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不干胶及不干胶本

一种不干胶及不干胶本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不干胶制品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本申请提供一种不干胶与不干胶本,不干胶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丙烯酸丁酯:30‑60份;丙烯酸:3‑9份;甲基丙烯酸羟乙酯:5‑12份;苯乙烯:11‑20份;引发剂:1‑3份;缓冲剂:4‑10份;乳化剂:1‑5份;氧化剂:0.01‑0.05份;还原剂:0.01‑0.05份;润湿剂:0.02‑0.1份;消泡剂:0.03‑0.1份;去离子水:40‑70份。本申请的不干胶具有优异的耐水性与持粘性,从而使制得的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不易失去粘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8014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金来纸制品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29363.6

  • 发明设计人 金勇;张桂芹;

    申请日2020-12-22

  • 分类号C09J133/08(20060101);C09J11/04(20060101);C09J11/08(20060101);C08F220/18(20060101);C08F220/06(20060101);C08F220/20(20060101);C08F212/08(20060101);D21H19/14(20060101);B32B7/06(20060101);B32B7/12(20060101);B32B29/00(20060101);B32B3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康中路16号6幢南2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1:4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不干胶制品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不干胶及不干胶本。

背景技术

不干胶本是由涂覆有不干胶的纸页组成的本子,纸页之间通过不干胶进行粘接,这种纸页撕下后可以粘接在物体表面,具有可重复粘接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不干胶本,如便利贴,其采用的不干胶通常为水性不干胶,水性不干胶涂布适应性强,干燥速度快,附着力强,可适用于金属、木板、复合板、纸等各种材料的粘接,因此被广泛应用。然而水性不干胶的耐水性较差,水分子容易渗入不干胶内导致不干胶发生溶胀而脱落,因此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不佳。

申请内容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耐水性与持粘性不佳,容易脱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不干胶与不干胶本,该不干胶具有耐水性能好,持粘性高的优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不干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不干胶,所述不干胶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丙烯酸丁酯:30-60份;

丙烯酸:3-9份;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5-12份;

苯乙烯:11-20份;

引发剂:1-3份;

缓冲剂:4-10份;

乳化剂:1-5份;

氧化剂:0.01-0.05份;

还原剂:0.01-0.05份;

润湿剂:0.02-0.1份;

消泡剂:0.03-0.1份;

去离子水:40-70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苯乙烯聚合得到的丙烯酸乳液涂膜的刚性较高,水分子难以进入到涂膜内部,使得不干胶的耐水性提高。且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中的不干胶涂膜交联密度增大,形成交联的网络结构,使得不干胶的耐水性进一步提高,不干胶本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提高;同时,不干胶涂膜的交联密度增大,提高了不干胶的内聚力,从而提高不干胶本纸页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不干胶的原料以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稳定剂3-5份,所述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与二氧化硅颗粒的组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干胶在长时间静置后,乳液粒子容易发生团聚,使得乳液粒子粒径变大,导致不干胶涂膜后,粒子之间的间隙变大,水分子容易渗入,耐水性下降。本申请的羧甲基纤维素能够改善二氧化硅颗粒的润湿性,使得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具有较高的表面能,从而使二氧化硅颗粒自发的吸附于不干胶乳液颗粒的两相界面上,形成一层固体保护膜,有效的阻止乳液颗粒间的团聚与聚并,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从而提高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不干胶的原料以重量份数计还包括萜烯树脂7-13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萜烯树脂能够与丙烯酸乳液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进而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

优选的,所涉及氧化剂为叔丁基过氧化氢,所述还原剂为焦亚硫酸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入氧化剂与还原剂能够减少聚合反应后的单体残留,提高丙烯酸乳液的转化率,进而有利于提高不干胶本纸页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乳化剂包括丙烯酰胺基磺酸盐、烯丙基醚磺酸盐与烯烃氧基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不干胶乳液颗粒的分散性,并减少了乳化剂在粘接界面的聚集,提高了不干胶本纸页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消泡剂包括聚丙二醇、甘油三羟基聚醚与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消泡剂能够改善不干胶涂膜后的致密性,降低水分渗透的可能,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进而提高不干胶本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不干胶按照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S101:将80%-90%的乳化剂、30%-40%的引发剂与40%-50%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合,充分溶解后加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苯乙烯,继续搅拌至乳白色,加入萜烯树脂,充分搅拌,制得乳化液;

S102:将剩余的去离子水加热至85-95℃,在搅拌条件下加入缓冲剂与剩余的乳化剂和剩余的引发剂,搅拌并充分溶解,制得混合溶液,当混合溶液温度降至75-85℃时开始滴加乳化液,滴加时间为3-5h,乳化液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1-2h,制得初聚物;

