连接扣锁定区704,活动件1301在复位弹簧1303的回弹力作用下会压着第二限位凸块603或者第二柱体,再加上防脱凸块705的阻挡,使得第二限位凸块603能够固定在连接扣锁定区704内而不会自行脱落。当连接扣6与把手4拆卸时,只需推动连接扣6向上顶起活动件1301,使得第二限位凸块603顶起的高度大于防脱凸块705后,旋转第二插接柱601,使得第二限位凸块603进入连接扣插入通道703,拔出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把手及把手连接管组合,如附图17、24及26所示,把手4包括用于握持的握管402,握管402通过两侧的把手支撑臂401连接第一插接柱7,把手连接管16的两头均用于连接把手4。把手连接管16包括一外管,外管内有一贯穿其的腔,腔内有加强管1604,如附图30所示,加强管1604与把手连接管16外管侧壁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且加强管1604的长度比把手连接管16外管的长度小,这样从把手连接管16外管的两头看进去都能看到加强管1604。如附图24所示,把手连接管16外管的两头均设有卡合机构,卡合机构包括设置在腔内部并沿把手连接管16外管轴向设置的插入通道1601,插入通道1601连通一与其垂直的定位槽1602,定位槽1602靠近插入通道1601的一端设有把手防脱凸块1603,插入通道1601及定位槽1602可以各有两个,设置在把手连接管16外管管壁的两侧。把手4的第一插接柱7包括第一柱体,第一柱体侧壁设有能够进入插入通道1601及定位槽1602的第一限位凸块12。第一插接柱7内贯穿设置中空安装腔701,其远离把手支撑臂401的一端向内设置一孔702,孔702的内径小于中空安装腔701的内径,使得中空安装腔701与孔702形成台阶。第一插接柱7上设置一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设置于中空安装腔701内,可以采用弹性锁定组件13,如附图25及26所示,弹性锁定组件13包括设置于第一插接柱7内且能在第一插接柱7的中空安装腔701内活动的活动件1301、固定于中空安装腔701上部开口处的固定件1302以及设置于固定件1302与活动件1301之间的复位弹簧1303。如附图26所示,活动件1301包括与中空安装腔701内径对应的上部件1301a以及与孔702内径对应的下部件1301b,上部件1301a与固定件1302上各自设有弹簧定位孔,用于定位复位弹簧1303。当把手4与把手连接管16对接时,将把手4的第一插接柱7插入把手连接管16外管内,第一限位凸块12沿着插入通道1601运动,运动至插入通道1601与定位槽1602的连通处时,加强管1604会将第一插接柱7内的活动件1301顶起,然后旋转第一插接柱7使得第一限位凸块12完整进入定位槽1602,活动件1301在复位弹簧1303的回弹力作用下会向下压加强管1604,使得把手连接管16向脱离第一插接柱7的方向运动,第一限位凸块12的顶壁与定位槽1602的顶壁接触,在把手防脱凸块1603的阻挡下不会自行脱落。当把手4与把手连接管16拆卸时,只需向上推动把手连接管16或者向下压把手4,再旋转第一插接柱7,使其能够越过把手防脱凸块1603进入插入通道1601,拔出即可。

