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纸张订缀处理装置以及具备纸张订缀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纸张订缀处理装置以及具备纸张订缀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无针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从压接齿剥下的纸张订缀处理装置。纸张订缀处理装置(B)具备:纸张载置部(24),其载置纸张;整合单元(45),其对载置于纸张载置部的纸张进行整合;订缀构件(27),其使载置于纸张载置部的纸张变形而进行无针订缀;以及剥离构件(60A),其通过对由订缀构件订缀的纸张赋予旋转力,从而将纸张与订缀构件剥离,整合单元和剥离构件由不同的构件构成。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9221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680021736.4

  • 发明设计人 清水达矢;

    申请日2016-04-1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刘杨

  • 地址 日本埼玉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07:5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3-24

    授权

    授权

  • 2018-05-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H37/04 申请日:201604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4-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使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多张纸张为束状而自动地进行无针订缀处理的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而且,涉及具备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的无针订缀装置:通过使多张纸张重合,并将多张纸张夹在一对凹凸形状的压接齿之间进行强力按压,从而不使用金属针地将纸张彼此压接来订缀纸张束。在该无针订缀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将压接齿分开时,纸张束会粘在一方的压接齿上。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使用在处理托盘上沿与排纸方向正交的朝向将纸张束对齐并整合的侧整合构件,从侧方将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踢出(日文:キック)、即抽出,从而将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的加压面剥下。该侧整合构件由整合马达驱动,到从与纸张侧缘卡合的位置远离的位置为止,暂时进行回摆移动。之后,侧整合构件移动到纸张中心侧而将纸张束踢出。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后处理机构,所述后处理机构构成为:将纸张从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聚集到处理托盘上,并由操作人员选择对该纸张束实施装订订缀处理还是实施无针订缀处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00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以容易地将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从压接齿剥离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纸张订缀处理装置具备:纸张载置部,所述纸张载置部载置纸张;整合单元,所述整合单元对载置于所述纸张载置部的所述纸张进行整合;订缀构件,所述订缀构件使载置于所述纸张载置部的所述纸张变形而进行无针订缀;以及剥离构件,所述剥离构件通过对由所述订缀构件订缀的所述纸张赋予旋转力,从而将所述纸张与所述订缀构件剥离,所述整合单元和所述剥离构件由不同的构件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后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说明图。

图3是图2的装置的侧视剖视图(装置前侧)。

图4A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搬入机构的说明图,表示浆式旋转体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4B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搬入机构的说明图,表示浆式旋转体位于卡合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图2的装置的各区域与整合位置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图2的装置的侧整合机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7是装订器单元的移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装订器单元的订缀位置的说明图。

图9是装订器单元的多重订缀与左侧角部订缀的说明图。

图10A表示装订器的订缀位置处的状态,表示右侧角部订缀位置的状态。

图10B表示装订器的订缀位置处的状态,表示针装填位置的状态。

图10C表示装订器的订缀位置处的状态,表示手动订缀位置的状态。

图11A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束搬出机构的说明图,表示待机状态。

图11B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束搬出机构的说明图,表示转送搬送状态。

图11C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束搬出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第2搬送构件的构造。

图11D是图2的装置的纸张束搬出机构的说明图,表示向堆积托盘排出纸张束的状态。

图12A表示纸张束的订缀处理方法。

图12B表示纸张束的订缀处理方法。

图12C表示纸张束的订缀处理方法。

图12D表示纸张束的订缀处理方法。

图12E表示纸张束的订缀处理方法。

图12F表示放大后的经济订缀部(日文:エコ綴じ部)。

图12G表示图12F的A-A截面。

图13A是装订器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13B是压接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14是图2的装置的堆积托盘的结构说明图。

图15是图1的装置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16A是装订订缀处理模式的动作流程的一部分。

图16B是装订订缀处理模式的动作流程的一部分。

图17A是经济订缀模式的动作流程的一部分。

图17B是经济订缀模式的动作流程的一部分。

图18A是表示将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聚集而进行订缀处理的过程的、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从垂直上方观察到的概略说明图。

图18B是表示将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聚集而进行订缀处理的过程的、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从垂直上方观察到的概略说明图。

图18C是表示将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聚集而进行订缀处理的过程的、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从垂直上方观察到的概略说明图。

图18D是表示将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聚集而进行订缀处理的过程的、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从垂直上方观察到的概略说明图。

图18E是表示将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聚集而进行订缀处理的过程的、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载纸面从垂直上方观察到的概略说明图。

图19A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19B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19C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D、E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19D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D、E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20A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20B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20C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20D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剥下而向堆积托盘排出的过程的、与图18A~C同样的概略说明图。

图21是打印模式的动作流程。

图22是整理模式的动作流程。

图23是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共用的动作流程。

图24是手动装订订缀处理的动作流程。

图25A是纸张束搬出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表示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5B是纸张束搬出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纸张束搬出机构的旋转轴以及传动凸轮起动时的状态。

图25C是纸张束搬出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表示旋转预定角度后的旋转轴以及传动凸轮的状态。

图26是表示纸张束搬出机构的构成要素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7是作为姿势矫正构件的板状构件的说明图。

图28A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刚刚搬入纸张束后的状态。

图28B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将纸张束整合成预先确定的姿势的状态。

图28C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为了进行无针订缀处理而将纸张束移动到经济订缀位置的过程。

图28D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为了进行无针订缀处理而将纸张束移动到经济订缀位置的过程。

图29A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在无针订缀处理后使整合板从纸张束远离的状态。

图29B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通过由旋转赋予装置赋予纸张束旋转而将纸张束剥下的状态。

图29C是说明纸张处理装置中的由旋转进行的剥下动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表示排出纸张束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叙述。本发明涉及对在图像形成系统中图像形成而被对齐聚集的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的纸张束订缀处理机构。

在本说明书中,“纸张束的偏置搬送”是指使从排纸口搬入的纸张的束沿与纸张搬送方向正交(或交叉)的方向进行位置移动(靠边移动)。“偏置量”是指位置移动的移动量。另外,“纸张束的整合”是指将从排纸口搬入的纸张按照基准(中心基准或单侧基准)进行对位。因此,“在将纸张整合后进行偏置”意味着:在使纸张与基准对位之后,使纸张整体沿与纸张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位置移动。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单元A、图像读取单元C以及后处理单元B。图像读取单元C读取原稿图像,图像形成单元A基于读取到的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后处理单元B(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以下相同)将形成图像后的纸张对齐聚集并实施订缀处理,将形成图像后的纸张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

后处理单元B作为单元内置于在图像形成单元A的壳体中形成的排纸空间(堆积托盘空间)15。另外,后处理单元B具有内部整理器构造,所述内部整理器构造具备后处理机构,所述后处理机构在将输送到排纸口16的图像形成用纸张对齐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并进行订缀处理后,将图像形成用纸张收纳于配置在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能够由独立的单独构造来构成图像形成单元A、图像读取单元C和后处理单元B,并用网线将各单元间连接而系统化。

[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后处理单元)]

图2表示后处理单元B的立体结构,图3表示后处理单元B的剖视结构。后处理单元B具备:装置壳体20、配置于该壳体的纸张搬入路径22、配置在纸张搬入路径22的排纸口23的下游侧的处理托盘24、以及进一步被配置在处理托盘24的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

在处理托盘24配置有:搬入纸张的纸张搬入部件35、将搬入的纸张聚集成束状的纸张限制部件40、以及纸张整合机构45。与此同时,在处理托盘24配置有:对纸张束进行装订订缀的装订订缀部件26(第1订缀部件)、和对纸张束进行无针订缀的无针订缀部件27(第2订缀部件)。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装置壳体]

装置壳体20具备装置框架20a和外装箱体20b,装置框架20a具有支承各机构部(路径机构、托盘机构以及搬送机构等)的框架构造。图示的外装箱体20b由如下的单体构造(日文:モノコック構造)构成,所述单体构造是在相互相向的左右一对侧框框架20c、20d上配置订缀机构、搬送机构、托盘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并在外装箱体20b进行一体化而成的。

外装箱体20b由如下的单体构造构成,所述单体构造是通过树脂模制加工将左侧的侧框框架20d、右侧的侧框框架20c以及连结两侧框框架20c、20d的支架框架(底框框架20e)一体化而成的。外装箱体20b的一部分(装置前侧)以能够从外部进行操作的状态露出。

用外装箱体20b罩住框架框组的外周,并将外装箱体20b内置于图像形成单元A的排纸空间15。在该状态下,装置前侧的外装箱体20b的一部分以能够从外部进行操作的状态露出。在该外装箱体20b的前侧装备有:装订针的盒体安装开口28、手动供给设置部(日文:手差しセット部)29、以及手动操作钮30(图示的手动操作钮30是内置有显示灯的开关)。

外装箱体20b的排纸方向的长度尺寸Lx和排纸正交方向的长度尺寸Ly是以最大尺寸纸张为基准而设定的,且比图像形成单元A的排纸空间15小。

[纸张搬入路径(排纸路径)]

如图3所示,在装置壳体20配置有纸张搬入路径22(以下称为“排纸路径”),所述纸张搬入路径22具有搬入口21和排纸口23。图示的排纸路径22从水平方向接收纸张,沿大致水平方向搬送纸张,并将纸张从排纸口23搬出。该排纸路径22由适当的导纸件(板)22a形成,并内置有搬送纸张的供纸机构。

该供纸机构与路径长度相应地具有预定间隔的搬送辊对。在图示的供纸机构中,在搬入口21的附近配置有搬入辊对31,在排纸口23的附近配置有排纸辊对32。在排纸路径22配置有检测纸张的前端以及/或后端的纸张传感器Se1。

排纸路径22以横穿装置壳体20的方式由大致水平方向的直线路径形成。这是为了避免因弯曲的路径而给纸张带来应力,以由装置布局所容许的直线性来形成路径。搬入辊对31和排纸辊对32连结于同一驱动马达M1(以下称为搬送马达),并以相同的圆周速度对纸张进行搬送。

[处理托盘]

按照图3进行说明,在排纸路径22的排纸口23的下游侧形成台阶d地配置有处理托盘24。为了将从排纸口23输送的纸张向上方层积并聚集为束状,该处理托盘24具备对纸张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支承的载纸面24a。图示的后处理单元B采用用堆积托盘25支承纸张前端侧、并用处理托盘24支承纸张后端侧的构造(桥支承构造)。由此,使托盘尺寸小型化。

处理托盘24将从排纸口23输送的纸张聚集成束状,在将纸张整合成预定姿势之后,对纸张实施订缀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纸张束搬出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因此,在处理托盘24编入有“纸张搬入机构35”、“纸张整合机构45”、“订缀处理机构26、27”、以及“纸张束搬出机构60”。

“纸张搬入机构(纸张搬入部件)”

相对于排纸口23形成台阶d地配置处理托盘24。在该处理托盘24上,需要以正确的姿势平滑地对纸张进行搬送的纸张搬入部件35。图示的纸张搬入部件35(摩擦旋转体)具备可升降的浆式旋转体36。在从排纸口23将纸张后端搬出到托盘上的阶段,浆式旋转体36向排纸相反方向(图3右方)移送纸张,并使纸张与纸张端限制部件40抵接而进行整合(定位)。

因此,在排纸口23设置有升降臂37,所述升降臂37利用支轴37x而能够摆动地轴支承于装置框架20a。在该升降臂37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轴支承有浆式旋转体36。在支轴37x装备有未图示的滑轮,在该滑轮连结有搬送马达M1。

在升降臂37经由弹簧离合器(扭矩限制器)连结有升降马达M3(以下称为浆升降马达),利用马达的旋转,使升降臂37在上方的待机位置Wp与下方的工作位置(纸张卡合位置)Ap之间升降。

弹簧离合器利用浆升降马达M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使升降臂37从工作位置Ap上升到待机位置Wp,并与未图示的卡止止挡件抵接,之后,使升降臂37在该待机位置待机。另外,利用浆升降马达M3的相反方向旋转,使弹簧离合器松弛。升降臂37利用其自重,从待机位置Wp下降到下方的工作位置Ap而与处理托盘24上的最上方纸张卡合。