S103:将初聚物降温至68-75℃,依次滴加氧化剂、还原剂、润湿剂、稳定剂与消泡剂,滴加间隔时间为10-15min,最后调节溶液的pH值为7-8,降温至20-30℃后出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原料单体反应充分,制得的不干胶中粒渣含量少,涂膜后均匀致密,具有良好的耐水性,使得不干胶本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提高。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不干胶本,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不干胶本,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若干纸页,所述纸页之间采用上述任一种不干胶进行粘接。

优选的,所述不干胶本按照如下步骤制得:

S201:在纸页表面涂覆表面处理液,形成表面处理层;

S202:在表面处理层上涂布不干胶,干燥后将纸页依次粘合,制得不干胶本;

所述表面处理液由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

N-羟甲基丙烯酰胺:8-12份;

硅氧烷偶联剂:5-10份;

水:20-30份;

所述表面处理液与不干胶的重量比为(5-9):10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硅烷偶联剂的偶联作用下,使得N-羟甲基丙烯酰胺吸附在纸页表面,由于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结构中带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其能够与不干胶中的亲水性基团发生交联,提高不干胶与纸页的粘接强度,有利于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

优选的,所述步骤S202中,干燥温度为110-1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该温度条件下,不干胶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交联密度较大,有利于提高不干胶与纸页的粘接强度,进而提高不干胶本纸页的持粘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得的不干胶成膜后刚性增加,交联更为致密,具有良好的耐水性,使得不干胶本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提高。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二氧化硅颗粒一同配合,使得不干胶乳液的分散稳定性提高,获得了更持久的耐水性,从而使得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提高。

3、本申请的方法,通过在不干胶本的纸页表面涂覆表面处理液,提高不干胶本纸页的剥离强度的同时,提高了不干胶本的持粘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制备例

制备例1,一种表面处理液,按照如下步骤制得:

将硅烷偶联剂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依次加入水中,在100rpm的转速下搅拌10min,制得表面处理液。

制备例2-5,一种表面处理液,与制备例13的区别在于,各组分的选择及相应含量如表1所示。

表1制备例1-5的组分及其相应含量(㎏)

不干胶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不干胶,按照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S101:在乳化釜中加入50%的去离子水,开启搅拌,加入85%的乳化剂与30%的引发剂,充分溶解后加入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苯乙烯,继续搅拌至乳白色,然后加入萜烯树脂,搅拌30min,制得乳化液;

S102:将剩余的去离子水加热至92℃,在搅拌条件下加入乳化剂、缓冲剂与剩余的引发剂,搅拌并充分溶解,制得混合溶液,待混合溶液的温度降至80℃时开始滴加乳化液,滴加时间为 4h,乳化液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1h,制得初聚物;

S103:将初聚物降温至75℃,依次滴加氧化剂、还原剂、润湿剂、稳定剂、消泡剂与氨水,调节溶液的pH值为7-8,滴加间隔时间为10min,滴加的同时进行降温,降至室温(25℃)后出料。

实施例2-3,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组分的成分及其相应含量如表2 所示。

实施例4,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干胶的原料组分中还包括有稳定剂,稳定由羧甲基纤维素与平均粒径为300nm的二氧化硅颗粒组成;加入稳定剂前,先将羧甲基纤维素与二氧化硅颗粒搅拌混合,然后再加入初聚物中,稳定剂的组分选择及相应含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5,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不干胶的原料组分中还包括有萜烯树脂,其成分的选择及其相应含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6-7,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各组分的成分及其相应含量如表2 所示。

实施例8,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用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替代不干胶原料组分中的二氧化硅颗粒。

实施例9,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用等量的二氧化硅颗粒替代不干胶原料组分中的羧甲基纤维素。

实施例10,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用等量的过硫酸铵替代不干胶原料组分中的叔丁基过氧化氢。

实施例11,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用等量购买自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的FF6还原剂替代不干胶原料组分中的焦亚硫酸钠。

实施例12,一种不干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用等量的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替代不干胶原料组分中的乳化剂。

表2实施例1-7的组分及其相应含量(㎏)

不干胶本实施例

实施例13,一种不干胶本,按照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在表面处理层上涂布实施例1制得的不干胶,在12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纸页依次粘合,制得不干胶本。

实施例14,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2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15,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3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16,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4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17,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5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18,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6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19,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7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0,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8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1,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9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2,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10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3,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11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4,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采用实施例12制得的不干胶进行粘接。

实施例25,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7的区别在于,按照如下步骤制得:

