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

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包括:表面附着剂8~12重量份;矿物颜料2~4重量份;有机紫外荧光粉1~3重量份;溶剂4~5重量份。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荧光颜料对青铜文物进行修复,修复部位在日光下难以看出,紫外光下又较易识别,实现了文物修复可识别又美观的业界难题。并且材料颜色持久,不易脱色,且对文物无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053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1022311.9

  • 发明设计人 龚德才;余子骅;

    申请日2015-12-29

  • 分类号C09K11/06;C09K11/02;C09D193/02;C09D7/12;C09D5/08;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青朵

  • 地址 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33: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13

    授权

    授权

  • 2016-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K11/06 申请日:201512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文物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及其 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青铜文物,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见证和载体,青铜礼器更是中华礼制文化的 象征。青铜文物存世量巨大,如历代的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 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或埋藏,大多数青铜质文物都以断裂、残缺的形 态呈现。这就需要经过专业人员修复处理,还原出青铜器本来的面目。但随着西方现代修复 理念的渗透,文物修复的可识别原则日益得到重视,但西方推崇的识别方式并不符合我国 传统审美文化,因此我国出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经过修复处理的部分应与原 物部分既相协调,又可识别。现阶段,国内青铜修复领域尚未找出良好的办法来处理青铜文 物修复部位与原件的“和而不同”,文物修复“可识别”仍是业界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青铜文物的修复部位难以看出,又可识别。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包括:

优选的,所述有机紫外荧光粉为荧光蓝有机紫外荧光粉。

优选的,所述表面附着剂为虫胶清漆。

优选的,所述虫胶清漆为虫胶乙醇溶液。

优选的,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

优选的,所述荧光颜料包括: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权利要求上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的制备方法,包 括:

A)将表面附着剂与矿物颜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一颜料;

B)将有机紫外荧光粉与溶剂混合均匀,得到第二颜料;

C)将第一颜料与第二颜料混合均匀,得到所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A)的混合温度为10~4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以上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为修补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包括:表面附 着剂8~12重量份;矿物颜料2~4重量份;有机紫外荧光粉1~3重量份;溶剂4~5重量份。采 用本发明提供的荧光颜料对青铜文物进行修复,修复部位在日光下难以看出,紫外光下又 较易识别,实现了文物修复可识别又美观的业界难题。并且材料颜色持久,不易脱色,且对 文物无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包括: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荧光颜料对青铜文物进行修复,修复部位在日光下难以看出, 紫外光下又较易识别,实现了文物修复可识别又美观的业界难题。并且材料颜色持久,不易 脱色,且对文物无损。

本发明中,所述有机紫外荧光粉优选为荧光蓝有机紫外荧光粉,更优选为购自东 莞市千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YG-B813荧光蓝有机紫外荧光粉。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表面附着剂为虫胶清漆,更优选为虫胶乙醇溶液。

其含量优选为8~12重量份,更优选为10重量份。

所述溶剂优选为乙酸乙酯。其含量优选为4~5重量份,更优选为4重量份。

所述矿物颜料为无机颜料,可以为天然矿石颜料,或天然矿产品经过一系列化学 处理加工而制成的化工合成颜料,本发明对此并无特殊限定,其颜色可以根据青铜文物颜 色选择。

所述矿物颜料的含量优选为2~4重量份,更优选为3重量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A)将表面附着剂与矿物颜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一颜料;

B)将有机紫外荧光粉与溶剂混合均匀,得到第二颜料;

C)将第一颜料与第二颜料混合均匀,得到所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上述步骤A)、B)没有先后顺序。

优选的,上述步骤A)的混合温度为10~40℃。

所述步骤B)的混合温度优选为10~40℃。

步骤C)的混合温度优选为10~40℃。

上述表面附着剂、矿物颜料、有机紫外荧光粉、溶剂及其用量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采用以上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 料为修补剂。