在图示的装置中,如图5所示,一对浆式旋转体36以纸张中心(中心基准Sx)为基准远离预定距离地被配置成左右对称。此外,既可以在纸张中心及其两侧配置总计三个浆式旋转体,或者,也可以在纸张中心配置一个浆式旋转体。

浆式旋转体36由橡胶质的板状构件或塑料的叶片构件等柔性的旋转体构成。除了该浆式旋转体以外,作为纸张搬入部件35,可以由辊体或带体等摩擦旋转构件构成。图示的装置具有在将纸张后端从排纸口23搬出之后使浆式旋转体36从上方的待机位置Wp下降到下方的工作位置Ap的机构。但是,也能够采用如下的升降机构。

例如在从排纸口23将纸张前端搬出的阶段,与图示不同的升降机构使摩擦旋转体从待机位置下降到工作位置,同时,使该摩擦旋转体沿排纸方向旋转。在将纸张后端从排纸口23搬出的正时,使该旋转体沿排纸相反方向进行反向旋转。由此,能够高速且没有偏斜地将从排纸口23搬出的纸张移送到处理托盘24的预定位置。

“扒送旋转体(扒送搬送部件)”

在利用配置于排纸口23的纸张搬入机构35(浆式旋转体)将纸张搬送到处理托盘24的预定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卷曲的纸张或偏斜的纸张,所以需要将纸张前端引导到下游侧的限制止挡件40的扒送搬送部件33。

在图示的装置中,配置有扒送旋转体(扒送搬送部件)33,所述扒送旋转体33对积载在排纸辊对32的下方且纸张端限制止挡件40的上游侧的纸张的最上方纸张赋予朝向限制构件侧的搬送力。在图示的扒送旋转体33中,将环形形状的带构件34(以下称为“扒送带”)配置在处理托盘24的前端部上方。该扒送带34与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纸张卡合,并沿向限制构件侧搬送纸张的方向旋转。

因此,扒送带34由橡胶质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另外,扒送带34由摩擦力高的带构件(滚花带等)构成,并在连结于驱动马达(对于图示的扒送带34的驱动马达而言,与搬送马达M1共用)的旋转轴34x与空转轴34y之间被夹持支承。在图3中,从旋转轴34x赋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与此同时,扒送带34一边对沿着被积载在处理托盘24上的最上方纸张搬入的纸张前端进行按压,一边使纸张前端与下游侧的限制止挡件40抵接。

扒送带34利用带变位马达M5(以下称为滚花件升降马达)而在托盘上的最上方纸张的上方进行上下移动(省略升降机构)。在纸张前端进入到带表面与最上方纸张之间的正时,扒送带34下降而与搬入纸张卡合。另外,在利用纸张束搬出部件60将纸张从处理托盘24移送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上时,对滚花件升降马达M5进行控制,以便使扒送带34从最上方纸张分开而在上方待机。

“纸张整合机构”

在处理托盘24配置有将搬入的纸张定位在预定的位置(处理位置)的纸张整合机构45。图示的纸张整合机构45具备:对从排纸口23输送的纸张的排纸方向端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中的任意端面)进行位置限制的“纸张端限制部件40”、和在排纸正交方向(纸张侧方向)进行靠边整合的“纸张整合机构45”。以下,按该顺序进行说明。

“纸张端限制部件”

图示的纸张端限制部件40具备将排纸方向后端缘抵接而进行限制的后端限制构件41。该后端限制构件41具备限制面41a,所述限制面41a将沿着处理托盘24上的载纸面24a搬入的纸张的排纸方向后端缘抵接而进行限制,该后端限制构件41使由扒送搬送部件33输送的纸张的后端缘与限制面41a抵接而将纸张停止。

装订器单元26沿着纸张后端(沿排纸正交方向)移动。为了避免成为该单元移动的妨碍,后端限制构件41(1)采用使后端限制构件41相对于订缀单元的移动路(运动轨迹)进入或退让的机构;或者(2)采用与订缀单元一体地进行位置移动的机构;或者(3)在由订缀单元的头部和砧座构成的订缀空间的内部,例如由通道形状的弯折片构成。

图示的后端限制构件41由配置在装订订缀部件26的订缀空间内的截面为コ字状(通道形状)的板状弯折构件构成。以最小尺寸纸张为基准,在纸张中心配置有第1构件41A,与第1构件41A隔开距离地左右配置有第2构件41B和第3构件41C(参照图5)。由此,能够使装订订缀单元26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处理托盘24固定有由通道形状的弯折片构成的多个后端限制构件41(用螺钉将构件的前端部固定在托盘的背面壁上)。在各后端限制构件41形成有限制面41a,在端限制构件41的弯折前端部连续设置有将纸张端引导到限制面的倾斜面41b。

“侧整合机构”

在处理托盘24设置有纸张整合机构45(以下称为“侧整合构件”),所述纸张整合机构45将与后端限制构件41抵接的纸张在排纸正交方向(纸张宽度方向)上定位。

纸张整合机构45的结构根据将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在中心基准进行整合还是在单侧基准进行整合而不同。图5所示的装置从排纸口23在中心基准将纸张排出,并将该纸张在中心基准整合到处理托盘上。与订缀处理相应地,在进行多重订缀时,利用以整合姿势位于订缀位置Ma1、Ma2的装订器单元26对在中心基准被整合成束状的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在订缀左右角部时,使预定量纸张束沿左右方向偏置,利用位于订缀位置Cp1、Cp2的装订器单元26进行订缀处理。

因此,在纸张整合机构45中,左右相互相向地配置有一对侧整合构件46(46F、46R),所述一对侧整合构件46(46F、46R)从处理托盘24的载纸面24a向上方突出,并具有与纸张的侧缘卡合的限制面46x。该一对左右侧侧整合构件46能够以预定行程往复运动地配置于处理托盘24。该行程根据最大尺寸纸张与最小尺寸纸张的尺寸差、以及使整合后的纸张束沿左右任意方向进行位置移动(偏置搬送)的偏置量而设定。即,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和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的移动行程是与用于整合纸张的移动量以及整合后的纸张束的偏置量相应地设定的。

因此,如图6所示,侧整合构件46具备右侧侧整合构件46F(装置前侧)和左侧侧整合构件46R(装置后侧)。两侧整合构件46支承于托盘构件,以便将与纸张侧端卡合的限制面46x沿相互接近的方向或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在处理托盘24设置有贯通表里面的狭缝槽24x,侧整合构件46能够滑动地从该狭缝嵌合于托盘上表面,所述侧整合构件46具有与纸张侧缘卡合的限制面46x。

各侧整合构件46F、46R在托盘背面侧由多个导辊49(也可以是轨道构件)能够滑动地支承,并一体形成有齿条47。在左右的齿条47分别经由小齿轮48连结有整合马达M6、M7。该左侧的整合马达M7和右侧的整合马达M6由步进马达构成。利用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对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和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以该检测值为基准,使各限制构件在左右任意方向都能够以指定的移动量进行位置移动。

也可以不采用图示的齿条-小齿轮机构,而采用如下结构:将各侧整合构件46F、46R固定于同步带,并通过滑轮与使该带进行左右往复运动的马达连结。

由控制CPU75构成的控制部件75基于从图像形成单元A提供的纸张尺寸信息,使左右的侧整合构件46在预定的待机位置(纸张的宽度尺寸+α位置)待机。在该状态下,控制部件75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在纸张端与纸张端限制构件41抵接的正时,开始整合动作。在该整合动作中,使左侧的整合马达M7和右侧的整合马达M6按同一量沿相反方向(接近方向)旋转。于是,搬入到处理托盘24的纸张以纸张中心为基准而被定位并被层积成束状。通过反复进行该纸张的搬入动作和整合动作,将纸张呈束状地对齐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此时,在中心基准对纸张进行定位。

对于在中心基准聚集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而言,能够按该姿势以预定间隔对纸张后端缘(或前端缘)进行多个部位的订缀处理(多重订缀处理)。在对纸张角部进行订缀处理的情况下,使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和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中的单侧向使纸张侧端与指定的订缀位置一致这样的位置移动而静止。然后,使相反侧的侧整合构件沿接近方向进行位置移动。与纸张尺寸相应地算出该接近方向的移动量。由此,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在进行右侧角部订缀时被整合成右侧缘与订缀位置一致,在进行左侧角部订缀位置时被整合成左侧缘与订缀位置一致。

在为了“经济订缀处理”而使被整合到处理托盘24上的预定位置的纸张束进行偏置移动的情况下,采用如下任意的驱动控制:(1)在使移动方向前方侧的整合构件退让到从偏置预定位置远离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移动方向后方侧的整合构件以预先设定的量沿搬送正交方向移动;或者(2)使左右的整合构件按同一量沿搬送正交方向移动。

在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及整合马达M7、和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及整合马达M6配置有编码传感器等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对侧整合构件46的位置进行检测。另外,也可以由步进马达构成整合马达M6、M7,利用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对侧整合构件46的起始位置进行检测,对马达进行PWM控制。由此,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控制结构对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和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进行控制。

[纸张束搬出机构]

对图11A~D所示纸张束搬出机构(纸张束搬出部件60)进行说明。在处理托盘24配置有纸张束搬出机构,所述纸张束搬出机构将由第1订缀部件26或第2订缀部件27进行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搬出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在按照图5进行说明的处理托盘24,在纸张中心Sx配置有第1纸张后端限制构件41A,在其左右隔开距离地配置有第2纸张后端限制构件41B以及第3纸张后端限制构件41C。在利用订缀部件26(订缀部件27)对卡止于该限制构件41的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后,将纸张束搬出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

因此,在处理托盘24沿着载纸面24a配置有纸张束搬出部件60。图示的纸张束搬出部件60具备第1搬送构件60A和第2搬送构件60B。以第1搬送构件60A在处理托盘24上的第1区间Tr1进行搬送、第2搬送构件60B在第2区间Tr2进行搬送的方式,进行转送搬送。通过由第1搬送构件60A以及第2搬送构件60B对纸张进行转送搬送,从而能够使各搬送构件的机构为不同的构造。从与纸张后端限制部件40大致相同的起点起对纸张束进行搬送的构件由摇动较少的构件(长条支承构件)构成,使纸张束在搬送终点落下到堆积托盘25的构件需要是小型(为了在环状轨迹上行进)的构件。

第1搬送构件60A具备由截面通道形状的弯折片形成的第1搬出构件61。在该第1搬出构件61设置有将纸张束的后端面卡止的卡止面61a、和对卡止于该卡止面61a的纸张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纸面按压构件62(弹性膜构件;聚酯薄膜片)。由于该第1搬送构件60A如图示那样具备通道形状的弯折片,所以在将该第1搬送构件60A固定于承载构件65a(带)时,摇动较少地与带一体行进,将纸张束的后端沿搬送方向移动(抽出)。并且,该第1搬送构件60A不会在弯曲的环状轨迹上行进,而是以大致直线状的轨迹在行程Str1进行往复运动。

第2搬送构件60B具备爪形状的第2搬出构件63,并设置有将纸张束的后端面卡止的卡止面63a、和对纸张束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纸面按压构件64。该纸面按压构件64能够摆动地轴支承于第2搬出构件63,并设置有纸面按压面64a。利用施力弹簧64b对该纸面按压面64a施力,以对纸张束的上表面进行按压。

纸面按压面64a如图示那样由向行进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在纸张沿图11B的向视方向移动时,以夹角γ与纸张的后端卡合。此时,纸面按压面64a抵抗施力弹簧64b,沿箭头方向朝向上方(该图的逆时针方向)位移。于是,如图11C所示,纸面按压面64a在施力弹簧64b的作用下将纸张束的上表面向载纸面侧按压。

从载纸面24a的基端部到出口端部,第1搬出构件61利用第1承载构件65a进行往复运动,第2搬出构件63利用第2承载构件65b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在载纸面24a,在隔开搬送行程的位置配置有驱动滑轮66a、66b和从动滑轮66c。空转滑轮66d、66e也被图示出。