S201:在纸页表面涂覆制备例1制得的表面处理液,形成表面处理层;

S202:在表面处理层上涂布实施例1制得的不干胶,在12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纸页依次粘合,制得不干胶本;

其中,表面处理液与不干胶的重量比为6:100。

实施例26,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表面处理液与不干胶的重量比为5:100。

实施例27,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表面处理液与不干胶的重量比为9:100。

实施例28,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中,采用制备例2制得的表面处理液。

实施例29,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中,采用制备例3制得的表面处理液。

实施例30,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中,采用制备例4制得的表面处理液。

实施例31,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中,采用制备例5制得的表面处理液。

实施例32,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25的区别在于,步骤S202中,纸页的干燥温度为100℃。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涂布的不干胶的原料组分中不含苯乙烯。

对比例2,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涂布的不干胶的原料组分中不含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对比例3,一种不干胶本,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01涂布的不干胶的原料组分中不含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对比例4,一种不干胶带,包括胶带纸页层和涂布于胶带纸页层的胶层,胶层由所述丙烯酸酯不干胶和拜耳3100交联剂按重量比111:0.1混合而成。不干胶带的胶带纸页层的厚度为18μm,胶层的厚度为9μm。丙烯酸酯不干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丙烯酸异辛酯8份,丙烯酸丁酯7份,丙烯酸3份,醋酸乙烯酯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份,甲基丙烯酸羟乙酯3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份,带双键的异戊二烯橡胶4份,带双键的SBS弹性体4份,丙酮15份,乙酯20份,甲苯10份,BPO引发剂0.3份。丙烯酸酯不干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搅拌升温:取配方重量份的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带双键的异戊二烯橡胶、带双键的SBS弹性体、以及65%溶剂加入反应容器中,边搅拌边升温至78℃并保持该温度;步骤B、将引发剂加入到剩余的溶剂中并混匀,在2.5h内匀速地将混匀后的溶剂和引发剂滴加到步骤A的反应容器中,在滴加的过程中做搅拌处理且保持温度不变;步骤C、保温反应:步骤B完成后,保持温度不变,搅拌,反应2.5h后做降温处理,出料。

性能检测试验

试验1:实施例1-12与对比例1-4的不干胶耐水性测试试验样品:按照GB/T1727中的规定,将实施例1-12中的不干胶在三块马口铁板上制备成15 μm厚涂膜。

试验方法:参照GB/T1733-1993中规定浸水试验法进行测试,浸渍24h后观察涂膜是否有起泡、起皱、位移、脱落等现象,根据涂膜破坏成都进行打分,涂膜起皱面积、起泡面积越大,位移长度越长,得分越高,打分标准如表3所示,打分结果如表4所示。

表3不干胶耐水性测试打分标准

表4不干胶耐水性测试打分结果

其中,对比例4的测试结果采用对比例4中制得的丙烯酸酯不干胶测得。

试验结果分析:

(1)结合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采用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可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苯乙烯参与聚合后能够降低丙烯酸乳液分子结构的柔顺度,减小不干胶涂膜的自由体积,使不干胶涂覆成膜的硬度,有利于阻止水分子渗入压敏涂膜内部;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中含有较多的羟基,使得聚合后的丙烯酸乳液表面分布有较多的羟基,丙烯酸乳液颗粒之间能够相互交联成网络结构,降低水分子渗入不干胶涂膜内部的概率,从而降低不干胶涂膜起泡、起皱以及脱落的概率,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

(2)结合实施例1-3和实施例4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二氧化硅颗粒组成的稳定剂可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该稳定剂具有优异的润湿作用与分散作用,促使丙烯酸乳液分子粒径减小,丙烯酸乳液涂膜后粒子间的间隙减小,使得水分子不易进入涂膜内部,从而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

(3)结合实施例1-4和实施例5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采用萜烯树脂可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萜烯树脂中含有极性基团,能够与丙烯酸乳液进行交联,从而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进一步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

(4)结合实施例5和实施例10-11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采用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焦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均可提高不干胶的耐水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相比实施例10中采用过硫酸铵作为氧化剂,实施例11中采用FF6还原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与焦亚硫酸钠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能更好,可提高丙烯酸乳液的转化率,降低单体残留,丙烯酸乳液的增加有利于形成更为致密的涂膜,从而提高耐水性。

试验2:实施例13-32与对比例1-4的不干胶本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测试试验样品:参照GB/T4851-2014中的试验标准,取实施例13-32与对比例1-3中不干胶本的纸页,将纸页的一侧侧面上均匀的涂布一层厚度为0.5mm的不干胶,制成试验样品。

