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

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早熟中籼品种;(2)于3月中旬进行大棚播种和育秧,4月15日前移栽头季稻秧苗,机插,并进行日常田间管理;(3)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头季稻的稻米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进行留桩收割,将稻草覆盖于稻桩行间;(4)头季稻收割后1‑2d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成熟;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飞虱。本发明采用一种双季稻低位再生的方法,选择“一适一优两高三抗”早熟中籼品种,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头季稻收割时低位留桩,可有效减少头季稻机收碾压造成的损失,解决了碾压导致的再生稻成熟不一致、稻米外观及食味品质差等难题。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安徽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超过254.48万hm

但是,再生稻的产量不高,约为200-300kg/亩,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再生稻稻米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二是由于田间栽培管理经验不足,头季稻和再生稻的移栽密度、施肥量、施肥时期等不合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灌水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再生稻的产量低、品质差;三是留桩高度不合理,留桩稻桩易受机收碾压,使再生稻的有效蘖不足,同时,留桩高度不同,导致再生稻生长期不一致,造成再生稻产量低、品质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产量高、品质高的双季稻栽培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头季稻受机收碾压及再生稻生长期短而导致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季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双季稻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为120-130d、米质二级以上,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且头季苗期耐低温、花期耐高温、再生稻抽穗期耐低温的早熟中籼品种;

(2)头季稻栽培管理

于3月中旬进行大棚播种和育秧,4月15日前移栽头季稻秧苗,机插,并进行日常田间管理;

(3)头季稻低桩收获

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头季稻的稻米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进行留桩收割,将稻草覆盖于稻桩行间,保持田间湿度;

(4)再生稻栽培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1-2d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成熟;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飞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采用一种双季稻低位再生的方法,选择“一适一优两高三抗”早熟中籼品种(生育期在120-130d),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头季稻收割时低位留桩(留桩高度在稻一节或稻二节),可有效减少头季稻机收碾压造成的损失,解决了碾压导致的再生稻成熟不一致、稻米外观及食味品质差等难题。

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播种包括钵盘育秧播种、机械穴直播和机械条直播中的至少一种。更进一步,钵盘育秧播种的播种量为2-3粒/钵;机械穴直播的播量为2.5-3.0粒/穴;机械条直播的播种量为2.5-3.5kg/亩。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钵盘育秧播种能够实现精量播种、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25-30d)、栽插植伤小、分蘖早生快发、源库协调;机械穴直播成行成蔸易管护,省种省工高效;机械条直播播种有序、出苗快、齐苗匀苗程度好,有效解决秸秆还田的问题,具有省工节本和增产增效等优势。

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头季稻秧苗的秧龄为25-30d;机插的行距为25-30cm,株距为12-15cm,秧苗密度为4-6万株/亩。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构建优良的群体结构,源库协调,产量高品质优良。

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还包括施肥步骤:以N重量计,施用氮肥13-14kg/亩;以P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氮肥能够促进分蘖发生、壮秆形成、茎叶的生长和籽粒发育等;磷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良好,提高植物抗逆性;钾肥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植株茎秆健壮,促进灌浆改善籽粒品质。通过本发明施肥方法,能够实现头季稻550-600kg/亩,再生季稻300-400kg/亩,周年产量850-1000kg/亩。

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日常田间管理包括:移栽前平整田地,浅水栽插,晾田控苗,够苗前烤田,拔节期保持浅水灌溉,抽穗后足水灌溉,收获前排水;病虫草害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浅水栽插能够促进分蘖早发快发;晾田控苗、够苗前烤田能够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促进有效分蘖生长,构建优良群体结构;抽穗后足水灌溉能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进一步,上述步骤(3)中,留桩的高度为15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机械收割造成的碾压伤失,促进低位芽萌发,提高再生季成熟整齐度,改善稻米外观及食味品质等。

进一步,上述步骤(4)中,还包括施肥步骤: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d施尿素5.0-7.0kg/亩,氯化钾5.0-6.0kg/亩;再生稻长苗15d后施尿素3.0-5.0kg/亩;再生稻抽穗达20%时用赤霉素1-2g/亩和磷酸二氢钾150-250g/亩兑水50kg喷施一次。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施用尿素能够促进萌发芽的生长;施用氯化钾能够构建粗壮茎秆,促进籽粒淀粉合成;赤霉素和磷酸二氢钾联用能够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籽粒灌浆,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熟的整齐度,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与目前生产主推的中稻-高留桩(35-40cm)再生种植模式相比,温光资源利用由头季:再生稻的7:3优化到6:4甚至5.5:4.5,缩短头季稻生长时间,延长再生稻营养生长时间(从65d延长至90d),有效提升了再生稻产量(约400kg/亩),相较于普通双季稻平均每亩增产100kg,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双季稻植株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头季稻的留桩高度,2-节间,3-留桩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双季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双季稻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为120d、米质二级,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且头季苗期耐低温、花期耐高温、再生稻抽穗期耐低温的早熟中籼品种;