在驱动滑轮66a与从动滑轮66c之间架设有第1承载构件65a(图示的第1承载构件65a是齿形带)。在驱动滑轮66b与从动滑轮66c之间经由空转滑轮66d、66e架设有第2承载构件65b(齿形带)。在驱动滑轮66a、66b连结有驱动马达M4。将第1驱动滑轮66a形成为小径,将第2驱动滑轮66b形成为大径,以便将马达的旋转以低速驱动传递给第1承载构件65a,并以高速驱动传递给第2承载构件65b。

利用共用的驱动马达M4,经由减速机构(带-滑轮或齿轮连结等)进行驱动,以使第1搬送构件60A以低速行进,使第2搬送构件60B以高速行进。在第2驱动滑轮66b内置有使驱动传递延迟的凸轮机构。这是因为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行程Str1与第2搬送构件60B的移动行程Str2不同,并为了对各构件的待机位置进行位置调整。

参照图25A~C,对凸轮构造进行说明。驱动马达M4的旋转轴的旋转经由传动带传递给第1承载构件(第1带)65a的驱动滑轮66a。因此,驱动马达M4的正转和倒转旋转直接传递给第1带65a,利用驱动马达M4的正转使第1带65a沿纸张束搬出方向行进,利用驱动马达M4的倒转使第1带65a沿恢复方向行进。

驱动马达M4的旋转轴的旋转经由传动带传递给旋转轴67x。而且,旋转轴67x的旋转经由传动凸轮(凸起凸轮67a以及凹陷凸轮67b)传递给第2承载构件(第2带)65b的驱动滑轮66b。能够利用传动凸轮使由驱动马达M4产生的旋转轴67x的旋转延迟预定角度地传递给驱动滑轮66b。

图25B表示起动驱动马达M4时的与旋转轴67x联动的传动凸轮的状态,图25C表示使驱动马达M4旋转预定角度后的传动凸轮的状态。如图所示,在传递驱动马达M4的旋转轴的旋转的旋转轴67x,一体地形成有凸起凸轮67a。在驱动滑轮66b,形成有与凸起凸轮67a卡合的凹陷凸轮67b,利用凸起凸轮67a和凹陷凸轮67b来构成传动凸轮。凸起凸轮67a与凹陷凸轮67b形成有游隙角度η,以便不在预定角度范围内卡合,而在旋转预定角度后卡合。图25B表示起动与驱动马达M4的旋转轴联动的旋转轴67x时的状态,在图25B中,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凸起凸轮67a与凹陷凸轮67b之间形成有游隙角度η。因此,凸起凸轮67a在旋转该游隙角度η后,成为图25C的状态,并将旋转轴67x的旋转传递给凹陷凸轮67b,使驱动滑轮66b开始旋转。

这在通过使驱动马达M4的旋转轴反向旋转而使第2带65b进行恢复运动时也相同。相对于第1带65a,第2带65b延迟预定角度(距离)地开始行进,并恢复至延迟了预定距离的位置。

因此,相对于固定于第1带65a的第1搬送构件60A,固定于第2带65b的第2搬送构件60B延迟预定时间地开始移动,并恢复至延迟了预定时间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相对于驱动马达M4的旋转正时,使第2搬送构件60B的待机位置不同。由此,在使第2搬送构件60B在处理托盘24的背面侧(底部)待机时,能够对该位置进行调整。

利用以上的结构,第1搬送构件60A从处理托盘24的后端限制位置在第1行程Str1以直线轨迹往复运动,在该行程内设定有第1区间Tr1。第2搬送构件60B从第1区间Tr1到处理托盘24的出口端在第2行程Str2以半环状状轨迹往复运动,在该行程内设定有第2区间Tr2。

利用驱动马达M4的一个方向的旋转,使第1搬送构件60A从纸张后端限制位置以速度V1向下游侧(从图11A到图11B)移动,并利用第1搬送构件60A的卡止面61a对纸张束的后端进行推压而将纸张束移送。从该第1搬送构件60A起延迟预定时间,第2搬送构件60B从处理托盘背面侧的待机位置(图11A)突出到载纸面上,并追随第1搬送构件60A而向同一方向以速度V2进行行进移动。此时,由于设定为速度V1<V2,所以处理托盘上的纸张束从第1搬送构件60A转送到第2搬送构件60B上。

图11B表示转送搬送状态,以速度V1行进的纸张束被以速度V2行进的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即,在经过第1区间Tr1后,第1搬送构件60A被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后端面卡合,在第2区间Tr2向下游侧对纸张束进行搬送。

当第2搬送构件60B在转送点与以速度V1行进的纸张束高速地抵接时,纸面按压构件64的纸面按压面64a对纸张束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并以将纸张束夹持在纸面按压面64a与承载构件(带)65a(带65b)之间的方式一边保持纸张束后端,一边朝向堆积托盘25将纸张束搬出。

“订缀处理方法(订缀位置)”

将输送到排纸路径22的搬入口21的纸张对齐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并利用纸张端限制构件40和侧整合构件46,以预先设定的位置和姿势进行定位(整合)。在处理托盘24上对该纸张束实施订缀处理,并搬出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对该情况的订缀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图示的装置而言,作为订缀处理方法,在处理托盘24配备有:“对纸张束进行装订订缀的第1订缀部件26”和“对纸张束进行无针订缀的第2订缀部件27”。控制部件75的第1特征在于,在利用所选择的第1订缀部件26或第2订缀部件27对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后,将纸张束搬出到下游侧。这是因为,虽然在用装订针对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时容易实现不会脱离的装订订缀,但是根据使用者的用途,有时需要将订缀的纸张束简单地拆开的利便性。另外,在用碎纸机等将使用后的纸张束切断时,由于在废纸再利用时金属针会成为问题,所以这是为了能够选择“有针”、“无针”的订缀部件而使用。

图示的装置的第2特征在于,除了从纸张搬入路径(排纸路径)22将纸张搬入并在对齐聚集后进行订缀处理的一连的后处理动作之外,对在装置外部(系统外)制作的纸张进行订缀处理(以下称为“手动装订处理”)。

因此,在外装箱体20b配置有从外部对纸张束进行设置的手动供给设置部29。将对纸张束进行设置手动供给设置面29a成形在箱体上,使装订订缀部件(装订器单元26)从处理托盘24的纸张搬入区域Ar向手动供给区域Fr进行位置移动。

基于图8、图9以及图10A~C,对各订缀处理方法进行说明。在图示的装置设定有:用装订针对纸张的多个部位进行订缀处理的“多重订缀位置Ma1、Ma2”、对纸张角部进行成束订缀处理(日文:束綴じ処理)的“角部订缀位置Cp1、Cp2”、对手动设置的纸张进行订缀处理的“手动订缀位置Mp”、以及对纸张角部进行无针订缀的“无针订缀位置Ep”。对各订缀位置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多重订缀”

如图5所示,在多重订缀处理中,对在处理托盘24上由纸张端限制构件41和侧整合构件46定位的纸张束(以下称为“整合纸张束”)的端缘(图示的纸张束为后端缘)进行订缀处理。在图9中,隔开间隔地设定有对两个部位进行订缀处理时的订缀位置Ma1、Ma2。装订器单元26从起始位置起,按订缀位置Ma1、然后订缀位置Ma2的顺序移动,分别进行订缀处理。该多重订缀位置Ma1、Ma2不限于两个部位,存在为三个部位或四个部位以上的情况。图12A表示进行多重订缀后的状态。

“角部订缀”

在角部订缀处理中,将订缀位置设定在右侧角部订缀位置Cp1和左侧角部订缀位置Cp2这左右两个部位,在所述右侧角部订缀位置Cp1,对聚集到处理托盘24的整合纸张束的右侧角部进行订缀处理,在所述左侧角部订缀位置Cp2,对整合纸张束的左侧角部进行订缀处理。在该情况下,使装订针倾斜预定角度(约30度~约60度)地进行订缀处理。(装订器单元26以在角部订缀位置使单元整体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式安装于装置框架。)图12B、C表示进行角部订缀后的状态。

在图示的装置样式中,示出了选择纸张束的左右任一方进行订缀处理的情况以及使装订针倾斜预定角度地进行订缀处理的情况。不限于此,既能够采用仅在左右任一方进行角部订缀的结构,又能够采用不使装订针倾斜而与纸张端缘平行地进行订缀的结构。

“手动订缀”

手动订缀位置Mp配置在形成于外装箱体20b(装置壳体的一部分)的手动供给设置面29a上。该手动供给设置面29a在与处理托盘24的载纸面24a形成大致同一平面的高度位置,经由侧框框架20c被配置(并行配置)在与载纸面24a相邻的位置。图示的处理托盘24的载纸面24a和手动供给设置面29a均以大致水平姿势对纸张进行支承,并配置在大致同一高度位置。图12D表示进行手动订缀后的状态。

在图5中,夹着侧框框架20c,在其右侧配置有手动供给设置面29a,在左侧配置有载纸面24a。该手动订缀位置Mp与配置于载纸面24a的多重订缀位置Ma1、Ma2被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这是为了用共用的装订器单元26对两个订缀位置进行订缀处理。因此,在处理托盘24配置有:纸张搬入区域Ar、处理托盘24的装置前侧的手动供给区域Fr、以及处理托盘24的装置后侧的经济订缀区域Rr。

“无针订缀位置”

如图5所示,对无针订缀位置Ep(以下称为“经济订缀位置”)进行配置,以便对纸张的侧缘部(角部)进行订缀处理。图示的经济订缀位置Ep配置在对纸张束的排纸方向的侧缘部的一个部位进行订缀处理的位置,并在相对于纸张倾斜了预定角度的角度位置进行订缀处理。经济订缀位置Ep配置在从处理托盘24的纸张搬入区域Ar向装置后侧远离的经济订缀区域Rr。

“各订缀位置的相互关系”

多重订缀位置Ma1、Ma2配置在将纸张从排纸口23搬入到处理托盘24的纸张搬入区域Ar内(内侧)。角部订缀位置Cp1、Cp2配置在纸张搬入区域Ar的外侧且从纸张的排纸基准Sx(中心基准)向右、左任一方远离预定距离的基准位置(侧整合基准)。如图6所示,在相比于(进行订缀处理的)最大尺寸纸张的侧缘靠外侧,右侧角部订缀位置Cp1配置在从纸张侧缘向右侧偏移预定量(δ1)的位置,左侧角部订缀位置Cp2配置在从纸张侧缘向左侧偏移预定量(δ2)的位置。将该两偏移量设定为同一距离(δ1=δ2)。

多重订缀位置Ma1、Ma2和手动订缀位置Mp被配置在大致直线上。角部订缀位置Cp1、Cp2经由排纸基准Sx被设定成左右对称的倾斜角度(例如45度的角度位置)。

手动订缀位置Mp配置在纸张搬入区域Ar的外侧且装置前侧Fr的手动供给区域Fr。经济订缀位置Ep配置在纸张搬入区域Ar的外侧且装置后侧Re的经济订缀区域Rr。

手动订缀位置Mp配置在从处理托盘24的右侧角部订缀位置偏置了预定量(Of1)的位置。经济订缀位置Ep配置在从处理托盘24的左侧角部订缀位置偏置了预定量(Of2)的位置。基于搬入纸张的处理托盘24的搬出基准(中心基准),对多重订缀位置Ma1、Ma2进行设定,基于最大尺寸纸张,对角部订缀位置Cp进行设定。而且,在从左右的角部订缀位置向装置前侧偏置了预定量Of1的位置设定手动订缀位置Mp。同样地,在向装置后侧偏置了预定量Of2的位置设定经济订缀位置Ep。由此,纸张移动不会相互干涉,能够整齐地进行排列。