试验方法:参照GB/T4851-2014中的方法A:胶粘带与垂直标准钢板的持粘性试验方法,试验用砝码的重量为500g.在温度为23℃,湿度为90%RH的环境下,测定不干胶本的纸页粘合失效的时间,时间越长,则试验样品的持粘性越好,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3-32与对比例1-4的不干胶本持粘性测试结果

试验结果分析:

(1)结合实施例13-32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采用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由于采用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使得不干胶成膜后的刚性与交联密度提高,使得双面胶层在潮湿环境下,水分子也难以渗入不干胶涂膜的内部而产生溶胀,导致不干胶层脱落,从而提高了不干胶本的持粘性。

(2)结合实施例13和对实施例16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二氧化硅颗粒制得的不干胶一同配合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羧甲基纤维素对二氧化硅颗粒具有润湿作用,使得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能提高,促使二氧化硅颗粒自发的吸附于不干胶乳液颗粒的两相界面上,形成一层固体保护膜,有效的阻止乳液颗粒间发生聚并或团聚而导致乳液粒子的粒径变大,保持了不干胶层的致密性,使得水分子也难以渗入不干胶涂膜的内部,从而提高了不干胶本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3)结合实施例16和对实施例17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采用萜烯树脂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萜烯树脂能够与丙烯酸乳液发生交联而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使得不干胶涂膜的致密性进一步提高,使得水分子也难以渗入不干胶涂膜的内部,从而提高了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4)结合实施例17和对实施例22-23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采用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焦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与焦亚硫酸钠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能更好,可提高丙烯酸乳液的转化率,降低单体残留,丙烯酸乳液的增加有利于形成更为致密的涂膜,使得水分子也难以渗入不干胶涂膜的内部,从而提高了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5)结合实施例17和实施例24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采用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烯丙基醚磺酸钠、烯烃氧基磺酸钠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等乳化剂在不干胶本的使用过程中,容易迁移至不干胶涂膜的表面,使得不干胶的粘附性与耐水性下降,持粘性也随之下降。而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烯丙基醚磺酸钠、烯烃氧基磺酸钠均为反应型乳化剂,能够作为单体参与乳液聚合,乳化剂与乳液的结合更为牢固,不易迁移。可保持不干胶涂膜的粘附力与耐水性,从而提高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6)结合实施例17和实施例25-27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在涂覆不干胶前,预先在纸页层表面涂覆表面处理液可提高不干胶本的持粘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经过表面处理液处理后,不干胶中的丙烯酸乳液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发生交联反应,使得不干胶与纸页层的连接更为牢固致密,水分子难以从纸页与不干胶之间渗入不干胶内部,从而提高了不干胶本的纸页在潮湿环境下的持粘性。

试验3:实施例13-32与对比例1-4中不干胶本的剥离强度测试试验样品:将实施例13-32与对比例1-4按照GB/T2792-2014中的规定制得试验样品。

试验方法:参照GB/T2792-2014中的方法3:双面胶粘带和转移胶粘带与不锈钢板18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测试双面胶带与不锈钢钢板的剥离强度,记为剥离强度A,测定的剥离强度A越大,则不干胶本不干胶粘接性能越好,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不干胶本与不锈钢钢板的剥离强度测试结果

试验结果分析:

(1)结合实施例13-32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6可以看出,采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与被粘接物的剥离强度。其原因可能在于,采用基丙烯酸羟乙酯使得不干胶乳液的交联密度增大,从而使不干胶的粘性增加,提高了不干胶与被粘接物的粘接强度。

(2)结合实施例13-15和实施例17并结合表6可以看出,采用萜烯树脂制得的不干胶可提高不干胶本与被粘接物的剥离强度。其原因可能在于,采用萜烯树脂使得不干胶乳液的交联密度增大,增强了不干胶的粘性;同时,萜烯树脂具有增粘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不干胶的粘性;从而提高了不干胶与被粘接物的粘接强度。

(3)结合实施例13-20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6可以看出,在涂覆不干胶前,预先在纸页表面涂覆表面处理液可提高不干胶本与与被粘接物的剥离强度。其原因可能在于,表面处理液中的硅烷偶联剂可与丙烯酸乳液偶联,又能与纸页表面偶联,在不干胶与纸页层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层,从而增强纸页表面与丙烯酸乳液和纸页之间的粘接强度;同时,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结构中带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其能够与不干胶中的极性基团发生交联;通过硅烷偶联剂与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一同配合,使得不干胶纸页与不干胶的粘接强度提高,最终使得不干胶本纸页的剥离强度提高。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