(2)头季稻栽培管理

于3月中旬进行大棚钵盘育秧播种,播种量为3粒/钵,然后育秧;4月15日前移栽头季稻秧苗,控制秧龄为25d,然后机插,机插的行距为25cm,株距为12cm,秧苗密度为4万株/亩;

在栽培过程中,以N重量计,施用氮肥13kg/亩;以P

并进行日常田间管理:移栽前平整田地,浅水栽插,晾田控苗,够苗前烤田,拔节期保持浅水灌溉,抽穗后足水灌溉,收获前排水;病虫草害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3)头季稻低桩收获

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头季稻的稻米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用中小型窄轮收割机进行留桩收割,留桩高度以倒一节或倒二节为主(10cm),将稻草覆盖于稻桩行间,保持田间湿度,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4)再生稻栽培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1d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成熟;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d施尿素5.0kg/亩,氯化钾5.0kg/亩;再生稻长苗15d后施尿素3.0kg/亩;再生稻抽穗达20%时用赤霉素1g/亩和磷酸二氢钾150g/亩兑水50kg喷施一次;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飞虱。

实施例2

双季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双季稻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为125d、米质二级,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且头季苗期耐低温、花期耐高温、再生稻抽穗期耐低温的早熟中籼品种;

(2)头季稻栽培管理

于3月中旬进行大棚机械穴直播,播量为3.0粒/穴,然后育秧;4月15日前移栽头季稻秧苗,控制秧龄为28d,然后机插,机插的行距为28cm,株距为13cm,秧苗密度为5万株/亩;

在栽培过程中,以N重量计,施用氮肥14kg/亩;以P

并进行日常田间管理:移栽前平整田地,浅水栽插,晾田控苗,够苗前烤田,拔节期保持浅水灌溉,抽穗后足水灌溉,收获前排水;病虫草害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3)头季稻低桩收获

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头季稻的稻米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用中小型窄轮收割机进行留桩收割,留桩高度以倒一节或倒二节为主(12cm),将稻草覆盖于稻桩行间,保持田间湿度,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4)再生稻栽培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2d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成熟;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d施尿素6.0kg/亩,氯化钾5.5kg/亩;再生稻长苗15d后施尿素4.0kg/亩;再生稻抽穗达20%时用赤霉素1.5g/亩和磷酸二氢钾200g/亩兑水50kg喷施一次;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飞虱。

实施例3

双季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双季稻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为130d、米质二级,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且头季苗期耐低温、花期耐高温、再生稻抽穗期耐低温的早熟中籼品种;

(2)头季稻栽培管理

于3月中旬进行大棚机械条直播,播种量为2.5-3.5kg/亩,然后育秧;4月15日前移栽头季稻秧苗,控制秧龄为30d,然后机插,机插的行距为30cm,株距为15cm,秧苗密度为6万株/亩;

在栽培过程中,以N重量计,施用氮肥14kg/亩;以P

并进行日常田间管理:移栽前平整田地,浅水栽插,晾田控苗,够苗前烤田,拔节期保持浅水灌溉,抽穗后足水灌溉,收获前排水;病虫草害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3)头季稻低桩收获

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头季稻的稻米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用中小型窄轮收割机进行留桩收割,留桩高度以倒一节或倒二节为主(15cm),将稻草覆盖于稻桩行间,保持田间湿度,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4)再生稻栽培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2d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直至成熟;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d施尿素7.0kg/亩,氯化钾6.0kg/亩;再生稻长苗15d后施尿素5.0kg/亩;再生稻抽穗达20%时用赤霉素2g/亩和磷酸二氢钾250g/亩兑水50kg喷施一次;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稻飞虱。

性能测试

选取安徽省合肥市郊区一处试验田,平均分为三块,分别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3栽培方法种植早熟中籼品种双季稻,并以目前生产主推的中稻-高留桩(35-40cm)再生种植模式作为对比例,分别统计温光资源利用、头季稻生长时间、再生稻营养生长时间、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3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与目前生产主推的中稻-高留桩(35-40cm)再生种植模式相比,温光资源利用由头季:再生稻的7:3优化到6:4甚至5.5:4.5,缩短头季稻生长时间,延长再生稻营养生长时间(从65d延长至90d),有效提升了再生稻产量(约400kg/亩),相较于普通双季稻平均每亩增产100kg,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