对各订缀处理中的纸张移动进行说明,在多重订缀处理时,纸张在中心基准(也可以是单侧基准)被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并在该状态下被整合而进行订缀处理。在订缀处理后,纸张以该姿势向下游侧搬出。在角部订缀处理时,纸张被整合到指定侧的整合位置而进行订缀处理。在订缀处理后,纸张以该姿势向下游侧搬出。在经济订缀处理时,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在被聚集成束状后,向装置后侧偏置预定量Of2,并在该偏置移动后进行订缀处理。在订缀处理后,纸张向纸张中心侧偏置预定量(例如与偏置的预定量Of2相同或较小的变位量),之后,向下游侧搬出。

在手动订缀中,操作人员在手动供给设置面29a设置纸张,所述手动供给设置面29a从位于前侧的整合基准偏置预定量Of1地从处理托盘24远离。由此,将纸张的设置位置在搬送正交方向上分开地执行多个订缀处理,所以能够实现处理速度迅速且卡纸较少的处理。

在经济订缀处理时,控制部件75使纸张从后端基准位置向排纸方向偏置预定量Of3,对订缀位置Ep进行设定。这是为了避免装订器单元26和经济订缀单元(压接单元27)由于纸张的左侧角部订缀而产生干涉。因此,当与装订订缀单元26同样地将经济订缀单元27能够在订缀位置与从订缀位置退让的退让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装置框架20上时,不再需要使纸张向排纸方向偏置预定量Of3。

在此,装置前侧Fr是指在设计装置时所设定的供操作人员执行各种操作的外装箱体20b的正面侧。通常,在该装置前侧配置有:控制面板、纸张盒的安装罩(门)、或者补充装订器单元26的针的开闭罩。装置后侧Re是指例如在设置装置时面向建造物的壁面的一侧(在设计上,为在背面有壁的设置条件)。

在图示的装置中,以纸张搬入区域Ar为基准,在区域外部且装置前侧Fr配置有手动订缀位置Mp,在装置后侧Re配置有经济订缀位置Ep。此时,纸张搬入区域Ar的基准(纸张搬入基准Sx)与手动订缀位置Mp之间的距离Ofx被设定成比搬入基准Sx与经济订缀位置Ep的距离Ofy长(更远离的位置;Ofx>Ofy)。

将手动订缀位置Mp设定在从处理托盘24的纸张搬入基准Sx远离得较远的位置,将经济订缀位置Ep设定在接近搬入基准附近的位置。这是为了如下的利便性:在从外部将纸张束设置在手动订缀位置Mp上时,由于手动订缀位置Mp从处理托盘24远离,所以该操作容易。与此同时,之所以将经济订缀位置Ep设定在接近搬入基准Sx(靠近)的位置,是为了减少将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整合纸张束)偏置移动到订缀位置上时的移动量,从而快速(提高生产率)地进行订缀处理。

“装订器单元的移动机构”

装订器单元26(第1订缀处理部件)在单元框架26a(称为第1单元框架)装备有针盒体39、装订头部26b以及砧座构件26c。装订器单元26以沿着处理托盘24的纸张端面在预定行程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承于装置框架20a。以下,对装订器单元26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图7表示安装于装置框架20的装订器单元26的主视结构,图8表示其俯视结构。图9以及图10A~C表示引导装订器单元的导轨机构的局部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构成装置框架20a的左侧的侧框框架20d以及右侧的侧框框架20c配置有底架框架20e(以下称为“底框框架”)。在该底框框架20e,在预定行程能够移动地安装有装订器单元26。在底框框架20e配置有行进导轨42(以下仅称为“导轨”)和滑动凸轮43。在导轨形成有行进轨道面42x,在滑动凸轮43形成有行进凸轮面43x。该行进轨道面42x与行进凸轮面43x相互协调动作,从而在预定行程能够往复运动地对装订器单元26(以下,在该项中称为“移动单元”)进行支承,同时,对装订器单元26的角度姿势进行控制。

在行进导轨42和滑动凸轮43,以在移动单元的移动范围(纸张搬入区域、手动供给区域和经济订缀区域)SL往复运动的方式形成有轨道面42x和凸轮面43x(参照图8)。行进导轨42由沿着处理托盘24的后端限制构件41具有行程SL的轨道构件构成。图示的导轨42由形成于底框框架20e的开口槽构成。在该开口槽的开口缘形成有行进轨道面42x,该行进轨道面42x在同一直线上按与处理托盘24的后端限制构件41相互平行的关系进行配置。另外,与行进轨道面42x隔开间隔地配置有滑动凸轮43,图示的滑动凸轮43由形成于底框框架20e的沟槽凸轮构成。在该沟槽凸轮形成有行进凸轮面43x。

移动单元26(装订器单元)固定于与驱动马达(行进马达)M11连结的行进带44。该行进带44卷绕在轴支于底框框架20e的一对滑轮上,在滑轮的一方连结有驱动马达。因此,利用行进马达M11的正转和倒转,装订器单元26在行程SL往复运动。

行进轨道面42x和行进凸轮面43x在相互平行的平行间隔部43a、43b(跨距G1)、较窄的横摆间隔部43c、43d(跨距G2)以及更窄的间隔的横摆间隔部43e(跨距G3)形成有间隔。间隔具备跨距G1>跨距G2>跨距G3的关系。对横摆角度进行变更,以便在跨距G1使装订器单元26成为与纸张后端缘平行的姿势,在跨距G2使装订器单元26成为向左右任一方倾斜的姿势,在跨距G3使装订器单元26成为进一步倾斜的角度姿势。

行进导轨42不限于开口槽构造,能够采用导杆、凸起状肋、以及另一各种构造。滑动凸轮43不限于沟槽凸轮,能够采用凸起肋条构件等,只要具备沿预定的行程方向引导移动单元26的凸轮面,就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移动单元26如下述那样与行进导轨42和滑动凸轮43卡合。如图7所示,在移动单元26设置有与行进轨道面42x卡合的第1滚动辊50(轨道嵌合构件)、以及与行进凸轮面43x卡合的第2滚动辊51(凸轮从动构件)。在移动单元26形成有与底框框架20e的支撑面(支承面)卡合的滑动辊52(在图示的移动单元26的两个部位形成有球形状的滑动辊52a、52b)。另外,在移动单元26形成有与底框部框架的底面卡合的导辊52c,防止移动单元26从底框框架20e上浮。

移动单元26利用滑动辊52a、52b和导辊52c能够移动地支承于底框框架20e。与此同时,第1滚动辊50一边沿着行进轨道面42x旋转,一边顺着轨道面42x进行行进移动,第2滚动辊51一边沿着行进凸轮面43x旋转,一边顺着凸轮面43x进行行进移动。

轨道面42x与凸轮面43x的平行间隔部43a(跨距G1)形成在与多重订缀位置Ma1、Ma2相向的图示位置。平行间隔部43b(跨距G1)形成在与手动订缀位置Mp相向的图示位置。如图9、图10C所示,在该跨距G1,以没有横摆地与纸张端缘正交的姿势对移动单元26进行保持。因此,在多重订缀位置Ma1、Ma2和手动订缀位置Mp,纸张束由与纸张端缘平行的装订针进行订缀处理。

轨道面42x与凸轮面43x的横摆间隔43e(跨距G2)形成在与右侧角部订缀位置Cp1相向的图示位置。横摆间隔43d(跨距G2)形成在与左侧角部订缀位置Cp2相向的图示位置。并且,如图9、图10A所示,以倾斜成向右倾斜的角度姿势(例如向右倾斜45度)和向左倾斜的角度姿势(例如向左倾斜45度)的姿势对移动单元26进行保持。

轨道面42x与凸轮面43x的横摆间隔43c(跨距G3)形成在与针装填位置相向的图示位置。该跨距G3形成为比跨距G2短的间隔,在该状态下,如图10B所示,移动单元26被保持成向右倾斜的角度姿势(例如倾斜60度)。之所以在针装填位置对移动单元26进行角度变更,是为了使单元姿势与将针盒体39安装于移动单元26的角度方向一致。按照与配置于外装箱体的开闭罩的关系对角度进行设定。

为了在利用行进轨道面42x和行进凸轮面43x使移动单元26的角度姿势偏转时缩短移动长度,根据布局的紧凑性,优选设置第2行进凸轮面,或者设置止挡凸轮面,与行进凸轮面协调地进行角度偏转。

对图示的止挡凸轮面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为了在装置前侧的右侧角部订缀位置Cp1和手动订缀位置Mp变更单元姿势,在底框框架20e的图示位置配置有与移动单元26的一部分(图示的该一部分为滑动辊52a)卡合的止挡面43y、43z。对于在针装填位置倾斜的移动单元26而言,需要在手动订缀位置Mp对倾斜进行矫正,但是仅在凸轮面和轨道面进行角度变更,会使得移动行程变得过长。

因此,当在由止挡面43y卡止移动单元26的状态下向手动订缀侧前进时,移动单元26从倾斜的状态返回到原本的状态。在使该移动单元26从手动订缀位置Mp向相反方向进行恢复运动时,止挡面43z(强制性地)使移动单元26倾斜而朝向角部订缀位置。

[装订器单元]

作为利用装订针进行订缀处理的装置,已广泛公知有装订器单元26。按照图13A,对其一例进行说明。装订器单元26由与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B(后处理装置)不同的单元构成。在框架安装有:箱形状的单元框架26a、能够摆动地轴支承于该框架的驱动凸轮26d、以及使该驱动凸轮26d转动的驱动马达M8。

在驱动凸轮26d,装订头部26b和砧座构件26c相向地配置于订缀位置。装订头部26b利用驱动凸轮26d和施力弹簧(未图示)在上方的待机位置与下方的装订位置(砧座构件)之间进行上下移动。在单元框架26a能够装卸地安装有针盒体39。

在针盒体39中收纳有直线状的针坯(日文:ブランク針),利用针运送机构将针供给到头部26b。在头部26b的内部内置有:将直线针弯折成コ字状的成型构件、以及将弯折的针压入到纸张束中的驱动器。利用驱动马达M8使驱动凸轮26d旋转,在施力弹簧中储能。然后,在旋转角度到达预定角度后,头部26b强势地向砧座构件26c侧下降。利用该动作,装订针在被弯折成コ字状后,利用驱动器刺入到纸张束中。装订针的前端被砧座构件26c弯折,从而进行装订订缀。

在针盒体39与装订头部26b之间内置有针运送机构,在该针运送部配置有对无针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空置传感器)。在单元框架26a配置有对是否插入了针盒体39进行检测的盒体传感器(未图示)。

对于图示的针盒体39而言,采用将连结成带状的装订针层积成层叠状并收纳于箱形状的盒体中的构造、以及将装订针收纳成滚筒状的构造。

在单元框架26a设置有控制各传感器的电路和控制驱动马达M8的电路基板。在未收纳针盒体39时以及在没有装订针时,发出警告信号。该装订控制电路对驱动马达进行控制,以便基于装订针信号执行装订动作,在装订头部26b从待机位置移动到砧座位置而再次恢复到待机位置,发送“动作结束信号”。

[压合单元]

按照图13B,对压合单元27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压合机构,公知有如下的弯折约束机构:通过在多张纸张的订缀部形成切槽开口并将其一边折叠而进行约束(参照日本特开2011-256008号公报)。另外,公知有如下的压接机构:相互压接分开自如地形成具有凹凸面的压接齿27b、27c,在压接齿27b、27c之间使纸张束压接变形而进行约束。

图13B表示压合单元27。在基体框架构件27a能够摆动地轴支承有可动框架构件27d,两框架构件以支轴27x为中心能够压接分开地进行摆动。在可动框架构件27d配置有从动辊27f,在该从动辊27f卡合有配置于基体框架27a的驱动凸轮27e。

在驱动凸轮27e经由减速机构连结有配置于基体框架构件27a的驱动马达M9。利用马达的旋转使驱动凸轮27e旋转,利用驱动凸轮27e的凸轮面(图示的驱动凸轮27e是偏心凸轮)使可动框架构件27d摆动。

