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

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机身和驾驶舱,所述驾驶舱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前部,还包括:多个车轮,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四周,每个所述车轮与所述机身通过方向调节机构相连接,螺旋桨和发动机,所述螺旋桨旋转安装在所述车轮的内部,且所述螺旋桨的轴线与所述车轮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螺旋桨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控制器,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并安装在所述机身的内部,当所述车轮处于飞行状态,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动机启动,当所述车轮处于行驶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动机关闭。本发明可以在陆地和低空的使用状态间自由切换,有效避免了交通问题的困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和推广意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18367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607162.0

  • 发明设计人 刘同强;陈闵叶;王康乐;

    申请日2016-07-28

  • 分类号B60F5/02;

  • 代理机构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吴泽群

  • 地址 201620 上海市松江区龙腾路33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01:4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23

    授权

    授权

  • 2017-0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F5/02 申请日:201607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2-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工具的依赖与日俱增,对出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交运工具层出不穷,人们对节能环保、快捷方便以及清洁能源等绿色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所面临的挑战和形式也是非常的严峻,有如下的表现形式:功能单一,受地形影响较大,体型笨重且切换困难,极大地束缚了出行自由;交通拥堵,人口膨胀与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有限,造成拥堵现象层出不穷;能源紧张,以及能源的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分裂越来越严重,污染空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动力能源依然没能摆脱对一次能源的依赖,出行工具没有冲破桎梏,出行方式没能得到创新的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适合陆地和低空的交通出行,并且可以在陆地和低空的使用状态间自由切换,从而有效避免交通问题的困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机身和驾驶舱,所述驾驶舱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前部,其还包括:

多个车轮,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四周,每个所述车轮与所述机身通过方向调节机构相连接,所述方向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车轮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位置和角度,其中,所述车轮具有飞行状态和地面行驶状态,当所述车轮处于飞行状态时,所述方向调节机构驱动所述车轮移动至所述机身的上方,使所述车轮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垂直,当所述车轮处于地面行驶状态时,所述方向调节机构驱动所述车轮移动至所述机身的下方,使所述车轮的外圆面与地面相接触;

螺旋桨和发动机,所述螺旋桨旋转安装在所述车轮的内部,且所述螺旋桨的轴线与所述车轮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螺旋桨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

控制器,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并安装在所述机身的内部,当所述车轮处于飞行状态,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动机启动,当所述车轮处于行驶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动机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还包括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底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起落架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倾斜向上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起落架一体式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方向调节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万向轴和液压驱动器,所述万向轴连接在所述车轮和机身之间,所述液压驱动器固定在所述机身中,且用于驱动所述万向轴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万向轴包括液压伸缩杆和液压套筒,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穿设在所述液压套筒内,其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车轮相连接,所述液压套筒还通过所述万向节与所述机身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机身和起落架分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聚合物微格金属制作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需要进行陆地行驶时,方向调节机构驱动车轮移动至机身的下方,使车轮的外圆面与地面相接触,控制器控制发动机关闭,使螺旋桨处于自由状态,从而使飞行器能在陆地上自由行驶,而在需要进行低空飞行时,方向调节机构驱动车轮移动至机身的上方,使车轮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平行,控制器控制发动机启动,使螺旋桨处于高速转动状态,带动机身进行上升飞行,同时,通过方向调节机构调节车轮相对于机身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改变飞行器在飞行或地面行驶时的前进后退俯仰等姿态,本发明可以在陆地和低空的使用状态间自由切换,有效避免了交通问题的困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和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的飞行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的地面行驶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的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的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的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4所示,本发明的未来新型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驾驶舱2,驾驶舱2设置在机身1的前部,其还包括:

多个车轮3,对称的设置在机身1的四周,每个车轮3与机身1通过方向调节机构4相连接,方向调节机构4用于调节车轮3相对于机身1的位置和角度,其中,车轮3具有飞行状态和地面行驶状态,当车轮3处于飞行状态时,方向调节机构4驱动车轮3移动至机身1的上方,使车轮3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垂直,当车轮3处于地面行驶状态时,方向调节机构4驱动车轮3移动至机身1的下方,使车轮3的外圆面与地面相接触;

螺旋桨5和发动机6,螺旋桨5旋转安装在车轮3的内部,且螺旋桨5的轴线与车轮3的轴线相重合,发动机6与螺旋桨5相连接,并用于驱动螺旋桨5旋转;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驱动力的高效输出,发动机6与螺旋桨5一一对应的安装在车轮3中,当然,在一些使用场合中,也可以利用传动机构将一个或多个发动机6的动力传递至所有螺旋桨5处。

控制器7,与发动机6相连接,并安装在机身1的内部,当车轮3处于飞行状态,控制器7控制发动机6启动,当车轮3处于行驶状态时,控制器7控制发动机6关闭。

本发明在需要进行陆地行驶时,方向调节机构4驱动车轮3移动至机身1的下方,使车轮3的外圆面与地面相接触,控制器7控制发动机6关闭,使螺旋桨5处于自由状态,从而使飞行器能在陆地上自由行驶,而在需要进行低空飞行时,方向调节机构4驱动车轮3移动至机身1的上方,使车轮3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平行,控制器7控制发动机6启动,使螺旋桨5处于高速转动状态,带动机身1进行上升飞行,同时,通过方向调节机构4调节车轮3相对于机身1的位置和角度,从而改变飞行器在飞行或地面行驶时的前进后退俯仰等姿态,本发明可以在陆地和低空的使用状态间自由切换,有效避免了交通问题的困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和推广意义。

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的飞行器还包括起落架8,起落架8可伸缩的设置在机身1的底部。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该起落架8处于收缩状态,而在飞行器准备降落过程中,起落架8会逐渐伸出撑在地面,然后,方向调节机构4驱动车轮3移动切换至地面行驶状态,最后起落架8再缩回,使车轮3安全落地,其实现了飞行器从空中飞行状态向陆地行驶状态的柔性转变,减小了飞行器在状态切换时的冲击,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较佳的,为了避免因机身1倾斜造成落地不稳或发生倾覆,起落架8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倾斜向上的导向块81,导向块81与起落架8一体式成型,这样可以减小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本发明中,方向调节机构4包括相互连接的万向轴41和液压驱动器42,万向轴41连接在车轮3和机身1之间,液压驱动器42固定在机身1中,且用于驱动万向轴41旋转。通过万向轴41旋转即可实现车轮3和机身1之间角度和位置的调整。而万向轴41包括液压伸缩杆411和液压套筒412,液压伸缩杆411的一端穿设在液压套筒412内,其另一端通过万向节413与车轮3相连接,液压套筒412还通过万向节413与机身1相连接。通过液压伸缩杆411和液压套筒412的相互配合,可以改变万向轴41的有效长度,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机身1。

本发明中,机身1和起落架8分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聚合物微格金属制作而成。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飞行器整机的重量,减小了能源的消耗。在本发明中,驾驶舱2的动力系统以电能为主要能源,可以采用高效石墨烯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而发动机6可采用与氢气燃料循环分解分离的动力发动机,绿色无污染,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