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图书审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判断单元根据获取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步骤S2,所述判断单元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相比较,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当前批注可靠度符合预设标准时,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当前批注,形成审校信息;步骤S3,补充单元通过各审校人员的批注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根据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的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纠正单元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的位置进行纠正,以使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步骤S4,调节单元将获取的数量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416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780461.X

  • 发明设计人 雷燕芳;秦余伟;冯兴旺;

    申请日2022-07-05

  • 分类号G06Q10/10(2012.01);G06Q10/06(2012.01);

  • 代理机构济宁汇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54;

  • 代理人朱培

  • 地址 272600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经济开发区智星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6: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3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Q10/10 专利申请号:202210780461X 申请日:202207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书审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图书审校是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审校质量,传统审校中,上一审校人员完成审校形成校样并传输至下一审校人员后,下一审校人员才能开始审校工作,审校信息需要在各审校人员中进行多次传输,无法将各审校人员校样中的批注进行集中比对,并根据各审校人员的审校能力对各批注进行确认、补充,以形成一份全面、准确的审校信息,减少审校人员的等待时间和审校信息的传输次数,省时省力。

中国专利ZL201610580519 .0公开了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和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一页面上打印有其对应的所述识别码,采集所述多个页面中的带有批注信息的页面的图像,传输具有关联关系的页面信息与图像,依旧将各审校人员的信息相互进行传输,并对审校信息进行人工比对,耗费时间,无法综合审校信息,形成最终的审校信息。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可以解决无法根据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和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确认、补充形成一份审校信息,以减少审校信息传输次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S1,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并根据获取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其中,综合审校参数根据审校人员的审校次数、批注数量以及工作时长确定;

步骤S2,所述判断单元通过批注重复次数和综合审校参数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相比较,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当前批注可靠度符合预设标准时,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当前批注,形成审校信息;

步骤S3,补充单元通过各审校人员的批注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根据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的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纠正单元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的位置进行纠正,以使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步骤S4,调节单元获取所述纠正单元纠正后的补充批注数量,并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设定p=d×Z1/d0+s×Z2/S+q×Z3/q0,其中,d为审校人员参与审校的次数,Z1为审校次数补偿参数,s为审校人员保留批注的数量,S为审校人员作出的批注数量,Z2为保留批注数量补偿参数,q为审校人员参加审校工作时长,d0为判断单元预设次数标准值,q0为判断单元预设工作时长标准值,Z3为工作时长补偿参数,判断单元将综合审校参数最高的审校人员确定为核心审校人员。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判断单元获取核心审校人员第i批注的可靠度ri,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R相比较,对是否保留第i批注进行一次判断,其中,

当ri≤R1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核心审校人员对第i批注再次审校;

当R1<ri<R2时,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第i批注的类型;

当ri≥R2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保留第i批注;

其中,所述判断单元预设可靠度R,设定第一预设可靠度R1,第二预设可靠度R2,i=1,2,···,I,I为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i批注的可靠度ri根据第i批注重复次数和参加审校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其中ri=n×P/m,其中,n为第i批注重复次数,m为参与审校的人员数量,P为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综合审校参数的和。

进一步地,当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的第i批注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判断单元获取第i批注的类型j,并获取第i批注的正确度e0,设定e0=e1j+e2j+···+ekj+···egj,其中,ekj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类型j批注的正确度,k=1,2,···,g,设定ekj=ak/Ak,其中,ak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类型j批注保留次数,Ak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作出类型j批注的总次数,g为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判断单元将获取的第i批注的正确度与预设正确度E相比较,对第i批注的保留进行二次判断,其中,

当e0≤E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不保留第i批注;

当e0>E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保留第i批注。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w,补充单元将相同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W相比较,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行判断,其中,

当w≤W时,所述补充单元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一步判断;

当w>W时,所述补充单元判定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进一步地,当所述补充单元获取的相同批注数量小于等于预设数量时,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的类型j,并获取各审校人员对类型j批注的权威度f,设定f=p×ej,其中,ej为各审校人员对类型j批注的正确度,补充单元判定由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行确认。

