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

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

摘要

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顶靠装置(2)、位于所述顶靠装置(2)右侧的推动装置(3)、位于所述顶靠装置(2)左侧的支架装置(4)、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4)上的升降装置(5)、位于所述升降装置(5)上方的握持装置(6)及位于所述握持装置(6)上方的电机装置(7),底板(1)上设有第一支撑杆(11)、第一横杆(12)、第一竖杆(13)及第一限定块(14),顶靠装置(2)包括第一移动杆(21)、第一滑块(22)、第一弹簧(23)。本发明能够促进儿童肢体及腰部的运动,同时可以实现儿童肢体与腰部的配合进行运动,进而可以有效的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小脑的发育迟缓。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94327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煜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0168979.7

  • 发明设计人 张策;

    申请日2017-03-2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宇

  • 地址 250121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洪楼西路4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49: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3-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H 1/00 专利号:ZL2017101689797 申请日:20170321 授权公告日:201904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4-26

    授权

    授权

  • 2019-04-1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H1/00 登记生效日:2019032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7032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8-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H1/00 申请日:201703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7-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

背景技术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是一种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在我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3%-7.3%,现在全国患儿的人数达到了2000万,且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表现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与坐立不安的情况常是次要的问题。根据中国儿童医学研究中心青岛专家长年的临床观察,这些儿童发育、智力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键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可见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因此,直接导致学习困难的根源在于小脑发育迟缓,大脑认知能力差。