实施例3: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有实施例中的把手4都可以有第二种结构,具体而言是把手4中的第一插接柱7和复位机构可以有第二种结构。如附图31所示,复位机构可采用另一种弹性锁定组件,弹性锁定组件包括第二活动件706、第二复位弹簧707和螺钉708,第二复位弹簧707套设于第二活动件706外,第二活动件706底部具有防止第二复位弹簧707脱出的凸起7061,第二活动件706内具有一个腔,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螺钉708的尾部7081直径,从而能够容纳螺钉708,如附图35所示。如附图32-35所示,与复位机构相对应地,第一插接柱7顶部设有一螺丝柱709,螺丝柱709内有一个与螺钉708相适配的螺纹孔,螺丝柱709的直径小于螺钉708尾部7081的直径,使得螺钉708插入螺丝柱709内时尾部7081能够向外凸出。第二活动件706的顶部具有一与螺丝柱709直径相适配的开口,使得第二活动件706能够套在螺丝柱709外,且能够在螺丝柱709底部到螺钉708尾部7081之间运动。可以将此实施例中的把手4用在实施例1、2及4中,把手4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详见实施例1、2及4,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结合附图1-3,4-8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综合健身板,包括训练板1以及收纳于训练板1上的附件组,训练板1端部还设置带人体感应的数显器9,数显器9可以在训练时进行计时、计数、卡路里计算等,训练板1两端还设置端部支撑件29,端部支撑件为支撑凸块、地脚垫或脚轮等。训练板1包括数个首尾相接的单元板体,单元板体相邻端通过折叠结构连接,本实施例中,单元板体的数量为四个,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单元板体101、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以及第四单元板体104。结合附图1及附图4,第一单元板体101与第二单元板体102之间、第三单元板体103与第四单元板体104之间通过第一折叠结构201连接,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之间通过第二折叠结构202连接,其中第一折叠结构位于训练板的背面,而第二折叠结构位于训练板的正面。具体的,第一折叠结构201包括交错设置于相邻单元板体背面的铰接柱201a,铰接柱201a内插接第一销杆201b,使得第一单元板体101与第二单元板体102能够相对向背面折叠,第三单元板体103与第四单元104也能够相对向背面折叠。结合附图1、附图7及附图8,第二折叠结构202包括设置于第二单元板体102正面与第三单元板体103正面连接处的安装槽202b,安装槽202b内设置有铰接块202a,铰接块202a内设有贯穿其的销杆安装孔202c,第二销杆202d穿过销杆安装孔202c,使得第二单元板体102与第三单元板体103能够相对向正面折叠,如附图4所示。结合附图1、附图4及附图5所示,第二折叠结构202还包括交错设置于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背面的限位铰接柱202e,限位铰接柱202e内设置第三销杆202f,限制第二单元板体102与第三单元板体103向正面折叠,第三销杆202f一端设置拉环202g,使得第三销杆202f可向外拔出,第三销杆202f一端设置弹性凸起202h,防止202f插入202e后脱落;在训练时平铺于地面,通过将第三销杆202f插入限位铰接柱202e内,使得第二单元板体102与第三单元板体103不能向正面折叠,同时第一单元板体101、第四单元板体104也不能向正面折叠,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四块板体保持平整稳定,均不能向正面折叠;在需要收纳时,将第三销杆202f抽出,此时第二单元板体102与第三单元板体103可向正面折叠,同时第一单元板体101、第四单元板体104可向背面折叠,使得训练板收纳成一个单元板体大小的方体,如附图9、附图10所示。

另外,单元板体上还设置磁吸组件3,使单元板体折叠后对应磁吸组件相吸,结合附图1、附图2,第一单元板体101与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与第四单元板体104背面远离第一折叠结构201的一端对应设置第一磁吸组件301,第二单元板体102与第三单元板体103正面或正面的下边远离第二折叠结构202的一端对应设置第二磁吸组件302。结合附图27-29,第一磁吸组件301、第二磁吸组件302均包括设置于相应单元板体上的盖板303、磁铁304、弹簧305;第一单元板体101、第四单元板体104的背面向内设置磁铁安装槽一306,磁铁304放置于磁铁安装槽一306内,并通过弹簧305与盖板303连接;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的正面向内设置磁铁安装槽二307,磁铁304设置于磁铁安装槽二307内,并通过弹簧305与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表面连接;在训练板折叠时,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正面的磁铁吸附,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背面设置与第一单元板体101、第四单元板体104上磁铁对应的铁片,铁片与磁铁吸附,增加训练板折叠状态的稳定性。结合附图18,第一单元板体101、第四单元板体104远离第一折叠结构201的一端分别设置第一挂扣10,第二单元板体102、第三单元板体103远离第二折叠结构202的一端分别设置第二挂扣11,第一挂扣10、第二挂扣11均与相应单元板体活动连接,可以用于连接各种附件,第二挂扣11也可以在训练板折叠时作为发力点,将训练板向上提起并折叠收纳。