进一步地,所述纠正单元以补充前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为标志点,将待审校图书分为若干区域,并获取所述各区域内的批注,其中,当纠正单元判定当前区域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属于类型j的批注时,纠正单元判定将审校文件发送至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并由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当前区域内相同类型批注的保留进行判断。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调节单元预设数量T,调节单元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t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其中,

当t≤T1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提高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1至p11,设定p11=p1×(1+|T1-t|/T1);

当T1<t<T2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不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

当t≥T2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降低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1至p12,设定p12=p1×(1-|T2-t|/T2);

其中,所述调节单元预设数量T,设定第一预设数量T1,第二预设数量T2。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系统,包括,

判断单元,其用于根据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并对是否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进行判断,形成审校信息;

补充单元,其与所述判断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纠正单元,其与所述补充单元相连接,用于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位置进行调节;

调节单元,其与所述判断单元、所述纠正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审校信息的补充批注数量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判断单元通过各审核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并根据批注重复次数和综合审校参数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判断单元根据获取的可靠度对是否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各批注进行判定,并形成审校信息,以使保留批注的可靠性符合预设标准,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在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符合预设标准时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并由所述纠正单元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位置进行纠正,以使最终形成的审校信息的全面性和标准性符合预设标准,所述调单元根据补充批注的数量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的准确性符合预设标准。本发明通过对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进行确认、补充并对补充后的批注进行纠正,实现了对多来源的审校信息集中处理,以减少审校信息传输次数,提高审校效率,并使审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符合预设标准。

尤其,所述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并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判断单元以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作为基础,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相比较,对是否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进行判定,其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可靠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较少并且综合审校能力较低,该批注可靠性较低,由核心审校人员对该批注再次审校,决定是否保留该批注,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说明审校人员对该批注存在的争议较大,判断单元获取该批注的类型,进一步进行判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较多并且综合审校能力较强,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

尤其,具体而言,当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判断单元获取该批注的类型,并获取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对该类型批注的正确度,其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正确度小于等于预设正确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对该类型的错误的审校能力较弱,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不保留该批注,当判断单元获取的正确度大于预设正确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擅长对该类型错误的审校,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

尤其,当所述判断单元对核心审校人员所做的各批注进行判定,形成审校信息后,所述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获取未重复批注中相同批注的数量,当补充单元获取的数量小于等于预设数量时,说明作出这个批注的审校人员较少,补充单元选取对该批注所属类型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该批注的保留进行判断,当审校人员判定保留该批注时,补充单元将该批注补充至审校信息中,当补充单元获取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时,说明较多审校人员作出了该批注,核心审校人员遗漏了该批注,补充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并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尤其,当所述补充单元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后,所述纠正单元以补充前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为标志点,将待审校图书分为若干区域,并获取所述各区域内的批注,其中,当纠正单元在某区域获取的批注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属于相同类型,说明可能出现重复批注问题,纠正单元选取对该类型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员对相同类型的批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重复批注问题,如存在,保留批注位置准确的批注,以使各批注位置更加准确。

尤其,所述调节单元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其中,当调节单元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数量时,说明补充的批注数量较少,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比较全面、准确,因此调节单元判定提高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当调节单元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数量时,说明补充的批注数量较多,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质量较差,因此调节单元判定降低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实施例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意图;

图2为发明实施例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意图,包括,

步骤S1,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并根据获取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其中,综合审校参数根据审校人员的审校次数、批注数量以及工作时长确定;

步骤S2,所述判断单元通过批注重复次数和综合审校参数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相比较,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当前批注可靠度符合预设标准时,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当前批注,形成审校信息;

步骤S3,补充单元通过各审校人员的批注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根据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的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纠正单元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的位置进行纠正,以使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步骤S4,调节单元获取所述纠正单元纠正后的补充批注数量,并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具体而言,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为核心审校人员未作出,由核心审校人员之外的审校人员作出的批注。

