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

一种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由中药材原料制备而成,按重量份计,所述的中药材原料包括冬瓜仁30-45份、桃叶9-18份、半枝莲21-30份、黄瓜藤21-30份、韭菜子6-9份、大青叶9-15份、马兜铃6-9份、射干6-9份、荆芥6-9份。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促进纤毛运动,改善咽鼓管功能,有效预防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从而达到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844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侯立泳;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94259.9

  • 发明设计人 侯立泳;谭作华;邵纬;傅雪茜;

    申请日2015-04-23

  • 分类号A61K36/8962(20060101);A61P35/00(20060101);A61P27/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迎春路9号3单元401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48: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4-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62 专利号:ZL2015101942599 申请日:20150423 授权公告日:2018111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11-13

    授权

    授权

  • 2015-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62 申请日:2015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鼻咽癌在耳鼻咽喉科肿瘤发病率居首位,治疗方式首选放疗,分泌性中耳炎是鼻咽癌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因为在放射治疗中,中耳咽鼓管处于高剂量区,不可避免地受到放射损伤,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很多学者认为鼻咽癌放疗后发生分泌性中耳炎都与咽鼓管功能损害有关。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目的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和恢复中耳正常通气及咽鼓管的功能。为了减少耳部的照射剂量,卢泰祥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效果并不明显(卢泰祥,罗伟,赵充等;鼻咽癌低熔点铅挡块面颈联合野设野方法的探讨[J].癌症,2000,19(12):930-931)。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目前多采用鼓膜置管术,易导致顽固性耳漏甚至远期听功能损害(周永,唐安洲;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2,8(1):49-49)。国外有研究证实顽固性耳漏发生率高达68%。

经大量研究表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关系密切(YAFFE K,HAAN M,BYERS A,et a l.Estrogenuse,APOE,and cognitive decline:evidence of gen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J].Neurology,2000,109:1949-1954),目前各种临床治疗疗效不甚满意,因此对于如何简单有效地预防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的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由中药材原料制备而成,按重量份计,所述的中药材原料包括:冬瓜仁30-45份、桃叶9-18份、半枝莲21-30份、黄瓜藤21-30份、韭菜子6-9份、大青叶9-15份、马兜铃6-9份、射干6-9份、荆芥6-9份。

优选地,如上所述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按重量份计,所述的中 药材原料由冬瓜仁36-38份、桃叶11-15份、半枝莲24-26份、黄瓜藤24-26份、韭菜子7-8份、大青叶11-13份、马兜铃7-8份、射干7-8份和荆芥7-8份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按重量份计,所述的中药材原料由冬瓜仁37份、桃叶13份、半枝莲25份、黄瓜藤25份、韭菜子8份、大青叶12份、马兜铃8份、射干8份和荆芥8份组成。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其为固体口服制剂,优选为颗粒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

将上述各中药材制备成本发明的复方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处方量称取冬瓜仁30-45份、桃叶9-18份、半枝莲21-30份、黄瓜藤21-30份、韭菜子6-9份、大青叶9-15份、马兜铃6-9份、射干6-9份和荆芥6-9份,合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10-12倍量,煎煮1-2h,第二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8-10倍量,煎煮1-2h,合并煎液,0.07MPa、60-70℃下减压浓缩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在0.07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25,并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将浓缩液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00℃,出风温度为80℃,物料温度为80℃,雾化压力为0.2兆帕,喷雾速度为5ml/s。),粉碎过80目筛,得到清膏粉;按照清膏粉∶糊精1∶3~5的重量比称取清膏粉、糊精,将清膏粉与糊精投入槽型混合机中,搅拌20分钟,边搅拌边缓缓加入55%乙醇,至制成软材,用12目不锈钢筛制粒,65~75℃干燥2小时,取出,放凉即得所述的颗粒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所采用的中药材原料具有如下来源:冬瓜仁选用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的干燥种子。桃叶选用蔷薇科植物桃Prunuspersica(L.)Batsch的干燥叶。半枝莲选用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on[S.rivularis Wall]的干燥全草。黄瓜藤选用葫芦科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干燥藤茎。韭菜子选用百合科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的干燥成熟种子。大青叶选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马兜铃选用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射干选用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干燥根茎。荆芥选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促进纤毛运动,改善咽鼓管功能,有效预防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从而达到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另外,本 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用药安全,方便,无不良反应,为鼻咽癌放疗患者提供了一种防治放疗并发症的经济、有效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作描述,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凡是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改变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中药颗粒剂的制备

生药处方:冬瓜仁3.7kg、桃叶1.3kg、半枝莲2.5kg、黄瓜藤2.5kg、韭菜子0.8kg、大青叶1.2kg、马兜铃0.8kg、射干0.8kg、荆芥0.8kg。