中国专利CN105998790A揭示了一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原料药材:对对参、竹根七、穇子、萍蓬草根、黄花倒水莲、蒲桃壳、芦竹根、五叶藤、蕨根、兔毛蒿、黄花稔、松蒿、小二仙草、肾蕨、石榕、连钱草、野牡丹、十姊妹、獐牙菜、黑及草、大叶藤和捆仙丝,其有益效果为能够联合常规西药药物(如托莫西汀)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使用安全方便,治疗效果更好,无毒副作用,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然而,在使用该中药治疗过程中,药量较难掌控,并且不可避免的具有药物副作用,同时在停药后依然会引起反弹作用等问题,无法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急需设计一种能够很好的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疾病的设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右侧的推动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左侧的支架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的升降装置、位于所述升降装置上方的握持装置及位于所述握持装置上方的电机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横杆、第一竖杆及第一限定块,顶靠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杆、第一滑块、第一弹簧。本发明能够促进儿童肢体及腰部的运动,同时可以实现儿童肢体与腰部的配合进行运动,进而可以有效的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小脑的发育迟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右侧的推动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左侧的支架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的升降装置、位于所述升降装置上方的握持装置及位于所述握持装置上方的电机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一限定块,所述顶靠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杆上的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左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右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上方的第三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三横杆左端的顶靠轮,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第一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拉线、位于所述第一拉线上方的第一连接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方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上端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旋转杆下端的第一连接块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左侧的第二弹簧,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内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二连接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下方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左侧的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下方的第一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二竖杆左侧的第五横杆,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位于所述升降杆右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升降杆左侧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下方的第六横杆、位于所述第六横杆下方的第三竖杆、位于所述第三竖杆左侧的第七横杆、位于所述第七横杆下方的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竖杆下端的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上的第二拉线、位于所述第二拉线左端的第二电机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的第二输出轴,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八横杆、收容于所述第八横杆内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第五弹簧右侧的第九横杆、位于所述第九横杆下方的第一握持架及位于所述第八横杆下方的第二握持架,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左侧的第六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左端的第三滚轮、位于所述第八横杆上方的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方的横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横板上方的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机上的第三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三输出轴上的第三拉线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三连接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结构简单,能够促进儿童肢体及腰部的运动,同时可以实现儿童肢体与腰部的配合进行运动,锻炼儿童的平衡感、排序感以及肌肉协调能力,进而可以有效的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小脑的发育迟缓,进而改善脑部管理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激发大脑的认知能力,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注意力缺陷等症状,实现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有效治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第一支撑杆;12-第一横杆;13-第一竖杆;14-第一限定块;2-顶靠装置;21-第一移动杆;211-第一通孔;22-第一滑块;23-第一弹簧;24-地二横杆;25-第二滑块;26-第三横杆;27-顶靠轮;3-推动装置;31-第一电机;32-第一输出轴;33-第一拉线;34-第一连接环;35-旋转杆;36-第一滚轮;37-第一连接块;38-第二弹簧;4-支架装置;41-第二支撑杆;411-第四凹槽;42-第三弹簧;43-第二连接环;44-第四横杆;441-第二通孔;45-第二竖杆;46-第一固定杆;47-第五横杆;471-第三通孔;5-升降装置;51-升降杆;52-第二固定杆;53-第三固定杆;54-第六横杆;55-第三竖杆;56-第七横杆;57-第四弹簧;58-第二滚轮;59-第二拉线;50-第二电机;501-第二输出轴;6-握持装置;61-第八横杆;611-第六凹槽;62-第五弹簧;63-第九横杆;64-第一握持架;65-第二握持架;7-电机装置;71-第一支架;72-第六弹簧;73-第三滚轮;74-第三支撑杆;75-横板;76-第四固定杆;77-第三电机;78-第三输出轴;79-第三拉线;70-第三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顶靠装置2、位于所述顶靠装置2右侧的推动装置3、位于所述顶靠装置2左侧的支架装置4、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4上的升降装置5、位于所述升降装置5上方的握持装置6及位于所述握持装置6上方的电机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方的第一横杆12、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2上方的第一竖杆13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2下方的第一限定块14。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竖杆1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1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定块1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右端,所述第一限定块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顶靠装置2包括第一移动杆21、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1上的第一滑块2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1左侧的第一弹簧23、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1右侧的第二横杆24、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4下方的第二滑块25、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1上方的第三横杆26及位于所述第三横杆26左端的顶靠轮27。所述第一移动杆2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杆2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方形。所述第一滑块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滑块2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211内且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贯穿所述第一滑块2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滑块22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1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滑块22采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制成,即较为光滑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弹簧2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4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块25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滑块2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滑块2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2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25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限定块14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一移动杆21过度向右移动。所述第三横杆2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杆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2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26的左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顶靠轮27呈圆柱体,所述顶靠轮27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26枢轴连接,使得所述顶靠轮27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顶靠轮27向左可以顶靠在患者的腰部。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3包括第一电机3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31上的第一输出轴32、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32上的第一拉线33、位于所述第一拉线33上方的第一连接环3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环34上方的旋转杆35、设置于所述旋转杆35上端的第一滚轮36、位于所述旋转杆35下端的第一连接块37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37左侧的第二弹簧38。所述第一电机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一电机31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机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第一电机3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机3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1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21的右侧。所述第一输出轴3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输出轴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3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3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32旋转。所述第一拉线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输出轴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3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连接环34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杆3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37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37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35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35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3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3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35可以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37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3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6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6顶靠在所述第一移动杆21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二弹簧38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8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杆3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8对所述旋转杆35起到支撑作用,即所述第二弹簧38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簧38向上推动所述旋转杆35。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4包括第二支撑杆41、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撑杆41内的第三弹簧4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41左侧的第二连接环4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环43下方的第四横杆44、位于所述第四横杆44左侧的第二竖杆45、位于所述第四横杆44下方的第一固定杆46及位于所述第二竖杆45左侧的第五横杆47。