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

一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小佛肚竹幼嫩枝芽芽尖为外植体,经消毒处理后在经改良的诱导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进而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然后,将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到改良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再在生根培养基上分化出根,形成完整植株,最后移栽到花盆,完成小佛肚竹再生全程。本发明方法获得小佛肚竹的频率高,适宜于小佛肚竹遗传改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779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林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43777.7

  • 发明设计人 丁雨龙;钱维杰;魏强;林树燕;

    申请日2012-02-26

  • 分类号A01H4/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00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陆飞;盛志范

  • 地址 210037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15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04: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4-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H4/00 授权公告日:20130731 终止日期:20150226 申请日:201202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3-07-31

    授权

    授权

  • 2012-09-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H4/00 申请日:20120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获得大量小佛肚竹再生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佛肚竹属簕竹属,又名葫芦竹、佛竹、密节竹,是以特形秆作为观赏性状的重要观赏竹之一。小佛肚竹一般具2种秆形:正常秆形的小佛肚竹秆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畸形秆形的小佛肚竹节间短缩且肿胀呈花瓶状。后一秆形常用于制作盆景及庭院栽培作观赏用,其竹高25-60cm,直径0.5-2cm,节间较短,一般只有2-5cm,或短缩肿胀呈花瓶状,为著名的观赏竹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陈双林,杨 希.观赏竹种佛肚竹栽培及形态控制[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79~80)。

然而,竹类植物开花间隔期长,开花期无法预测,且种子获取十分困难,萌发率也低。因此,竹子繁殖主要以埋鞭、埋秆、埋节等传统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具有消耗种竹多、种苗运输不便、劳动强度大、繁殖系数低等缺点,小佛肚竹也是如此。而且,小佛肚竹畸形秆的变异不稳定,利用生物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对作物品种性状进行遗传改良,从而为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培养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法。

竹子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最早见于1968年,Alexander和Rao关于竹子合子胚离体培养的简报。国外比较系统开展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开展得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阙国宁等以黄竹和印度箣竹2种丛生竹的嫩节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现阶段,国内通过以芽繁芽途径来实现竹子植株的再生,其技术已趋于成熟,但通过愈伤组织途径来实现植株的再生,报道并不多。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克服小佛肚竹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难的问题,通过不同生长调节剂的组合,设计出适合小佛肚竹再生的培养基,完成小佛肚竹植株再生的时间最快仅为15周左右。为小佛肚竹的快速繁殖和定向生物技术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促进我国竹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大量获得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获得小佛肚竹再生植株的方法,采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小佛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等。具体步骤为:

(1)小佛肚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将无菌的再生芽的芽尖接种到愈伤诱导培养基进行愈伤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四周后将其转接到继代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得到胚性愈伤组织;其中,所述愈伤诱导培养基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再附加6mg/L2,4-D、0.001mg/LTDZ、0.5mg/L萘乙酸(NAA)组成,所述继代培养基为:MS,5mg/L2,4-D,0.5mg/L6-BA,1mg/L 萘乙酸,100mg/L Vc 。

(2)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至有再生芽分化形成,一般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其中,所述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3mg/L6-BA,0.5mg/LNAA。

(3)小佛肚竹的植株再生    

将已经分化出再生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所述生根培养基含MS,3mg/l NAA,(0.1-0.5)mg/l 6-BA 。

待根生长至5cm时,可进行再生苗的移栽。再生苗移栽花盆中后置于植物生长室中(湿度在60%-80%,温度(25±1℃),光周期为光照14h/黑暗10h)。

上述培养基组分中,MS为 MS培养基成分(Murashige & Skoog medium,1962,Physiol. Plant 15:473-497 ), 2,4-D为2,4-二氯苯氧乙酸,TDZ为噻二唑苯基脲,6-BA为6-苄氨基腺嘌呤,Vc为 维生素C。

本发明方法获得小佛肚竹的频率高,适宜于小佛肚竹遗传改良。 

附图说明

图1 小佛肚竹的枝芽外植体。

图2 小佛肚竹枝芽诱导出的愈伤组织。

图3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增殖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的愈伤组织。

图4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分化一个月后长出芽体。

图5 小佛肚竹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分化三个月后长出的芽丛。

图6 小佛肚竹再生苗的生根。

图7 移栽成功的小佛肚竹再生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小佛肚竹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外植体的选择:本发明的实验中选取材料为小佛肚竹(Bambosa vantricosa)的无菌苗的再生芽。(图1)

(2)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保持:选取无菌苗上刚萌发的再生芽,切取离芽尖约1.5cm的茎段(图2)。接到愈伤诱导培养基(MS+TDZ0.001mg/L+ 2,4-D6mg/L+ NAA0.5mg/L),四周后愈伤组织形成,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接到愈伤增殖培养基(MS+5mg/L2,4-D+0.5mg/L6-BA+1mg/L 萘乙酸+100mg/LVc)进行增殖培养。(图3)

(3)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胚性愈伤组织培养30天后,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MS+3mg/L6-BA+0.5mg/LNAA)上,使愈伤组织分化成芽。(图4、图5)

(4)再生芽的生根与移栽:将分化后的芽转接至生根培养基中(MS+3mg/l NAA+(0.1-0.5)mg/l 6-BA),2周后,就有不定根产生,待根生长至5cm时,可进行再生苗的移栽。再生苗移栽花盆中后置于植物生长室中(湿度在60%-80%,温度(25±1℃),光周期为光照14h/黑暗10h)(图6、图7)。

本实验中所有培养基都在灭菌前将pH调到5.8,灭菌条件为121℃下18min。培养室温度为(25±1℃)。光周期为14h/黑暗10h。培养物表面的光照强度约为3000lx。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