在基体框架构件27a配置有下部压接齿27c,在可动框架构件27d配置有上构件压接齿27b,所述下部压接齿27c和所述上构件压接齿27b分别被配置在相向的位置。在该基体框架构件27a与可动框架构件27d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施力弹簧,沿使两压接齿27b、27c分开的方向进行施力。

如图13B所示的放大图那样,对上部压接齿27b和下部压接齿27c而言,在一方形成有凸起条,在另一方形成有与凸起条相适合的凹槽。该凸起条和凹槽形成为预定长度的垄(肋)形状。因此,由上部压接齿27b和下部压接齿27c夹紧的纸张束变形成波纹板形状而紧贴。在基体框架构件27a(单元框架)配置有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对上压接齿27b和下压接齿27c是否位于加压位置或分开位置进行检测。

“旋转赋予机构以及姿势矫正机构”

对于沿着在纸张束的排出方向上延伸的移动轴线进行往复运动的第1搬送构件60A而言,在由无针订缀单元27实施了无针订缀处理(压接订缀处理)之后,作为旋转赋予机构的推出构件发挥功能。为了从无针订缀单元27的压接齿构件27b或27c上将纸张束剥下,旋转赋予机构将力赋予纸张束,以便以压接部为中心使纸张束旋转。沿着在纸张束的排出方向上延伸的移动轴线进行往复运动的第2搬送构件60B与利用旋转赋予机构旋转的纸张束抵接,作为用于将纸张束矫正成预先确定的姿势的姿势矫正机构的姿势矫正构件发挥功能。

作为旋转赋予机构的推出构件,第1搬送构件60A以压接部为中心,赋予纸张束旋转。因此,如图26所示,将第1搬送构件60A配置成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轴线在从一对压接齿构件27b、27c(详细而言,由压接齿构件27b、27c形成的压接部)偏置了的位置延伸(即,不使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轴线通过无针订缀单元27的一对压接齿构件27b、27c)。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轴线在从一对压接齿构件27b、27c偏置了的位置延伸。因此,第1搬送构件60A与纸张束抵接而产生作用的力使在压接部附着在压接齿构件27b、27c的一方的纸张束可靠地产生以压接部为中心的旋转。

作为姿势矫正机构的姿势矫正构件,第2搬送构件60B矫正并稳定地维持纸张束的姿势。因此,如图26所示,将第2搬送构件60B配置成使力在夹着中心轴线的不同的位置作用于纸张束,所述中心轴线通过由无针订缀单元27实施压接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夹着通过纸张束的重心位置而沿排出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被配置在相互相反侧。在一个第2搬送构件60B与旋转后的纸张束抵接时,使纸张束沿与另一第2搬送构件60B抵接的方向旋转,将纸张束矫正成预先确定的姿势。而且,当另一第2搬送构件60B在夹着纸张束的中心轴线的不同的位置与纸张束抵接时,纸张束以没有旋转地维持姿势的状态进行搬送。

姿势矫正机构的姿势矫正构件只要构成为使力在夹着中心轴线的不同的位置作用于纸张束,就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中心轴线通过由无针订缀单元27实施压接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例如,如图27所示,作为姿势矫正构件,也可以代替第2搬送构件60B,设置板状构件60B,或者除了第2搬送构件60B之外,设置板状构件60B′。板状构件60B′以跨中心轴线的两侧的方式延伸,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实施压接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在将该板状构件60B′用作姿势矫正构件的情况下,在板状构件60B′与旋转后的纸张束的一部分抵接时,使纸张束的另一部分也向与板状构件60B′抵接的方向旋转,将纸张束矫正成预先确定的姿势。而且,在纸张束的侧边整体与板状构件60B′抵接时,纸张束以没有旋转地维持姿势的状态进行搬送。

[堆积托盘]

按照图14,对堆积托盘25的结构进行说明。堆积托盘25配置在处理托盘24的下游侧,对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束进行积载收纳。后处理单元B具备托盘升降机构,以便与积载于该堆积托盘25的纸张的量相应地将堆积托盘25逐步放下。堆积托盘25的积载面(最上方纸张高度)25a被控制在与处理托盘24的载纸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的高度位置。积载的纸张倾斜成利用其自重使排纸方向后端缘与托盘整合面20f(立起面)抵接的角度。

在装置框架20a沿积载方向的上下固定有升降轨道54,在升降轨道54能够升降且利用滑动辊55能够滑动地嵌合有托盘基台25x。与此同时,在托盘基体25x沿升降方向一体形成有齿条25r,在该齿条25r啮合有轴支承于装置框架20a的驱动小齿轮56。并且,在驱动小齿轮56经由蜗杆57和涡轮58连结有升降马达M10。

在使升降马达M10进行正转和倒转时,与驱动小齿轮56连结的齿条25r沿装置框架的上方和下方而进行上下移动。利用该结构,托盘基体25x以悬臂状态进行升降动作。作为托盘升降机构,除了齿条小齿轮机构以外,可以采用滑轮悬架带机构。

在托盘基体25x一体安装有堆积托盘25,在堆积托盘25的积载面25a上积载并收纳纸张。在装置框架20a沿纸张的积载方向的上下形成有支承纸张的后端缘的托盘整合面20f,图示的装置框架20a由外装箱体形成托盘整合面。

一体安装于托盘基体25x的堆积托盘25沿图示角度方向倾斜地形成。对角度进行设定(例如20度~60度),以便利用纸张的自重使纸张的后端与托盘整合面20f抵接。

[压纸机构]

在堆积托盘25设置有压纸机构53,所述压纸机构53对聚集的最上方纸张进行按压。图示的压纸机构53具备:对最上方纸张进行按压的弹性按压构件53a、将该弹性按压构件53a能够转动地轴支于装置框架20a的轴支构件53b、使该轴支构件53b向预定角度方向旋转的驱动马达M2、以及驱动马达M2的传动机构。作为该驱动马达M2,将纸张束搬出机构的驱动马达作为驱动源进行驱动连结。在将纸张束搬入(搬出)到堆积托盘25上时,弹性按压构件53a向托盘外方退让。在将纸张束的后端收纳在堆积托盘的最上方纸张上后,弹性按压构件53a从待机位置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最上方纸张的上部卡合并进行按压。

利用朝向堆积托盘25将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束搬出的驱动马达M2的初始旋转动作,弹性按压构件53a从堆积托盘25上的最上方纸张的纸面退让到退让位置。

[物位传感器]

在堆积托盘25配置有对最上方纸张的纸面高度进行检测的物位传感器。根据该物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使卷扬马达旋转,将托盘积载面25a提起并使其上升。公知各种物位传感器机构,图示的实施方式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法:从装置框架20a的托盘整合面20f向托盘上方照射检测光并对其反射光进行检测,从而检测在该高度位置是否存在纸张。

[积载纸张量传感器]

与物位传感器同样地,在堆积托盘25配置有对从托盘上取出纸张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没有对传感器的构造进行详细叙述,但例如能够设置与压纸弹性按压构件53一体旋转的传感器杆,利用传感器元件对该传感器杆进行检测,从而对在积载面上是否存在纸张进行检测。当在纸张束搬出的前后该传感器杆的高度位置不同(变化)时,控制部件75例如停止排纸动作,或者使堆积托盘25上升到预定位置。该操作为异常操作,是在装置的运转中,在使用者不小心从堆积托盘25取出纸张时等所产生的问题。在堆积托盘25配置有下限位置,以防止堆积托盘25产生异常下降,在该下限位置配置有对堆积托盘25进行检测的界限传感器Se3。

[图像形成系统]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A具备供纸部1、图像形成部2、排纸部3以及信号处理部(未图示),并内置于装置壳体4。供纸部1具备收纳纸张的盒5,图示的盒5具备多个盒5a、5b、5c,构成为能够对纸张进行收纳。在各盒5a~5c中内置有将纸张送出的供纸辊6、和将纸张逐张分离的分离部件(分离爪或分离辊等;未图示)。

在供纸部1设置有供纸路径7,将纸张从各盒5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在该供纸路径7的路径端设置有定位辊对(日文:レジストローラ対)8,对从各盒5输送的纸张进行前端对齐,并且,在与图像形成部2的图像形成正时相应地进行供纸之前,使定位辊对8待机。

供纸部1与装置样式相应地具备多个盒5a~5c,并将由控制部选择的尺寸的纸张供给到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2。该各盒5a~5c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置壳体4,以便能够补充纸张。

作为图像形成部2,能够采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各种图像形成机构。图1表示静电式图像形成机构。如图1所示,在装置壳体4与颜色成分相应地配置有多个由感光体(光电导体)构成的鼓体9a~9d。在各鼓体9a、9b、9c、9d配置有发光器(激光头等)10和显影器11。发光器10在各鼓体9a~9d形成潜像(静电图像),显影器11将调色剂墨(日文:トナーインク)附着。附着在该各鼓体9a~9d上的墨图像按颜色成分被转写到转写带12上,并进行图像合成。

利用充电器13,将在转写带12上形成的转写图像图像转写到从供纸部1输送的纸张上,在利用固定器(加热辊)14固定后,向排纸部3输送。

排纸部3具备:将纸张搬出到形成于装置壳体4的排纸空间15的排纸口16、以及将纸张从图像形成部2引导到该排纸口16的排纸路径17。在排纸部3连续设置有双面路径(日文:デュープレックス経路)18,将在表面形成图像后的纸张的表里面反转,再次向图像形成部2供给。

双面路径18将由图像形成部2在表面侧形成图像后的纸张的表里面反转,并向图像形成部2再次输送。然后,当图像形成部2在背面侧形成图像后,将纸张从排纸口16搬出。因此,双面路径18具备:将搬送方向反转而将从图像形成部2输送的纸张送回到装置内的转向路径、以及将送回到装置内的纸张的表里面反转的U形转回路径18a。在图示的装置中,该转向路径形成于后处理单元B的排纸路径22。

[图像读取单元]

图像读取单元C具备:台板19a、以及沿着该台板进行往复运动的读取滑架19b。台板19a由透明玻璃形成,并具备:利用读取滑架19b的移动对静止图像进行扫描的静止图像读取面、以及读取以预定速度行进的原稿图像的行进图像读取面。

读取滑架19b具备:光源灯、变更来自原稿的反射光的反射镜、以及光电转换元件(未图示)。光电转换元件具备沿台板上的原稿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排列的线型传感器(日文:ラインセンサ),读取滑架19b沿与线型传感器正交的副扫描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由此,按线的顺序依次读取原稿图像。在台板19a的行进图像读取面的上方搭载有使原稿以预定速度行进的原稿自动供给单元D。该原稿自动供给单元D具备供纸机构,所述供纸机构将设置在供纸托盘上的原稿纸张逐张供给到台板19a,并在读取图像后,将原稿纸张收纳在排纸托盘上。

[控制结构的说明]

按照图15的框图,对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图15所示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单元A的控制部70(以下称为“主体控制部”)和后处理单元B(纸张束订缀处理装置;以下相同)的控制部75(以下称为“订缀处理控制部”)。主体控制部70具备打字控制部71、供纸控制部72和输入部73(控制面板)。

操作人员从输入部73(控制面板)进行“图像形成模式”和“后处理模式”的设定。在图像形成模式中,对彩色-黑白印刷及双面-单面印刷等模式设定、以及纸张尺寸、纸张质量、打印份数及放大-缩小印刷等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设定。在“后处理模式”中,例如对“打印模式”、“装订订缀处理模式”、“经济订缀处理模式”、以及“点动分类模式(日文:ジョグ仕分けモード)”等进行设定。在图示的装置中设置有“手动订缀模式”,在手动订缀模式下,与图像形成单元A的主体控制部70分开,脱机地执行纸张束的订缀处理动作。

主体控制部70向订缀处理控制部75数据传送后处理模式、纸张张数、份数信息以及形成图像的纸张的纸张厚度等信息。另外,每当图像形成结束时,主体控制部70向订缀处理控制部75传送作业结束信号。

对后处理模式进行说明,在“打印模式”下,将来自排纸口23的纸张不进行订缀处理地经由处理托盘24收容在堆积托盘25上。在该情况下,将纸张重合并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基于来自主体控制部70的点动结束信号,将聚集后的纸张束搬出到堆积托盘25上。