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设定p=d×Z1/d0+s×Z2/S+q×Z3/q0,其中,d为审校人员参与审校的次数,Z1为审校次数补偿参数,s为审校人员保留批注的数量,S为审校人员作出的批注数量,Z2为保留批注数量补偿参数,q为审校人员参加审校工作时长,d0为判断单元预设次数标准值,q0为判断单元预设工作时长标准值,Z3为工作时长补偿参数,判断单元将综合审校参数最高的审校人员确定为核心审校人员。

具体而言,本发明不对补偿参数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对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能力进行评估即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优先实施例,其中,Z1=1.4-1.6,Z2=1.7-1.9,Z3=1.1-1.3。

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判断单元获取核心审校人员第i批注的可靠度ri,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R相比较,对是否保留第i批注进行一次判断,其中,

当ri≤R1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核心审校人员对第i批注再次审校;

当R1<ri<R2时,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第i批注的类型;

当ri≥R2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保留第i批注;

其中,所述判断单元预设可靠度R,设定第一预设可靠度R1,第二预设可靠度R2,i=1,2,···,I,I为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数量。

所述第i批注的可靠度ri根据第i批注重复次数和参加审校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其中ri=n×P/m,其中,n为第i批注重复次数,m为参与审校的人员数量,P为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综合审校参数的和。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各批注可靠度的计算进行举例说明,比如,共有10人参与审校,对于核心审校人员的第i批注,共重复出现了6次,将作出第i批注的6个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相加为5,则第i批注的可靠度为6×5/10=3。

具体而言,所述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并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判断单元以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作为基础,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并将获取的可靠度与预设可靠度相比较,对是否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进行判定,其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可靠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较少并且综合审校能力较低,该批注可靠性较低,由核心审校人员对该批注再次审校,决定是否保留该批注,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说明审校人员对该批注存在的争议较大,判断单元获取该批注的类型,进一步进行判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较多并且综合审校能力较强,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

当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的第i批注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判断单元获取第i批注的类型j,并获取第i批注的正确度e0,设定e0=e1j+e2j+···+ekj+···egj,其中,ekj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类型j批注的正确度,k=1,2,···,g,设定ekj=ak/Ak,其中,ak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类型j批注保留次数,Ak为第k个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作出类型j批注的总次数,g为作出第i批注的审校人员数量,判断单元将获取的第i批注的正确度与预设正确度E相比较,对第i批注的保留进行二次判断,其中,

当e0≤E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不保留第i批注;

当e0>E时,所述判断单元判定保留第i批注。

具体而言,当所述判断单元获取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判断单元获取该批注的类型,并获取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对该类型批注的正确度,其中,当判断单元获取的正确度小于等于预设正确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对该类型的错误的审校能力较弱,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不保留该批注,当判断单元获取的正确度大于预设正确度时,说明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擅长对该类型错误的审校,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

具体而言,本发明不对批注的分类方式和分类数量进行限定,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批注指出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如将批注分为错别字、病句、语义不明等类型。

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w,补充单元将相同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W相比较,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行判断,其中,

当w≤W时,所述补充单元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一步判断;

当w>W时,所述补充单元判定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当所述补充单元获取的相同批注数量小于等于预设数量时,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的类型j,并获取各审校人员对类型j批注的权威度f,设定f=p×ej,其中,ej为各审校人员对类型j批注的正确度,补充单元判定由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是否保留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进行确认

具体而言,当所述判断单元对核心审校人员所做的各批注进行判定,形成审校信息后,所述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并获取未重复批注中相同批注的数量,当补充单元获取的数量小于等于预设数量时,说明作出这个批注的审校人员较少,补充单元选取对该批注所属类型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该批注的保留进行判断,当审校人员判定保留该批注时,补充单元将该批注补充至审校信息中,当补充单元获取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时,说明较多审校人员作出了该批注,核心审校人员遗漏了该批注,补充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并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所述纠正单元以补充前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为标志点,将待审校图书分为若干区域,并获取所述各区域内的批注,其中,当纠正单元判定当前区域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属于类型j的批注时,纠正单元判定将审校文件发送至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并由对类型j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对当前区域内相同类型批注的保留进行判断。

