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及养鸭方法

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及养鸭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及养鸭方法。所述养鸭系统包括开设在稻田内的稻田沟系,所述稻田沟系内设置第一岛和第二岛。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单位稻田的养鸭密度,养鸭密度由225‑450只/公顷至1350‑1500只/公顷,显著增加乐单位养鸭数量提高单位产值;同时通过稻田景观的改变解决鸭群体进入稻田过程中的拥堵、踩踏,进而造成局部水稻秧苗破坏严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6652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017661.9

  • 申请日2017-01-11

  • 分类号A01G16/00(20060101);A01K67/02(20060101);A01G9/02(20060101);A01K3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3113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马强;李发军

  • 地址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08: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12

    授权

    授权

  • 2017-06-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6/00 申请日:201701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5-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及养鸭方法,属于生态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由于其增产增效、减排稻田甲烷的功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稻田生态养鸭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5-30只/亩,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84732A公开的一种利用稻田养殖鸭的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860286A公开的一种生态养鸭育稻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39274公开的一种稻田养鸭方法,这些养殖密度能够基本实现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单位产值不再具备优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值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目前,普遍的做法有选择品质更好的鸭品种和提高养殖数量。前人已在鸭品种选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一文对比分析不同鸭品种的经济效益发现: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养殖绿头野鸭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纯利润的2.7倍,产投比也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20.0%,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当然,提高养殖数量是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但鸭数量的成倍增加后,其群体数量大、加上鸭的合群性强,入田过程中鸭群集中、拥挤,对水稻秧苗的踩踏危害明显加重,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鸭苗入田的有序性,进而减轻对水稻秧苗的危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鸭苗入田的有序性,进而减轻对水稻秧苗的危害,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显著提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及养鸭方法,该系统及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单位稻田的养鸭密度,养鸭密度由225-450只/公顷至1350-1500只/公顷,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养鸭数量提高单位产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包括开设在稻田内的稻田沟系,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稻田沟系内设置有;

第一岛,用于对出入稻田的鸭进行分流;以及

第二岛,用于在视觉上对两组鸭群进行隔离;

所述第一岛为每隔为3米-5米设置的浮动式分流结构;

所述第二岛为每隔3米-5米设置的视觉障碍物。

由此,鸭群被第一岛和第二岛分散成小鸭群,避免汇集成群而导致互相踩踏,或造成秧苗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回字沟、一字沟或十字沟;优选所述回字沟为沿田埂内侧开挖“口”形沟,田边内侧形成4条环沟,稻田中间仍保持原状,所形成的平面为田面。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稻田沟系的沟宽0.8-1.0米,深1.0~1.8米;优选所述回字沟包括四条一字沟,其中一条深1.2~1.8米,其余三条深1.0米-1.5米。

为了达到最佳的鸭群分流效果,所述第一岛为梯形第一岛;优选所述梯形第一岛包括一个梯形平面架,梯形平面架内放水生植物水葫芦;优选所述梯形平面架的两条平行的边长分别为2.8-3米和0.8-1米,梯形平面架的高度0.5-0.8米,平放在水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岛的投放位置为鸭苗入田的一边;优选相邻两个第一岛的设置间隔为3米-5米。

对于围栏式养殖模式,所述稻田四周设有围栏,以将鸭子约束在稻田内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岛为每隔3米-5米种植的植物,每组植物呈三角种植,每条边长30-60cm。更优选地,种植的植物为茭瓜。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的稻田高密度养鸭系统进行养鸭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稻田沟系;

S2、在稻田沟系内设置第一岛和第二岛;

S3、投放鸭苗及田间管理。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投放鸭苗及其田间管理包括如下步骤:

1)雏鸭选择:选择生命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使鸭在稻田中能自由穿行觅食;

2)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围栏式养殖需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8-12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放牧式养殖需放养在距离稻田在1000米以内,按8-12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水面供鸭嬉戏;

3)周年饲养计划:第一批雏鸭于早稻季秧苗移栽后3-7日,投放20-3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每亩放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50-70天;第二批雏鸭于早稻收获后投放15-30日龄、个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每亩放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30-50天。

4)科学饲养;

5)疾病防治;

6)鸭适时收获:水稻生育期发育至灌浆期后,及时将鸭从田间收回。

其中,科学饲养和疾病防治为常规技术。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所述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包括如下步骤:

1)早稻品种选择,选择再生能力强、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迟熟品种,早稻生育期为120-140天;

2)选择育秧移栽和直播方式,其中早稻的移栽密度为11cm-15cm×25cm-33cm/株;

3)早稻施肥量为纯氮8-12.5kg/亩,其中N:P2O5:K2O之比为1:0.4-0.6:0.8-1.2,施肥根据早稻的时期分别施加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其中基肥和分蘖肥占总纯氮量的70%-75%,穗肥占总纯氮量的25%-30%;

4)早稻病虫害监测:采取物理方法和鸭的捕食能力相结合防治,杜绝使用农药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5)适时收割:早稻在黄熟期收获,采用人工收割或轮式收割机收割;