在“装订订缀处理模式(第2排纸模式)”下,将来自排纸口23的纸张聚集并对齐在处理托盘24上,在对该纸张束进行订缀处理后,将其收容在堆积托盘25上。在该情况下,对于形成图像的纸张而言,原则上由操作人员指定同一纸张厚度且同一尺寸的纸张。在该装订订缀处理模式下,选择并指定“多重订缀”、“右侧角部订缀”、或“左侧角部订缀”中的任一种。对于各订缀位置而言,如前所述。

在“点动分类模式”下,将由图像形成单元A形成图像后的纸张划分为偏置地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的组、和没有偏置地聚集的组。将交替偏置的纸张束和未被偏置的纸张束堆叠在堆叠托盘25上。特别地,对于图示的装置而言,在装置前侧设置有偏置区域(参照图5),并划分为:将在中心基准Sx从排纸口23搬出的纸张按其姿势聚集到处理托盘24上的组、以及将同样地在中心基准Sx搬出的纸张偏置预定量地聚集在装置前侧Fr的组。

之所以将偏置区域配置在装置前侧Fr,是为了确保在装置前侧进行手动订缀处理以及针盒体39的更换处理的作业区域。将该偏置区域设定为对纸张束进行划分的尺寸(数公分左右)。

“手动订缀模式”

在外装箱体20b,在装置前侧设置有供操作人员对订缀处理的纸张束进行设置的手动供给设置部29。在该手动供给设置部29的设置面29a配置有对设置的纸张束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利用来自该传感器的信号,订缀处理控制部75将装订器单元26位置移动到手动订缀位置。然后,在操作人员将工作开关30压下后,执行订缀处理。

在该手动订缀模式下,将订缀处理控制部75和主体控制部70控制成脱机。但是,在同时执行手动订缀模式和装订订缀模式时,将模式设定为使手动订缀模式和装订订缀模式的任一方优先。

[订缀处理控制部]

订缀处理控制部75与由图像形成控制部70设定的后处理模式相应地地使后处理单元B动作。图示的订缀处理控制部75具备控制CPU(以下仅称为控制部件)。在控制CPU75连结有ROM76和RAM77,控制CPU75利用存储于ROM76的控制程序和存储于RAM77的控制数据执行排纸动作。因此,在控制CPU75连结有所有的驱动马达的驱动电路,控制CPU75对各马达进行起动、停止以及正转和倒转控制。

[后处理动作说明]

由控制CPU75构成的控制部75执行图16A、图16B、图17A、图17B、以及图21~图24的流程图的动作。以下,按照各流程图,对各订缀处理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浆”意味着纸张搬入部件(浆式旋转体36等),“滚花件”意味着扒送旋转体33,“整合板”意味着纸张整合机构45,“辅助件”意味着第1搬送构件60A以及第2搬送构件60B,“按钮”意味着装订装置的操作开关,“LED”意味着装订动作执行期间的显示灯。

“装订模式”

在图16A中,进行图像形成的最终纸形成图像,并从上部图像形成单元主体搬出(St01a)。此时,从图像形成单元A发出作业结束信号,订缀动作控制部75使浆36在预定位置定位并待机(桨状叶片待机)(St02a)。与此同时,左侧的整合板46R以及右侧的整合板46F移动到待机位置。在为两个部位订缀的情况下,此时的待机位置为中心整合基准的待机位置(St03a),在为角部订缀的情况下,为靠近角部订缀位置的待机位置(St03a’)。并且,在图16B中,从图像形成单元A的排纸口16抽出的纸张从纸张搬入路径(排纸路径)22的搬入口21搬入,纸张传感器Se1对从排纸辊32将纸张后端搬出进行检测(St03c)。

控制部件75在纸张后端脱离排纸辊32的阶段(St04),使在处理托盘24上待机的浆36下降(St05)。该动作是起动浆升降马达M3而执行的。在浆的下降动作同时,控制部件75使滚花件33上升而从处理托盘24上的最上方纸张向上方退让(St08a)。

利用以上的动作,将从图像形成单元A输送的纸张输送到纸张搬入路径22。在纸张后端通过排纸辊32后,在使滚花件33退让到托盘上方的状态下,使浆36向排纸相反方向旋转(St08b),对纸张进行反向搬送。由此,输送到纸张搬入路径22的纸张在排纸口23反转搬送方向,从而收纳在排纸口下段的处理托盘24上。

接着,控制部件75在将纸张从排纸口23沿排纸相反方向进行反向搬送之后,在预定时间后,使浆上升而从纸张退让(St06a)。与此同时,使沿排纸相反方向旋转的滚花件33从待机位置下降,并使其与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卡合(St09)。

利用以上的动作,利用排纸辊32将纸张从排纸口23送出,并利用浆36,使纸张从排纸口23沿排纸相反方向进行反转搬送,并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然后,利用滚花件33朝向处理托盘的预定位置(后端限制构件41)对纸张进行输送。在以上的排纸动作中,在中心基准Sx将纸张从排纸口23搬出。也可以在单侧基准将纸张从排纸口23搬出,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对在中心基准Sx搬出的情况进行说明。

接着,控制部件75以排纸传感器Se1的检测信号为基准,按将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的后端与预定的后端限制止挡件(后端限制构件)41抵接的预计时间,将滚花件33移动到起始位置HP(St10)。

接着,在图16A中,控制部件75利用纸张整合机构45,对后端与后端限制构件41抵接的状态下的纸张进行靠边整合。在该整合动作中,在指定为“多重订缀模式(两个部位订缀模式)”时和在指定为“角部订缀模式(一个部位订缀模式)”时,使纸张的整合位置不同。在指定为“多重订缀模式”时,控制部件75使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在整合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中心整合),所述整合位置是使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在排纸基准(中心基准Sx)与尺寸宽度相适合的位置,所述待机位置是从整合位置向外侧远离的位置。即,控制部件75基于从图像形成单元A输送的尺寸信息,使侧整合构件46F、46R从比尺寸宽度宽的待机位置移动到与尺寸宽度相适合的整合位置,从而对纸张进行靠边整合(St11a~St13)。

在指定为“角部订缀模式”时,控制部件75根据尺寸信息,使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中的订缀位置侧的侧整合构件移动到订缀位置并使其静止。相反侧的侧整合构件以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的尺寸宽度为基准,从自此退让的待机位置位置移动到整合位置。在该(可动侧整合构件的)整合位置和静止的(订缀位置侧整合构件的)整合位置之间对与尺寸宽度相适合的距离关系进行设定(角部订缀位置整合)。因此,在角部订缀处理时,将一方的侧整合构件位置移动到左右任意指定的订缀位置并使其静止。然后,在纸张进入到处理托盘24后,使相反侧的侧整合构件位置移动与尺寸宽度相适合的量,从而进行整合(单侧基准)(St14a~St16)。

与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纸张张数相应地,控制部件75使由侧整合构件46F、46R进行的整合动作的次数不同(参照图19A~D)。这以提高超过预定张数的纸张的整合性为目的。对该控制进行详细叙述,在由排纸传感器Se1检测的已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超过预定张数时,在通常的整合动作后,再次使侧整合构件46F、46R向整合基准位置移动而进行整合。

预定张数的阈值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对于比较难以移动(难以整合)的超过预定尺寸的纸张而言,即使张数较少,也进行使整合动作不同的控制。例如,对预定尺寸以下的纸张而言,自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张数为第21张起,进行再次整合动作,对于超过预定尺寸的纸张而言,自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张数为第11张起,进行再次整合动作。对该排出张数的计数而言,除了使用排纸传感器Se1之外,也可以根据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输送的张数信息进行判断。

接着,控制部件75执行订缀动作(St17c)。在多重订缀时,使预先静止在订缀位置的装订器单元26工作,并在该位置进行订缀处理。接下来,使装订器单元26沿着纸张后端缘移动预定距离,在第2订缀位置进行订缀处理(St18~St20a)。在角部订缀时,使预先静止在其订缀位置的装订器单元26工作并进行订缀处理。

接着,控制部件75在从装订器单元26接收到动作结束的信号后,使纸张束搬出部件60工作,从处理托盘24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将纸张束搬出(St21)。在完成该纸张束搬出动作后,控制部件75使纸张束搬出部件60恢复移动到初始位置(St22)。侧整合构件46恢复移动到初始位置(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待机位置)。

另外,控制部件75利用驱动马达(与浆式旋转体36为同一驱动马达M2)使配置在堆积托盘25上的纸张束按压部件(弹性按压构件)53旋转(St24),并按压搬入到堆积托盘25上的纸张束的最上方纸张而进行保持(St25a)。

“经济订缀模式”

在经济订缀动作时,与前述动作同样地,控制部件75使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与后端限制构件41抵接并进行定位。

在指定为无针订缀处理时,在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之前,控制部件75使位于订缀单元侧的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位置移动到接近经济订缀位置Ep的整合位置(经济整合位置Ap2),并使该左侧侧整合构件46R在静止的状态下待机(St26a~St26d)。控制部件75将纸张束引导导向件从托盘上方的退让位置位置移动到托盘上的工作位置。该导向件高度的变位与装订器单元26的位置移动联动,使导向面的高度位置从较高的退让位置位置移动到较低的工作位置。因此,在图17B中,控制部件75将装订器单元26从预定的位置(起始位置)移动到与纸张束引导导向件卡合的位置(St27)。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单元26被设定成在装订器单元26位于图5的图示左侧的多重订缀位置Ma2与图示左侧的角部订缀位置Cp2之间的位置Gp时与纸张束引导导向件卡合。

控制部件75使相向的相反侧的右侧侧整合构件46F移动到从搬入到托盘上的纸张侧缘远离的待机位置。另外,控制部件75驱动整合马达,使右侧侧整合构件46F位置移动到整合位置。将该整合位置设定在该整合位置与静止于经济整合位置的左侧侧整合构件46R的距离同纸张的宽度尺寸一致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经济订缀时,不将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整合在纸张的订缀位置,而是将其整合在从订缀位置远离的经济整合位置Ap2。在将该经济整合位置Ap2设定于将来自排纸口23的纸张搬出的搬出基准(例如中心基准)时,与多重订缀处理的整合位置相同。在将经济整合位置Ap2设定于与经济订缀位置Ep接近的位置时,在进行整合时,纸张不会与经济订缀单元27干涉而引起卡纸。因此,能够缩短在整合之后将纸张束移动到经济订缀位置Ep的距离。因此,经济整合位置Ap2在纸张不与订缀单元干涉的范围内,优选设定于尽可能地与经济订缀位置Ep接近的位置。

接着,控制部件75利用侧整合构件46,使整合到经济整合位置Ap2的纸张束偏置移动到经济订缀位置Ep(St30)。然后,控制部件75使位于装置前侧的侧整合构件46F退让成从预定量纸张远离的状态(St31)。因此,纸张整合机构45驱动纸张束搬送部件60,使纸张束向预定量排纸方向的下游侧移动(St32a、St32b)。

接着,控制部件75使右侧侧整合构件46F移动到起始位置(St34)。因此,控制部件75向无针订缀部件(压合单元)27发送指令信号,执行订缀处理动作(St35)。之后,在从压合单元27接收处理结束信号后,控制部件75使左侧侧整合构件46R移动到起始位置(St36)。然后,控制部件75进行将被无针订缀部件27夹紧并紧贴于凹凸形形状的压接齿27b、27c的状态下的纸张束从该压接齿27b、27c剥下的剥下处理(St37)。

图18A~E表示将纸张束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并进行订缀处理为止的过程。如图18A所示,从装置壳体20的排纸口23搬出到处理托盘24上的各纸张Sh利用纸张搬入部件35的浆式旋转体36而向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移送。然后,如图18B所示,在纸张后端与纸张端限制部件40的限制止挡件、即后端限制构件41的限制面41a抵接而停止之前,利用扒送搬送部件33对各纸张Sh进行搬送。