具体而言,当所述补充单元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后,所述纠正单元以补充前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为标志点,将待审校图书分为若干区域,并获取所述各区域内的批注,其中,当纠正单元在某区域获取的批注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属于相同类型,说明可能出现重复批注问题,纠正单元选取对该类型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员对相同类型的批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重复批注问题,如存在,保留批注位置准确的批注,以使各批注位置更加准确。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对所述重复批注问提进行举例说明,其中,若核心审校人员在某段文字的末尾批注为病句,补充批注后,这段文字第二句话末尾批注为病句,所述纠正单元判定由对病句类型批注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判定是否保留批注,以防止重复批注并精确批注位置。

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调节单元预设数量T,调节单元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t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其中,

当t≤T1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提高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1至p11,设定p11=p1×(1+|T1-t|/T1);

当T1<t<T2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不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

当t≥T2时,所述调节单元判定降低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p1至p12,设定p12=p1×(1-|T2-t|/T2);

其中,所述调节单元预设数量T,设定第一预设数量T1,第二预设数量T2。

具体而言,所述调节单元将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与预设数量相比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其中,当调节单元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数量时,说明补充的批注数量较少,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比较全面、准确,因此调节单元判定提高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当调节单元获取的补充批注数量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数量时,说明补充的批注数量较多,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质量较差,因此调节单元判定降低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所述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实施方式不做具体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优先实施方案,所述判断单元预设审校次数补偿参数为1.5,保留批注数量补偿参数为1.8,预设次数标准值为60次,工作时长标准值为160小时,工作时长补偿参数为1.1,判断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如其中一个审校人员参与审校次数为80次,作出批注数量为1000个,保留批注数量为900个,参加审校工作时长为200小时,综合审校参数p=80×1.5/60+900×1.8/1000+200×1.1/160=4.99,判断单元将综合参数最高的审校人员确定为核心审校人员,并获取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其中,若某个批注共有4个审校人员都作出了,即重复次数为4次,并且这四个审校人员综合审校参数的和为18,共有5个参与本次审校的审校人员,则该批注的可靠度为4×18/5=14.4,判定单元设定第一预设可靠度为8,第二预设可靠度为12,因此,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依此类推,判断单元对核心审校人员各批注的可靠度进行判断,当某个批注的可靠度大于第一预设可靠度小于第二预设可靠度时,判断单元获取作出该批注的审校人员对该批注所述类型的正确度,如共有3个审校人员作出了该批注,判断单元获取这3个审校人员中第一个审校人员对该类型批注的正确度为60/100=0.6,其中,该审校人员做出该类型批注100次,保留次数为60次,依此类推,另外2个审校人员的对该类型批注的正确度

分别为0.7、0.8,则该批注的正确度为2.1,大于预设正确度1.5,判断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同理,判断单元对核心审校人员的各批注进行确认,形成审校信息,所述补充单元获取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即由核心审校人员之外的审校人员作出的相同批注的数量,如一个批注由核心审校人员之外的4个审校人员中的3个审校人员作出,大于预设数量2,补充单元判定保留该批注,并补充到审校信息中,如果一个批注由核心审校人员之外的4个审校人员中的1个审校人员作出,补充单元获取各审校人员对该批注所属类型的权威度,并由权威度最大的审校人员确认该批注是否要补充到审校信息中,所述纠正单元对各补充后的审校信息进行纠正,避免重复批注问题,形成最终的审校信息,所述调节单元获取最终审校信息补充批注的数量为6个,调节单元设定第一预设数量3个,第二预设数量5个,因此调节单元降低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如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为16,调节后的综合审校参数为16×(1-|5-6|/5)=12.8。

具体而言,本发明对各预设值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满足要求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各审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图书审校信息的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

判断单元,其用于根据各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确定核心审校人员,并对是否保留核心审校人员的批注进行判断,形成审校信息;

补充单元,其与所述判断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审校信息未重复的批注中相同批注数量对审校信息进行补充;

纠正单元,其与所述补充单元相连接,用于对补充后审校信息各批注位置进行调节;

调节单元,其与所述判断单元、所述纠正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审校信息的补充批注数量对核心审校人员的综合审校参数进行调节,以使下一次图书审校信息符合预设标准。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