本发明优选的,采用含荧光蓝有机紫外荧光粉的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以虫胶清漆为表面附着剂,乙酸乙酯为溶剂,且荧光粉、虫胶清漆、乙酸乙酯重量比为(1~ 3):(8~12):(4~5),控制矿物颜料添加量为2~4重量份,修复的文物日光下难以看出痕 迹,在波长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却很容易识别,能够达到良好的可识别效果;并且用于修 复的材料耐光耐热、耐酸碱稳定性较高,颜色持久,不易脱色,且对文物无损,真正体现了文 物修复可识别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同时该修补剂安全环保,对文物以及环境没有负面作 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 光颜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青铜文物的修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将虫胶清漆10重量份,铁红矿物颜料3重量份混合均匀,得到第一颜料;

有机紫外荧光粉2重量份,乙酸乙酯4重量份混合均匀,得到第二颜料;

将第一颜料与第二颜料混合均匀,得到所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所述有机紫外荧光粉为购自东莞市千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YG-B813荧光蓝有机 紫外荧光粉。

使用NH310型电脑色差仪对制备的荧光颜料和矿物颜料的色差值进行检测,评判 标准见表1,检测结果见表2。

表1色差值(ΔE)与矿物颜料颜色变化的关系

物质颜色的变化 ΔE 微量 0~0.5 轻微 0.5~1.5 能感觉到 1.5~3.0 明显 3.0~6.0 很大 6.0~12.0 截然不同 12.0以上

表2本申请实施例1~3、比较例1~2色差值检测结果

使用毛笔蘸取适量上述荧光颜料涂刷至青铜文物待涂色部位,涂色完毕后,干燥。

使用0.1ml5%的醋酸水溶液滴于涂色部位,使用365nm的紫光照射,其发光强度 良好。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配料如下:

虫胶清漆9重量份;

矿物颜料石青4重量份;

有机紫外荧光粉2重量份;

乙酸乙酯4重量份;

有机紫外荧光粉同实施例1。

按照实施例1的测试方法进行色差值检测,结果见表2。

使用毛笔蘸取适量上述荧光颜料涂刷至青铜文物待涂色部位,涂色完毕后,干燥。

使用0.1ml5%的醋酸水溶液滴于涂色部位,使用365nm的紫光照射,其发光强度 良好。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料。

配料如下:

虫胶清漆10重量份;

矿物颜料石青3重量份;

有机紫外荧光粉2重量份;

乙酸乙酯5重量份;

有机紫外荧光粉同实施例1。

按照实施例1的测试方法进行色差值检测,结果见表2。

使用毛笔蘸取适量上述荧光颜料涂刷至青铜文物待涂色部位,涂色完毕后,干燥。

使用0.1ml5%的醋酸水溶液滴于涂色部位,使用365nm的紫光照射,其发光强度 良好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荧光颜料。

配料如下:

虫胶清漆10重量份;

矿物颜料铁红3重量份;

荧光红YG-H1荧光粉2重量份,(购自东莞市千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乙酸乙酯4重量份;

按照实施例1的测试方法进行色差值检测,结果见表2。

使用毛笔蘸取适量上述荧光颜料涂刷至青铜文物待涂色部位,涂色完毕后,干燥。

使用0.1ml5%的醋酸水溶液滴于涂色部位,使用365nm的紫光照射,其发光强度 轻微减弱。

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荧光颜料。

配料如下:

虫胶清漆10重量份;

矿物颜料铁红3重量份;

荧光黄YG-HL1荧光粉2重量份,(购自东莞市千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乙酸乙酯4重量份;

按照实施例1的测试方法进行色差值检测,结果见表2。

使用毛笔蘸取适量上述荧光颜料涂刷至青铜文物待涂色部位,涂色完毕后,干燥。

使用0.1ml5%的醋酸水溶液滴于涂色部位,使用365nm的紫光照射,其发光强度 减弱。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采用特定荧光粉制备得到青铜文物修复可识别荧光颜 料,与矿物颜料原色色差小,并且颜色持久,不易脱色。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 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 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