接着,位于图18B的避让位置的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以从两侧夹住纸张Sh的方式向内侧移动,分别使内侧的限制面46x与纸张两侧缘卡合。然后,如图18C所示,纸张Sh以将其左右方向中心与处理托盘24的纸张中心Sx整合的方式移动。之后,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恢复到避让位置。

在对作为一个纸张束进行订缀的预定张数的纸张进行位置整合而使其聚集到处理托盘24上之前,反复进行图18A~C所示过程。在将预定张数的纸张Sh聚集到处理托盘24上后,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没有恢复到避让位置,而是如图18D所示,保持从两侧将纸张夹持成一个纸张束Sb不变,沿与排纸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无针订缀位置Ep侧进行搬送。

在图18D的位置,纸张束Sb的一方的侧端缘从该压接齿27b、27c充分远离地配置在分开的无针订缀部件27的上压接齿27b以及下压接齿27c之间。在该状态下,对纸张束搬出部件60的第1搬送构件60A进行驱动,将纸张束Sb从其后端沿排纸方向推出,使纸张束Sb移动某一距离。由此,如图18E所示,将想要订缀的纸张束Sb的角部Sc定位在无针订缀位置Ep。然后,驱动无针订缀部件27进行订缀处理,在咬合的压接齿27b、27c之间使纸张束Sb的角部Sc压接变形而进行约束。

在订缀处理后,进行用于将紧贴于分开的压接齿27b、27c的一方的纸张束Sb的角部Sc剥下的剥下处理。图19A~D示出了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对纸张束进行剥下处理,并将纸张束搬送到处理托盘24上而向堆积托盘25排出为止的过程。

首先,如图19A所示,在将无针订缀部件27的上压接齿27b以及下压接齿27c分开的同时,使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分别向外侧移动,以便从纸张束Sb的各侧端缘远离少量的距离。接着,如图19B所示,再次对纸张束搬出部件60的第1搬送构件60A进行驱动,将纸张束Sb从其后端沿排纸方向稍许推出,并赋予纸张束Sb以角部Sc、即无针订缀部为中心的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动作。即,纸张束Sb通过使其左右两侧缘的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远离,从而在左右方向被释放。然后,通过使推出力仅作用于第1搬送构件60A所抵接的纸张束Sb的后端缘侧,从而产生旋转动作。纸张束Sb旋转的范围通过其角部Sc侧的侧端缘同与该侧端缘相同一侧的侧整合构件46R抵接而进行限制。

该旋转动作以使纸张束Sb的角部Sc相对于紧贴的一方的压接齿扭转的方式作用。由此,对于在角部Sc的上压接齿27b以及下压接齿27c之间被夹紧而变形成波纹板形状的纸张束部分而言,其整体不会被较强的力一下子剥下,而是能够一边沿纸张束的面方向旋转,一边一点一点逐渐剥离。其结果是,能够比较简单地将纸张束Sb的角部Sc从压接齿27b、27c剥下。旋转动作能够通过用于将纸张束Sb从处理托盘24上向堆积托盘25排出的第1搬送构件60A的比较小的力而充分实施。因此,无需如以往技术那样使用用于使订缀工具移动的较大的力以及追加的构造,能够避免装置整体的大型化、重量化以及成本的增加。

如图19B所示,由于旋转动作,剥下处理后的纸张束Sb的姿势在处理托盘24上相对于排纸方向侧倾地保持倾斜不变。为了将全部的纸张束Sb对齐并收纳于堆积托盘25,各纸张束Sb能够将姿势矫正为相对于排纸方向笔直地排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分别停止于图18A的退让位置与图18E的整合位置的适当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纸张束Sb的排纸处理。纸张束Sb的排纸处理通过纸张搬出部件60进行,所述纸张搬出部件60具备一个第1搬送构件60A、和配置在第1搬送构件60A的左右两侧的一对第2搬送构件60B。

最初,第1搬送构件60A在纸张束Sb经过图11A的第1区间Tr1为止,对纸张束Sb的后端进行推压而使纸张束Sb进行行进移动。在进入第2区间Tr2后,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第1搬送构件60A而与纸张束Sb的后端卡合,代替第1搬送构件60A将纸张束Sb进一步向排纸方向搬送。

如图19B所示,第1搬送构件60A与纸张束Sb的后端在从纸张束S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与无针订缀部、即角部Sc相反一侧偏置了的位置卡合。纸张束Sb的向左右两侧的位移由位于中间位置的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进行限制。因此,在纸张束Sb被第1搬送构件60A推压的期间,纸张束Sb的姿势的变化仅会在由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所限制范围内产生。因此,能够利用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进行调整,以便在将纸张束Sb从无针订缀部件27剥下时,仅旋转需要量,而不产生不需要的旋转。

第2搬送构件60B的一方、即接近纸张束Sb的角部Sc的一侧先于另一方、且在追赶上第1搬送构件60A之前与纸张束Sb的后端卡合。该卡合位置从纸张束S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角部Sc侧偏置。因此,一方的第2搬送构件60B沿使纸张束Sb的姿势返回为笔直的朝向作用于纸张束Sb。

在一方的第2搬送构件60B超过第1搬送构件60A而纸张束Sb的姿势成为笔直时,如图19C所示,另一方的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并卡合于纸张束Sb的后端。如图19D所示,纸张束Sb按照原样以笔直的姿势被搬送,并从处理托盘24上向堆积托盘25排出。

图20A~D示出了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将纸张束Sb从压接齿27b、27c剥下的处理,并将纸张束Sb搬送到处理托盘24上而向堆积托盘25排出为止的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订缀处理后,在将无针订缀部件27的压接齿27b、27c分开的同时,如图20A所示,使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分别向外侧移动,以便从纸张束Sb的各侧端缘远离少量的距离。并且,使第1搬送构件60A向排纸方向的相反侧后退。

接着,如图20B所示,使与角部Sc相同一侧的侧整合构件46R向内侧移动,并与纸张束Sb的相邻的侧端缘卡合。而且,侧整合构件46R沿与排纸方向正交的朝向将纸张束Sb稍许推出,赋予纸张束Sb以角部Sc、即无针订缀部为中心的图中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旋转动作。纸张束Sb旋转的范围通过纸张束Sb的后端与第1搬送构件60A或后端限制构件41抵接、或者通过与纸张束Sb的角部Sc为相反侧的侧端缘与另一方的侧整合构件46F抵接而进行限制。

该旋转动作以使纸张束Sb的角部Sc相对于紧贴的一方的压接齿扭转的方式作用。由此,对于在角部Sc的上压接齿27b以及下压接齿27c之间被夹紧而变形成波纹板形状的纸张束部分而言,其整体不会被较强的力一下子剥下,而是能够一边沿纸张束的面方向旋转,一边一点一点逐渐剥离。其结果是,能够比较简单地将纸张束Sb的角部Sc从压接齿27b、27c剥下。旋转动作能够通过用于使纸张束Sb在处理托盘24上沿与排纸方向正交的朝向移动的侧整合构件46R的比较小的力而充分实施。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使用用于使订缀工具移动的较大的力以及追加的构造,就能够避免装置整体的大型化、重量化以及成本的增加。

此时,如图20B所示,由于旋转动作,剥下处理后的纸张束Sb的姿势在处理托盘24上相对于排纸方向侧倾地倾斜。因此,同样地,为了将全部的纸张束Sb对齐并收纳于堆积托盘25,各纸张束Sb能够将姿势矫正为相对于排纸方向笔直地排出。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该纸张束Sb的矫正以及向堆积托盘25的排纸处理通过纸张搬出部件60进行,所述纸张搬出部件60具备一个第1搬送构件60A、和配置在第1搬送构件60A的左右两侧的一对第2搬送构件60B。最初,第1搬送构件60A推压纸张束Sb的后端而使纸张束Sb在图11A的第1区间Tr1进行行进移动。在进入第2区间Tr2后,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第1搬送构件60A而与纸张束Sb后端卡合,代替第1搬送构件60A将纸张束Sb进一步向排纸方向搬送。

第1搬送构件60A与纸张束Sb的后端在从纸张束S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与角部Sc相反一侧偏置了的位置卡合。纸张束Sb的向左右两侧的位移由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进行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束Sb通过剥下处理而沿图中逆时针顺时针旋转,但可期待纸张束Sb通过被第1搬送构件60A推压而稍许返回,对倾斜的姿势进行些许矫正。

一对第2搬送构件60B相对于纸张束S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被配置在两侧。因此,即使纸张束Sb沿任意朝向倾斜,一对第2搬送构件60B的任一方也会先于另一方、且在追赶上第1搬送构件60A之前与纸张束Sb的后端卡合。并且,在利用一方的第2搬送构件60B使纸张束Sb的姿势成为笔直时,如图20C所示,另一方的第2搬送构件60B追赶上并卡合于纸张束Sb的后端。同样地,如图20D所示,纸张束Sb按照原样以笔直的姿势被搬送,并从处理托盘24上向堆积托盘25排出。

此时,在剥下处理时,左侧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侧整合构件46F按照原样保持在从纸张束Sb的左右侧端缘远离了的位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搬送构件60B卡合于纸张束Sb的后端大致同时或者比之稍迟地使两方或一方的侧整合构件46R、46F移动并靠近纸张束Sb的侧端缘。通过由侧整合构件46R、46F从左右方向对纸张束Sb进行矫正,还能够以更好的姿势将纸张束Sb向堆积托盘25排出。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进行纸张束Sb的剥下处理的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根据纸张束Sb的表面状态、即表面粗糙度、滑动状况等而不同。例如,根据形成纸张的纸纤维的粗糙度和硬度,向纸张的压接齿27b、27c的附着或咬合的程度不同。因而,在为容易较强地附着的表面粗糙的纸张的情况下,使第1搬送构件60A以比较低的速度移动,以便使纸张束比较平缓地进行旋转动作。由此,能够避免驱动该第1搬送构件60A的马达的负荷变得过大。相反地,在为如所谓的涂布纸那样对表面进行了平滑加工的纸张的情况下,难以产生向压接齿27b、27c的附着,因此,也容易从压接齿27b、27c剥下。因此,不会对马达施加过量的负荷,能够使第1搬送构件60A以比较高的速度移动,能够高效地排出纸张束Sb,并能够提高生产率。

进一步对由该姿势矫正机构进行的姿势矫正动作进行详细叙述,在完成由旋转动作进行的剥下后,使作为姿势矫正构件的第2搬送构件60B向纸张束的排出方向移动。然后,以沿纸张束的排出方向超过作为推出构件的第1搬送构件60A的形式,使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束抵接,从而进行姿势矫正动作(参照图29A)。利用由旋转动作进行的剥下,纸张束以从宽度方向上的无针订缀部件27远离的一侧向排出方向前进的形式倾斜(参照图29B)。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夹着中心轴线,被配置在相互相反侧,所述中心轴线通过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由此,在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朝向由于旋转而倾斜的状态下的纸张束移动时,首先,相对于纸张束的中心轴线位于无针订缀部件27侧的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束接触。然后,沿排出方向对纸张束的宽度方向的无针订缀部件27侧进行推压并使纸张束前进。接着,第2搬送构件60B超过第1搬送构件60A,并且,相对于纸张束的中心轴线位于与无针订缀部件27相反一侧的第2搬送构件60B也与纸张束抵接。然后,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束的端部抵接,将纸张束矫正为预先确定的姿势(参照图29C)。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夹着中心轴线,被配置在相互相反侧,所述中心轴线通过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因此,在两个第2搬送构件60B抵接的状态下,纸张束在没有旋转地维持预先确定的姿势的状态下进行搬送。这样,在一连的纸张束排出动作中,通过进行由旋转进行的剥离动作、和对旋转后的纸张束的姿势进行矫正而恢复原状的动作这两方,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率。

对于在第1搬送构件60A与纸张束抵接后第2搬送构件60B超过第1搬送构件60A而与纸张束抵接的动作而言,即使在使用相同的驱动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例如如图11A~D以及图25A~C所示的构造的纸张束搬出机构60来实现。当然,也能够通过由独立的驱动源驱动第1搬送构件60A以及第2搬送构件60B来实现。