6)再生稻品种选择,选择再生能力强、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迟熟品种,再生稻生育期为50-70天;

7)再生稻的施肥量为纯氮2.5kg/亩-5.5kg/亩,其中N:P2O5:K2O之比为1:0.4-0.6:0.8-1.2,在再生稻收割前7-10日施加60%-80%,在收割前3-7日施加20%-40%;

8)再生稻病虫害监测:采取物理方法和鸭的捕食能力相结合防治,杜绝使用农药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9)再生稻适时收割:再生稻稻穗中至少97%的谷粒呈金黄色时收获。

其中11-15cm为株距,25-33cm为行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景观生态的方法设置梯形第一岛和第二岛,通过梯形第一岛使大鸭群分散为小鸭群、第二岛进一步使小鸭群之间无法在视觉上发现对方,从而不会汇集成大鸭群。

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单位稻田的养鸭密度,养鸭密度由常规的225-450只/公顷至1350-1500只/公顷;通过稻田景观的改变解决鸭群体进入稻田过程中的拥堵、踩踏,进而造成局部水稻秧苗破坏严重;通过显著增加单位养鸭数量提高单位产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在图中

1-稻田;2-稻田沟系;3-第二岛;4-第一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一种早稻再生稻稻田高密度养鸭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构建稻田沟系、设置用于对鸭群进行分流的梯形的第一岛4、用于对鸭群进行视觉隔离的第二岛3、投放鸭苗及其田间管理、早稻高产栽培。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回字”结构,沿田埂内侧开挖“口”形沟。田边内侧形成4条环沟,田中间仍保持原状,所形成的平面为田面。田面是除沟以外的部分,即田面,保持原貌。沟沿田埂内侧开挖,宽0.8-1.0米,深1.0~1.5米,共四条,其中一条深1.2~1.8米。面为沟以外的田面,保持原状,不作改造。

所述第一岛为一个竹制的梯形平面架,两条平行的边长分别为2.8-3米、0.8-1米,梯形高度0.5-0.8米,平放水面,梯形内放水生植物水葫芦。投放位置为鸭苗入田的一边,设置间隔为3米-5米。

所述第二岛为每隔5米种植3丛茭瓜,呈等腰三角种植,每条边长40厘米。

所述鸭苗投放及其田间管理包括:

1)雏鸭选择:选择生命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如绍兴鸭、麻鸭、绿头野鸭,使鸭在稻田中能自由穿行觅食;

2)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围栏式养殖需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10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围栏高度为35-45cm为宜;而放牧式养殖需在放养稻田距离在1000米以内,按按10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一定水面供鸭嬉戏。

3)放养数量和时间:投放20-2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放养时间为移栽后3-7天,一般每亩放90-100只;

4)科学饲养:按“早喂半饱晚喂足”的原则给雏鸭在早、晚各补料1次,以后仅在每天早上投少量补充料促育肥;

5)疾病防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鸭舍、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2%的生石灰乳消毒围栏;对鸭进行饮水免疫或注射免疫接种疫苗,以20日龄左右接种较好,如发现异常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6)鸭适时收获:水稻生育期发育至灌浆期后,要及时将鸭从田间收回,避免鸭啄食稻穗,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

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包括如下步骤:

1)早稻品种选择,选择再生能力强、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迟熟品种,早稻生育期控制在120-140天;

2)选择育秧移栽和直播方式,其中早稻的移栽密度为11-15cm×25-33cm/株;

3)早稻施肥量为纯氮8-12.5kg/亩,其中N:P2O5:K2O之比为1:0.4-0.6:0.8-1.2,施肥根据早稻的时期分别施加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其中基肥和分蘖肥占总纯氮量的70%-75%,穗肥占总纯氮量的25%-30%;

4)早稻病虫害监测:采取物理方法和鸭的捕食能力相结合防治,杜绝使用农药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5)适时收割:早稻在黄熟期收获,采用人工收割或轮式收割机收割;

6)再生稻品种选择,选择再生能力强、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米质优的迟熟品种,再生稻生育期控制在50-70天;

7)再生稻的施肥量为纯氮2.5kg/亩-5.5kg/亩,其中N:P2O5:K2O之比为1:0.4-0.6:0.8-1.2,在再生稻收割前7-10日施加70%,在收割前3-7日施加30%;

8)再生稻病虫害监测:采取物理方法和鸭的捕食能力相结合防治,杜绝使用农药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9)再生稻适时收割:再生稻稻穗中至少97%的谷粒呈金黄色时收获。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应为20cm-40cm,最好是30cm-40cm。

本发明周年饲养计划:第一批雏鸭于早稻育秧后3-5天内孵化出来或购买,早稻季秧苗移栽后3-7天,投放30日龄左右、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每亩放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50-70天;第二批雏鸭于早稻齐穗后10天左右孵化出来或购买,投放20日龄左右、个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每亩放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30-50天。

本发明相对传统的双季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和收益对比表如表1和表2所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表1 本发明的早稻再生稻养鸭系统与传统双季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对比表

表2 本发明的早稻再生稻养鸭系统与传统双季稻养鸭系统的收益对比表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