所述第二支撑杆4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41上设有第四凹槽411,所述第四凹槽411自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四凹槽4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弹簧42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42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411内,所述第三弹簧4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43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二连接环43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4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44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44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41。所述第二竖杆4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横杆4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6呈倾斜状,所述第一固定杆46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4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47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47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471。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装置5包括升降杆51、位于所述升降杆51右侧的第二固定杆52、位于所述升降杆51左侧的第三固定杆53、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53下方的第六横杆54、位于所述第六横杆54下方的第三竖杆55、位于所述第三竖杆55左侧的第七横杆56、位于所述第七横杆56下方的第四弹簧57、设置于所述第三竖杆55下端的第二滚轮58、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58上的第二拉线59、位于所述第二拉线59左端的第二电机5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50上的第二输出轴501。所述升降杆5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升降杆5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41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2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2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2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53呈倾斜状,所述第三固定杆53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杆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53的下端与所述第六横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横杆5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横杆54的右端与所述升降杆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5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杆55的上端与所述第六横杆5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55贯穿所述第四横杆4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竖杆55可以竖直上下移动,所述第三竖杆55的下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杆46的右端顶靠在所述第三竖杆55的左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七横杆5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七横杆56的右端与所述第三竖杆5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7的上端与所述第七横杆56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7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横杆4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7及第三弹簧42分别向下拉动所述第七横杆56及升降杆51。所述第二滚轮58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58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竖杆5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8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拉线59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59穿过所述第二通孔441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58上,所述第二拉线59亦穿过所述第三通孔471且与所述第二输出轴4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0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二电机50提供电能,所述第二电机50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第二电机50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机5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五横杆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0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501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输出轴5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50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50可以带动所述第二输出轴501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6包括第八横杆61、收容于所述第八横杆61内的第五弹簧62、位于所述第五弹簧62右侧的第九横杆63、位于所述第九横杆63下方的第一握持架64及位于所述第八横杆61下方的第二握持架65。所述第八横杆6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杆51的上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横杆61上设有第六凹槽611,所述第六凹槽611自所述第八横杆61的右表面向左凹陷形成,所述第六凹槽6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62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611内,所述第五弹簧62的左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62的右端与所述第九横杆63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九横杆6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九横杆63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611内且与所述第八横杆61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九横杆63的左端可以在所述第六凹槽61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五弹簧62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第五弹簧62向左拉动所述第九横杆63。所述第一握持架64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握持架64的两端与所述第九横杆6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架65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握持架65的两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两只手分别握住第一握持架64及第二握持架65。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7包括第一支架7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71左侧的第六弹簧7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71左端的第三滚轮73、位于所述第八横杆61上方的第三支撑杆74、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74上方的横板75、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74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杆76、位于所述横板75上方的第三电机77、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机77上的第三输出轴78、设置于所述第三输出轴78上的第三拉线79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74左侧的第三连接环70。所述第一支架71的下端呈竖直状且与所述第九横杆6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71的上端呈水平状且设有第七凹槽。所述第六弹簧7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71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72的左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72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第六弹簧72向左拉动所述第一支架71。所述第三滚轮73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73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7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73可以在所述第七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三支撑杆7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74的下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71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74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71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横板7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74的上端与所述横板7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76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杆76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7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76的上端与所述横板7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77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三电机77提供电能,所述第三电机77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第三电机77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电机77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板7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轴78呈圆柱体,所述第三输出轴7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机77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电机77可以带动所述第三输出轴78旋转。所述第三连接环70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三连接环70的两端与所述第八横杆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79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输出轴78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79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环7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79顶靠在所述第三滚轮73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使用时,首先患者儿童一只手握住第一握持架64,且另一首握住第二握持架65。然后患者可以做引体向上运动,促进上肢的运动。待上肢运动完毕后,可以打开第二电机50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二输出轴50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拉线59的左端在所述第二输出轴501上缠绕,所述第二拉线59被拉紧,所述第二拉线59向上推动所述第二滚轮59,使得所述第三竖杆55、第六横杆54及升降杆51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八横杆61及第九横杆63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带动患者向上移动,直至患者的脚部脱离底板1,此时打开第一电机3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输出轴3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线33的下端在所述第一输出轴32上缠绕,所述第一拉线33向下拉动所述第一连接环34,使得所述旋转杆35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37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弹簧38被压缩,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6向左推动所述第一移动杆21,使得所述第一移动杆21向左移动,所述第一弹簧23被压缩,所述顶靠轮27随之向左移动,从而可以顶靠在位于顶靠轮27左侧的患者的腰部上,促进对患者腰部的运动,所述第一电机31为伺服电机,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31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32循环的调整转向,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6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移动杆21不断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杆21带动所述第三横杆26及顶靠轮27不断的左右移动,使得顶靠轮27不断的敲击到患者的腰部,实现对患者腰部的按摩锻炼,患者亦可以自发的将腰部向左移动,使得腰部与顶靠轮27不接触,从而使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促进对小脑的锻炼,恢复效果良好。待腰部运动完毕后,可以关闭第一电机31的开关,使得所述顶靠轮27向右移动,然后打开第三电机77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三输出轴78旋转,所述第三拉线79的上端在所述第三输出轴78上缠绕,所述第三拉线79被拉紧,所述第三拉线79向右推动所述第三滚轮73,使得所述第三滚轮73及第一支架71向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九横杆63向右移动,所述第五弹簧62及第六弹簧72被拉伸,所述第一握持架64向右移动,从而可以拉长患者两只手的距离,直至第一握持架64向右移动合适的距离,实现对患者上肢的充分锻炼,并且有利于患者小脑的锻炼,促进小脑的充分发育,同时可以引起患者的注意,促进患者的对运动过程的认知,因而可以有利于患者大脑的认知,实现对患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至此,本发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仪器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