在上述内容中,将第2搬送构件60B用作姿势矫正构件。但是,也可以代替第2搬送构件60B,设置以跨中心轴线的两侧的方式延伸的板状构件60B′,或者除了第2搬送构件60B之外,设置以跨中心轴线的两侧的方式延伸的板状构件60B′,并将板状构件60B′用作姿势矫正构件,所述中心轴线通过实施无针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的重心位置,并沿排出方向延伸。

第1搬送构件60A作为推出构件从压接齿构件27b、27c将附着于该压接齿构件27b、27c的纸张束剥下时所需要的力比第2搬送构件60B作为姿势矫正构件对剥下后的纸张束的姿势进行矫正时所需要的力大。因此,能够设定为:用于驱动作为推出构件的第1搬送构件60A的扭矩比用于驱动作为姿势矫正构件的第2搬送构件60B的扭矩大。另外,在作为推出构件的第1搬送构件60A与纸张束抵接后,需要使作为姿势矫正构件的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束抵接。因此,在也将纸张束搬出机构60的第1搬送构件60A以及第2搬送构件60B用作推出构件以及姿势矫正构件的情况下,需要将第2搬送构件60B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第1搬送构件60A的移动速度快。

由旋转赋予机构进行的剥下动作以及由姿势矫正机构进行的姿势矫正动作并不限定应用于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的经济订缀处理模式的动作,能够在由压接订缀进行的任意的无针订缀处理后进行应用。例如,也能够在如图28A~D所示的无针订缀处理后进行应用。在图28A~D所示无针订缀处理中,首先,如图28A所示,控制部件75使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聚集。之后,如图28B所示,控制部件75基于纸张的尺寸信息,使左侧的侧整合构件46R以及右侧的侧整合构件46F从比纸张的宽度宽的待机位置移动到与纸张宽度相适合的整合位置,从而对纸张进行靠边整合。接着,如图28C所示,控制部件75使侧整合构件46F、46R保持间隔不变地朝向无针订缀部件27,沿与纸张束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变位移动。之后,如图28D所示,控制部件75利用纸张束搬出机构60的第1搬送构件60A使纸张束向排出方向下游侧移动预定量,将整合后的状态下的纸张束配置在经济订缀位置Ep。在将纸张束配置在经济订缀位置Ep后,无针订缀部件27对纸张束实施无针订缀处理。

控制部件75在由无针订缀部件27对纸张束实施无针订缀处理后,使侧整合构件46F、46R退让到从纸张束的侧缘远离的位置。另外,如图29A所示,控制部件75通过使第1搬送构件60A进一步向排出方向移动,从而将第1搬送构件60A作为旋转赋予机构的推出构件赋予纸张束旋转。然后,如图29B所示,控制部件75将纸张束从无针订缀部件27的压接齿构件27b或27c剥下。在从压接齿构件27b或27c将纸张束剥下后,控制部件75以超过第1搬送构件60A的方式使第2搬送构件60B与纸张束抵接。然后,如图29C所示,控制部件75将由于旋转而倾斜的姿势的纸张束矫正成预先确定的姿势,并向排出方向排出。之后,使第1搬送构件60A以及第2搬送构件60B移动,以返回到初始位置。

“打印排纸”

基于图21进行说明。在将纸张从图像形成单元A搬出(St40)时,纸张传感器对前端进行检测,并将浆式旋转体36移动到待机位置(St41)。与此同时,侧整合构件46移动到待机位置(St42a)。接下来,在纸张后端通过排纸辊32(St42c~St43)后,控制部件75使浆式旋转体36下降到工作位置(St44)。与此同时,控制部件75使滚花旋转体33上升而进行退让(St45a)。

在纸张后端经过排纸辊32后,在经过了预定时间时,控制部件75使浆式旋转体36上升而移动到退让位置(St46a、St46b)。与此同时,控制部件75使滚花旋转体33下降到工作位置,并朝向后端限制构件41对纸张进行移送(St47)。按纸张后端到达限制构件41的预计时间,控制部件75将浆式旋转体36移动到起始位置(St48)。另外,控制部件75将滚花旋转体33移动到起始位置(St49a)。

控制部件75使纸张整合机构45移动到整合位置并执行整合动作。在该整合动作中,以纸张中心为基准聚集纸张,并利用搬出动作向堆积托盘25输送纸张。在该打印排纸动作中,在将大尺寸纸张搬入到托盘上时,执行样式之外的尺寸的排纸动作。

控制部件75将纸张整合并聚集在处理托盘24上,将该纸张束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排出。在该动作中,使纸张束搬出机构60的第1搬送构件60A沿排纸方向移动(St50a、St50b)。接下来,将托盘压纸构件53移动到待机位置(St51)。然后,在将纸张束搬入到堆积托盘25上的正时,使托盘压纸构件53旋转预定角度而对最上方纸张进行按压(St52a)。之后,控制部件75使纸张整合机构45恢复移动到纸张搬入位置。

“整理(点动)模式”

由于点动模式与打印模式由大致相同的步骤执行,所以对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于不同的步骤而言,按照图22进行说明。在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后,按在中心基准Sx对纸张进行整合的组和在右侧基准对纸张进行整合的组,控制部件75将纸张聚集在不同的位置(St54),并以该姿势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25移动。之所以在右侧基准对纸张进行整合,是因为在偏向装置前侧的位置配置有处理托盘24,且在载纸面上聚集有中心基准的纸张和靠操作人员的右侧基准的纸张。由此,容易将纸张束从堆积托盘25取出。

“各模式共用的动作”

按照图23,对在执行各后处理模式时将纸张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共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从图像形成单元A对纸张进行排纸(St60)时,控制部件75基于来自纸张传感器Se1的前端检测信号,将浆式旋转体36定位在待机位置(St61),并将预定的整合构件45移动到待机位置(St62a)。在该动作中,基于从图像形成单元A输送的纸张尺寸信号,使整合构件45位于比纸张的宽度尺寸略宽的待机位置。

接着,控制部件75在纸张后端通过了排纸辊32(St63)的正时,使浆式旋转体36从上方的待机位置下降到下方的工作位置(St64)。与此同时,控制部件75使滚花旋转体33从载纸面上方的待机位置下降到载纸面上的工作位置(St67a)。此时,浆式旋转体36和滚花旋转体33均沿排纸相反方向旋转(St67b)。

控制部件75在经过了预定时间(纸张后端到达滚花旋转体的预计时间)时,使浆式旋转体36从工作位置上升到待机位置(St65a)。控制部件75在经过了预定时间(纸张前端到达后端限制构件的预计时间)后,使滚花旋转体33少量上升(St69)。该浆式旋转体的上升量是预先设定的,且是根据减轻相对于纸张的推压压力的实验值设定的。

接着,控制部件75将纸张整合机构45位置移动到整合位置(St70)。在订缀处理模式中,将该整合位置设定在不同的位置,在各模式中,将纸张聚集在基准位置。即,(1)在以装订订缀处理模式进行多重订缀时,以中心基准对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进行整合。在右侧角部订缀时,以右侧基准Ap1对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进行整合,在左侧角部订缀时,以左侧基准Ap2对搬入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进行整合。在该任一情况下,装订器单元26都在订缀位置待机,并准备之后的订缀处理动作。(2)在无针订缀处理模式时,控制部件75在从无针订缀位置靠纸张中心确定的无针整合位置Ap3对纸张进行整合,或在中心基准对纸张进行整合。(3)在打印处理模式时,控制部件75以中心基准对纸张进行整合。(4)在点动处理模式时,控制部件75交替反复地整合以中心基准进行整合的组和以右侧基准进行整合的组,并以该姿势向堆积托盘25搬出。

接着,在结束整合动作后,控制部件75将纸张整合机构45移动到初始位置,接下来,使滚花旋转体33沿按压纸张的方向下降(St72)。与此同时,控制部件75使浆式旋转体36上升到起始位置的待机位置,并在该位置对浆式旋转体36进行保持(St73)。

“手动装订动作”

按照流程图(图24),对手动订缀动作进行说明。在手动供给设置部29设置有纸张有无传感器。在该纸张有无传感器Sm(以下称为传感器“Sm”)检测到纸张时,控制部件75执行装订订缀动作。

控制部件75基于传感器Sm的接通信号(St80),对是否为装订器单元26执行订缀处理动作的期间进行判断。在判断为能够中断该订缀处理动作时,控制部件75将装订器26移动到手动订缀位置Mp(在装订器位于该订缀位置Mp时,使装订器静止)(St81)。然后,控制部件75将表示处于手动动作执行期间的LED灯点亮(St82)。

接着,在确认了传感器Sm接通(在St83中为否)的基础上,控制部件75判断操作按钮30是否已被操作(St84)。在传感器接通时,以及在虽然传感器断开、但从LED灯点亮起经过了预定时间(在图示的流程图中设定为2秒)时(St85),控制部件75将LED灯再次点亮(St86)。在确认了传感器Sm接通(在St87中为否)的基础上,控制部件75进一步对是否在LED灯点亮后经过了预定时间进行判断(St88)。然后,控制部件75执行装订动作(St89)。

接着,当在执行装订动作后传感器Sm为接通状态时,控制部件75返回预定的步骤并再次执行装订动作。这是为了在纸张束的多个部位执行订缀处理。另外,在传感器Sm检测出无纸状态且即使经过了预定时间而无纸状态仍持续时,视为已从设置面29a去除了纸张,控制部件75使装订器单元26返回到起始位置(St93)。另外,在将装订器单元26的手动供给订缀位置设定在起始位置时,控制部件75将装订器单元26维持在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手动装订动作的执行而言,当在处理托盘24上执行打印处理、点动分类处理、或无针订缀处理的期间,或者在其准备期间,基于传感器Sm的接通/断开信号来执行处理动作。当在处理托盘24上执行多重订缀动作的期间或者执行角部订缀动作的期间,在执行聚集纸张的动作的期间,在未从图像形成单元A发送点动结束信号时,能够执行手动动作。在虽然发送了点动结束信号、但指示了中断处理时,执行手动装订动作。

优选采用如下任意的手段:在装置设计时将手动装订动作和处理托盘24的装订动作的任一方优先,或者配置优先执行键,由操作人员选择手动装订动作或处理托盘24的装订动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将压合部件27配置在处理托盘24的装置后侧Re,能够将纸张束如下述那样引导到压合部件27的订缀位置(经济订缀位置)Ep。即,在中心基准将纸张从排纸路径22排出到处理托盘24上,并利用侧整合机构(侧整合构件46),以接近经济订缀位置Ep的纸张侧缘为基准(单侧基准),对该纸张进行整合。将聚集到该整合位置Ap2的纸张束移动并设置在经济订缀位置Ep,在订缀处理后,将纸张束向纸张中心方向移送(反向移送)并搬出。

将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整合位置设定在装订器部件26的角部订缀位置Cp2(使纸张侧缘一致)。由此,能够选择对整合到处理托盘24上的纸张束进行装订订缀,或者将纸张束偏置预定量地进行经济订缀。在将纸张束设置在经济订缀位置Ep上时,使聚集到整合位置Ap2的纸张束沿排纸正交方向移动预定量(偏置移动),同时,使纸张束沿排纸方向移动预定量而将其设置在经济订缀位置Ep。

使在经济订缀位置Ep进行订缀处理后的纸张束向纸张中心方向移动预定量(反向偏置)而沿排纸方向搬出。由此,搬出的纸张束不会与压合部件27的压接齿27b、27c相互摩擦。

以上,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当然可以施加各种变更或变形而进行实施。例如,对于纸张束搬出机构而言,也可以代替第1以及第2搬送构件进行转送搬送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使各搬送构件为相同的构造。纸张束搬出机构通过与侧整合构件协调动作,同样可以良好地矫正纸张束的姿势并将纸张束搬出。

本申请主张在2015年4月1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082872号以及在2015年4月1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082873号的优先权,并引用其全部内容来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