制备工艺:按处方量称取上述中药材原料,合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12倍量,煎煮1.5h,第二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10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7MPa、60-70℃下减压浓缩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在0.07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25,并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将浓缩液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00℃,出风温度为80℃,物料温度为80℃,雾化压力为0.2兆帕,喷雾速度为5ml/s。),粉碎过80目筛,得到清膏粉;按照清膏粉∶糊精=1∶4的重量比称取清膏粉、糊精,将清膏粉与糊精投入槽型混合机中,搅拌20分钟,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适量体积浓度为55%的乙醇,至制成软材,用12目不锈钢筛制粒,65~75℃干燥2小时,取出,放凉即得颗粒剂,按每袋15g包装。

实施例2中药颗粒剂的制备

生药处方:冬瓜仁4.0kg、桃叶1.8kg、半枝莲3.0kg、黄瓜藤2.5kg、韭菜子0.9kg、大青叶1.5kg、马兜铃0.8kg、射干0.9kg、荆芥0.7kg。

制备工艺:按处方量称取上述中药材原料,合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10倍量,煎煮1.5h,第二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8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7MPa、60-70℃下减压浓缩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在0.07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25,并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将浓缩液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00℃,出风温度为80℃,物料温度为80℃,雾化压力为0.2兆帕,喷雾速度 为5ml/s。),粉碎过80目筛,得到清膏粉;按照清膏粉∶糊精=1∶4的重量比称取清膏粉、糊精,将清膏粉与糊精投入槽型混合机中,搅拌20分钟,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适量体积浓度为55%的乙醇,至制成软材,用12目不锈钢筛制粒,65~75℃干燥2小时,取出,放凉即得颗粒剂,按每袋15g包装。

实施例3中药颗粒剂的制备

生药处方:冬瓜仁3.0kg、桃叶1.5kg、半枝莲3.0kg、黄瓜藤3.0kg、韭菜子0.8kg、大青叶1.0kg、马兜铃0.6kg、射干0.8kg、荆芥0.9kg。

制备工艺:按处方量称取上述中药材原料,合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10倍量,煎煮1.5h,第二次加水为药材重量的8倍量,煎煮1.5h,合并煎液,0.07MPa、60-70℃下减压浓缩至65℃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加95%(v/v)乙醇使含醇量达75%(v/v),搅拌,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在0.07MPa、65℃条件下减压浓缩成至65℃时相对密度为1.25,并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将浓缩液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00℃,出风温度为80℃,物料温度为80℃,雾化压力为0.2兆帕,喷雾速度为5ml/s。),粉碎过80目筛,得到清膏粉;按照清膏粉∶糊精=1∶4的重量比称取清膏粉、糊精,将清膏粉与糊精投入槽型混合机中,搅拌20分钟,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适量体积浓度为55%的乙醇,至制成软材,用12目不锈钢筛制粒,65~75℃干燥2小时,取出,放凉即得颗粒剂,按每袋15g包装。

实施例4中药颗粒剂防治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鼻咽癌患者48例,经病理活检后确诊,其中男43例,女5例;年龄41~77岁,平均49.5±6.2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另外,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取单耳观察发现,放疗前检查均无分泌性中耳炎,均采用三维适行调强放射治疗,放疗剂量为60~70Gy。

放疗开始后,试验组采用冲服中药颗粒剂(按实施例1的处方工艺制备而成,每袋15g),1袋/次,3次/d,口服药物1个月,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放疗后3个月随诊,分别观察并记录下列情况:①耳部症状,包括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情况等;②鼓膜检查;③纯音测听;④声导抗检查;⑤咽鼓管功能检查。声导抗检查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纯音测听为传导性或混合型聋、耳镜检查有鼓室积液者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疗效判定标准:①放疗后未发生分泌性中耳炎:主观症状(耳内闭塞感,听力下降), 无明显主观症状;耳部检查,鼓膜标志清晰,无明显内陷及积液。纯音测听(0.5、1.0和2.0kHz三组频率的气导纯音听阈均值),气骨导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声导抗(鼓室压曲线图),鼓室导抗图为A型曲线。②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部阻塞感或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耳镜检查:鼓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内陷、混浊或慢性充血,或有鼓室积液征。纯音测听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声导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

通过表1的放疗后症状比较可以看出,对照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15例(17耳),而试验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4例(4耳);对照组15例(15耳)、试验组4例(4耳)出现耳呜;对照组18例(18耳)、试验组5例5耳)出现耳闷塞感。显然,试验组的症状明显较轻,这说明中药颗粒剂预防用药可以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表1 两组患者放疗后症状比较[例(耳)]

通过表2的试验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气导听阈均值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治疗后的气导听阈均值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这进一步说明中药颗粒剂预防用药可以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表2 两组患者放疗前后气导听阈均值比较(dB HL)

与对照组相比,*P<0.01 。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