结合附图1、3、12、14、15、16、24,本实施例中,附件组包括把手4、弹力绳5、连接扣6,组合式横杆15以及把手连接管16.。如附图12所示,把手4包括用于握持的握管402,握管402通过两侧的把手支撑臂401连接第一插接柱7。如附图1所示,第一单元板体101和第四单元板体104上设置与第一插接柱7可拆卸连接的把手基座8。把手基座8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单元板体上。结合附图11,把手基座8包括设置于单元板体上的第一插接孔结构801,第一插接孔结构801包括主插接孔801a,主插接孔801a侧壁间隔设置数对角度限位槽801b,第一插接柱7与主插接孔801a对应插接,第一插接柱7包括第一柱体,第一柱体侧壁设置第一限位凸块12,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限位凸块12插入特定的角度限位槽801b,使得把手4插入把手基座8内时可以呈现不同角度;结合附图19-21,本实施例中共设置三对角度限位槽801b,使把手4具有三种倾斜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训练。第一插接孔结构801还包括第一转动限位槽802,第一转动限位槽802包括与角度限位槽801b底部连通的沿把手基座8轴向设置的竖向限位槽802a,竖向限位槽802a连通一与其垂直的横向限位槽802b。当把手4与把手基座8对接时,将第一插接柱7侧壁的第一限位凸块12经由角度限位槽801b进入竖向限位槽802a,到达竖向限位槽802a与横向限位槽802b连通处时,旋转第一插接柱7,使得第一限位凸块12进入到横向限位槽802b内,此时向外拉动把手4时,第一限位凸块12顶部与横向限位槽802b顶部相抵,使得把手4不会被拔出。当把手4与把手基座8拆卸时,旋转第一插接柱7,使得第一限位凸块12进入到竖向限位槽802a内,再经由角度限位槽801b将把手4拔出。附图19-21是把手4的三种安装状态图,其中附图19是第一限位凸块12到达横向定位槽802b内的状态,此时握管402与训练板1前端处于平行状态。结合附图13、19-20,把手基座8还包括侧边把手底座803,侧边把手底座803有数个梯形插齿804,可拆卸插接于单元板体两侧对应插口32,如附图1所示。侧边把手底座803上既可设置与第一插接孔结构801结构相同的第二插接孔,也可以设置只带有角度限位槽的第二插接孔,或者设置只带有角度限位槽和竖向限位槽的第二插接孔。通过将把手4安装至侧边把手底座803上,可以增加把手4之间的间距。

把手4的数量为多个,结合附图17、图24,本实施例中把手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把手4之间可通过把手连接管16对接,把手连接管16的结构及其与把手4的配合同实施例2,此处不再赘述。如附图17所示,把手连接管16的外中部还可以通过环形带17连接D型扣18,这样D型扣18的端部可通过弹力绳5连接到训练板1的第一挂扣10或第二挂扣11上,双手握住两把手4的握管402就可以拉动弹力绳5进行运动。

结合附图12、14、25及26所示,连接扣6的结构及其与把手4的配合同实施例1,此处不再赘述。锻炼时,可将把手4与连接扣6对接,连接扣6的扣环602通过弹力绳5连接到训练板1的第一挂扣10或第二挂扣11上,用手握住把手4的握管402就可以拉动弹力绳5进行运动。

结合附图2-3,15-16,22-23,第一单元板体1背面设置把手收纳腔19、组合式横杆收纳腔20、连接扣收纳腔21、把手连接管收纳腔22,以及弹力绳收纳腔23;把手收纳腔19内一端设置与把手4上第一插接柱7对应的第一卡扣24,另一端设置与把手4上把手支撑臂401顶部对应的限位片28;组合式横杆收纳腔收纳腔20内设置数个与组合式横杆15对应的第二卡扣25;连接扣收纳腔21内设置与连接扣6上第二插接柱601对应的第三卡扣26;弹力绳5包括短弹力绳501及长弹力绳502,短弹力绳501及长弹力绳502两端分别设置端部挂钩13;弹力绳收纳腔23内设置数个与弹力绳5端部对应的弹力绳挂钩27;把手连接管收纳腔22内设置与把手连接管两端对应的弹簧挡片28,弹簧挡片28为L型的,包括与把手连接管收纳腔22连接的挡片底座2801以及与挡片底座2801垂直的端片2802,端片2802相对设置的一侧面中部凸起形成球形限位块2803。把手收纳腔19内及连接扣收纳腔21外侧设置第一基座30,各单元板体背面两侧及弹力绳收纳腔23中部设置第二基座31,第一基座30包括第一插接孔底座、第二插接孔底座,同时兼顾了地脚垫功能,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30设置8个,第二基座31设置16个,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个数。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