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

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

摘要

一种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包括:降水井本体,所述降水井本体竖直设置;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内部用于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水排出至井外;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外支撑组件和内支撑组件,所述外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外侧同于定位和支撑降水井本体,所述内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内部并与外支撑组件相连接。本发明公开了种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本发明可以在封井施工的时候通过排水装置在降水井内持续降水,避免了因承压降水井地下水渗水流速较大,导致降水井混凝土无法浇筑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了封井施工的质量,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2221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641573.7

  • 发明设计人 李林;杨洋;张有溢;

    申请日2022-06-08

  • 分类号E02D19/10(2006.01);E02D19/16(2006.01);E02D15/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胡博文

  • 地址 400084 重庆市大渡口区西城大道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6: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19/10 专利申请号:2022106415737 申请日:2022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承压降水井内的地下水不断上涌,无法保证在无压状态封闭承压降水井,导致降水井封井施工质量下降。最常解决方法的是先将降水井抽干,然后马上用混凝土浇灌密实,最后采用钢板满焊密封井口,这通常适用于渗水流速很小的情况,如承压降水井内的渗水流速较大无法抽干,则无法进行混凝土浇筑封堵,也无法进行承压降水井井口满焊密封作业。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该降水井可持续抽水,保证了施工过程中承压降水井内无水,进而保证了承压降水井在是无压状态下封闭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压降水井,包括:

降水井本体,所述降水井本体竖直设置;

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内部用于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水排出至井外;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外支撑组件和内支撑组件,所述外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外侧同于定位和支撑降水井本体,所述内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内部并与外支撑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支撑顶板和防水板,所述支撑柱竖直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外部,所述支撑顶板安装于支撑柱的顶部,所述防水板设置于支撑柱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内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管、支架和支撑底板,所述支撑管竖直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内部,所述支撑管通过支架安装于外支撑组件的支撑顶板,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支撑顶板,所述支撑底板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

进一步,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泵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泵设置于降水井本体内部并位于支撑底板的下方,所述排水管穿设于支撑管并与排水泵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支撑管的管路的通断。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外侧设置有防水层。

进一步,所述支撑柱至少为对称设置的两根。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L”型结构。

一种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包括上述的承压降水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外支撑组件安装于预设位置;

b.安装降水井;

c.将安装于支撑管上的阀门打开,使支撑管的管路保持通路,将排水管固定安装于排水泵的出水口,再将排水管由支撑管的下部沿竖直方向向上穿设于支撑管,将排水管固定于支撑管使排水组件和内支撑组件形成整体;

d.开启排水泵,将内支撑组件由上向下插入降水井本体的内部,在内支撑组件插入的过程中,排水泵持续工作将降水井内的水排出;

e.连接内支撑组件与外支撑组件,浇筑混凝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种承压降水井以及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本发明可以在封井施工的时候通过排水装置在降水井内持续降水,避免了因承压降水井地下水渗水流速较大,导致降水井混凝土无法浇筑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了封井施工的质量,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封井施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承压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管和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支撑管和支撑底板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封井施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承压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管和支架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支撑管和支撑底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例注释:12-滤水井管砂粒层;13-基坑找平层;14-底板混凝土层;本实施例中的内外以降水井本体为参考标准,降水井本体的外部为外。

如图所示,一种承压降水井,包括:

降水井本体1,所述降水井本体1竖直设置;

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内部用于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水排出至井外;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外支撑组件和内支撑组件,所述外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外侧同于定位和支撑降水井本体,所述内支撑组件设置于降水井本体内部并与外支撑组件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支撑顶板3和防水板4,所述支撑柱竖直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外部,所述支撑柱为对称设置的两根,分别为支撑柱2A和支撑柱2B,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顶板3为圆环型的钢板,所述支撑顶板3的内环通过焊接的安装方式安装于支撑柱的顶部,所述防水板4为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L”型圆环,所述防水板4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支撑柱的外侧并位于支撑柱的中部的位置处。防水板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层5,本实施例中,防水层由止水腻子涂抹制成,所述防水层设置于防水板的外侧,涂抹止水腻子时要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至支撑柱,以保证防水层能完全覆盖防水板的竖直部分以及防水板与支撑柱之间的间隙,以避免防水板与支撑柱之间的缝隙漏水渗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管6、支架8和支撑底板7,所述支撑管6为钢管,所述支撑管竖直设置于降水井本体的内部,所述支撑管通过支架安装于外支撑组件的支撑顶板,所述支撑底板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有四根钢筋构成,钢筋的中部以焊接的方式安装于支撑管的上部,钢筋的两端分别焊接于外支撑板的顶部,四根所述钢筋两两相互垂直形成“井”字型结构,如图3所示。支撑底板7为圆环形钢板,内环的直径与钢管的直径形同,支撑底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于钢管的底部端面,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泵9和排水管10,所述排水泵9设置于降水井本体内部并位于支撑底板的下方,所述排水管10穿设于支撑管并与排水泵相连接。支撑管用于保护排水管,防止在排水装置工作时,排水管弯折、磨损或者破裂导致影响施工。本实施例中,排水泵选用潜水泵,相同工况下,潜水泵的功率更小,价格更低,经济性更高;使用大功率水泵抽水,采用潜水泵更为合适,使用后也不用回收潜水泵。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上设置有阀门11,阀门11为蝶阀,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支撑管的管路的通断。此处阀门也可采用闸阀、球阀等其他可以控制通路通断的构件,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承压降水井的施工要与基坑施工同步开展,承压降水井的封井施工方法,包括上述的承压降水井,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外支撑组件安装于预设位置;先铺设滤水井管砂粒层12,然后铺设基坑找平层13,在铺设基坑找平层的同时,将支撑柱2A和支撑柱2B竖直的设置于设计的降水井本体的安装位置,支撑柱的下部位于基坑找平层;将防水板4放置于基坑找平层13上,涂抹防水腻子制作防水层;将支撑顶板的内环与支撑柱焊接成整体,浇筑底板混凝土层14。

b.安装降水井;将降水井本体竖直的放置于支撑柱2A和支撑柱2B之间的位置处,降水井本体的底面与滤水井管砂粒层的底面平齐,降水井本体的顶面与支撑顶板的顶面平齐。

c.将安装于支撑管10上的阀门11打开,使支撑管的管路保持通路,将排水管通过抱箍固定的方式固定安装于排水泵的出水口,再将排水管由支撑管的下部沿竖直方向向上穿设于支撑管,将排水管通过铁丝缠绕的方式固定于支撑管使排水组件和内支撑组件形成整体;

d.开启排水泵,将内支撑组件由上向下插入降水井本体的内部,在内支撑组件插入的过程中,排水泵持续工作将降水井内的水排出;

e.连接内支撑组件与外支撑组件,浇筑混凝土。随着内支撑组件的插入,井内的水位不断下降,支撑组将插入的深度也不断增大,至支架到达支撑顶板的顶面位置处时,再将支架和支撑顶板通过焊接形成整体。浇筑混凝土层15,混凝土层15的浇筑范围介于支撑底板与阀门之间,以支撑底板为起点向上浇筑,至蝶阀下方即可停止浇筑,本实施例中,支撑底板沿圆周方向设置有柔性海绵垫,以确保支撑底板和降水井内壁面紧密贴合,以避免浇筑时混凝土由支撑底板与降水井本体之间的缝隙流出,在混凝土层的浇筑过程中,始终保持排水泵处于工作状态,以保证井内水位始终低于支撑底板。完成混凝土层的浇筑后,将排水管位于支撑管外的部分移除,关闭蝶阀,浇筑混凝土封井层16。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