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摘要

本发明提供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吸收器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和被加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和驱动热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构成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结合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在内部件,形成系列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95709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华玉;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15824.4

  • 发明设计人 李华玉;

    申请日2010-10-12

  • 分类号F25B15/12;F25B41/06;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家属区708250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35: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5-29

    授权

    授权

  • 2012-06-20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F25B15/1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0101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1-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B15/12 申请日:201010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1-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和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的前提是热泵能够将热量自余热温度提升到用户需求的温度以上,同时还要使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尽可能地高;制冷时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前提下也要尽可能高地提高驱动热介质的制冷效益。这要求所采用的相应机组有着合理的结构和工作流程,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对应的高性能指数的吸收式热泵机组,以实现热尽其用。根据热力学原理,对于一定温度的余热来讲,随着被提升的温度越高,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则越低;随着供热温度的逐步提高,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将逐步降低,二者之间连续对应和变化。但是,不同效数和不同级数的机组,它们的工作参数不是连续变化的,它们在性能指数上不连贯而有着较大差别,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不能实现连续对应,很多工况下机组实现的性能指数不合理——不符合热力学原理。

本发明从提升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角度出发,提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得到基于该系统的系列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使不同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应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衔接,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同样,这也实现制冷时制冷参数和性能指数的连续对应和无间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和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2.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其中,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项所述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和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和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三吸收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三吸收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2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1-2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三节流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取消第二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二冷剂液泵,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吸收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三吸收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第三吸收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6-28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还可选择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30.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6-28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取消第三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1.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3.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4.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后第二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1-3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20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0.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1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和二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20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二级吸收器和二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和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6与图25所示的相比,二者的不同在于:图25中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而图26中则是第二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其中,精馏塔取代了发生器。

图中,1-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发生器/精馏塔/第一发生器,4-溶液泵/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A-冷凝器/第一冷凝器,B-蒸发器,C-节流阀/第一节流阀,D-冷剂液泵/第一冷剂液泵,E-第二节流阀,F-第二发生器,G-第三节流阀,H-第三溶液热交换器,I-第三溶液泵,J-第三发生器,K-第四节流阀,L-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第四溶液泵,N一第三吸收器,O-第二冷凝器,P-第二冷剂液泵;a1-新增冷凝器,b1-新增节流阀;a2-二级吸收器,b2-二级发生器,c2-二级溶液泵,d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e2-二级冷凝器,f2-二级节流阀。

需要指出的是:

①为了撰写方便和考虑到部件的位置,诸如图5中的“第三节流阀G”并不代表图5中出现3个节流阀;其它个别部件也有类似情况。

②图3-4中,取消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得到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③参照上述第②点所作说明,图19、23所示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则称之为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④参照上述第②点所作说明,图18、20-22所示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则称之为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冷剂液吸收余热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逐步放热、降压后进入第一吸收器1。

图2所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发生器、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第一吸收器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3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冷(剂液吸收被制冷介质的热所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1、被来自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放热并降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2的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

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冷剂液泵,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节流阀C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以图1所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和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进步和意义:在图1所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第一吸收器1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并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该部分热负荷——对应着第一吸收器1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冷剂蒸汽的量——可连续调节。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第二吸收器2承担高温热负荷,则允许发生器3产生冷剂蒸汽的冷凝压力可以降低,从而使发生器3出口浓溶液的浓度提高,进而提高第一吸收器1出口稀溶液浓度,第一吸收器1的供热温度得到提高;随着第二吸收器2热负荷的增大,冷凝器A的负荷提高(相应要求投入更多的驱动热负荷),机组的供热温度提高而性能指数相应降低,这种提高和降低是连续和逐步对应的;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能够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也能够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B、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E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节流阀G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二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的浓溶液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作为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进入冷凝器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一吸收器1,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二吸收器2,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节流阀G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一发生器3,第一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吸收器2,作为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进入冷凝器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E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节流阀G、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三溶液泵I,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发生器F,来自第一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一发生器3,第一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作为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进入冷凝器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7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3和第二发生器F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发生器J、第三节流阀G、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F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之后和第三发生器J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J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的浓溶液汇合;第一吸收器1的又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三发生器J,来自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三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之后的浓溶液汇合;汇合后的三路浓溶液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作为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进入冷凝器A,作为第三发生器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四节流阀K节流进入冷凝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一吸收器1,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二吸收器2,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发生器J、第三节流阀G、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3加热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二溶液泵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由第一发生器3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J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发生器J;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三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流经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G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四节流阀K进入冷凝器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发生器J、第三节流阀G、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第三溶液泵I和第四溶液泵M,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第三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J连通后第三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冷凝器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3、加热由第二发生器F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F、加热由第三发生器J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J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加热由第一吸收器1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吸收器2;流经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G进入冷凝器A,流经第三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四节流阀K进入冷凝器A,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2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吸收器N,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N、被来自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三溶液泵I、第三吸收器N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进入第一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第一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二吸收器2;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2所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O和第三节流阀G,将第二发生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O连通,第二冷凝器O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冷凝器O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②流程上,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冷剂蒸汽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A和第三吸收器N;进入第三吸收器N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O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进入第二冷凝器O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O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G进入第一冷凝器A,进入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F、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吸收器N,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二发生器F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节流阀C节流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进入第三吸收器N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5所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O和第三节流阀G,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O连通,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O连通,第二冷凝器O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蒸发器B连通,第二冷凝器O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O,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O、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O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进入蒸发器B,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进入第三吸收器N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F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冷凝器O提供,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7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15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N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增加第三节流阀G,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后第三吸收器N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B,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后流经第三吸收器N、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第二路经冷剂液泵D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8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G、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第三溶液泵I和第三吸收器N,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I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A提供,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进入冷凝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9所示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8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0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节流阀G、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三吸收器N,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三吸收器N、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3;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G节流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1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溶液泵5、第二冷剂液泵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三吸收器N,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三吸收器N、吸收来自第二吸收器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进入第一吸收器1;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2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P、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三吸收器N,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发生器3连通,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后第二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N连通,第三吸收器N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发生器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三吸收器N、吸收来自第二吸收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N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第二吸收器2;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C进入蒸发器B,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E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进入蒸发器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加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N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3所示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22所示的四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三供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4所示的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的所示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a1和新增节流阀b1,第一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a1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1与冷凝器A连通,新增冷凝器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3产生冷剂蒸汽中的一部分进入新增冷凝器a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a1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b1进入第一冷凝器A,新增冷凝器a1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5所示的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G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二发生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a2、被来自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二级吸收器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冷凝器A提供,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回到二级吸收器a2,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6所示的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收器、二级发生器、二级溶液泵、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吸收器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发生器b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与二级吸收器a2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e2连通,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冷凝器A连通,二级吸收器a2和二级冷凝器e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发生器b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a2、被来自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二级吸收器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发生器b2,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二级冷凝器e2提供,二级发生器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d2进入二级吸收器a2;进入二级冷凝器e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二级冷凝器e2的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f2进入冷凝器A,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7所示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中,精馏塔替换发生器,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加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将精馏塔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精馏塔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C与蒸发器B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精馏塔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此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C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B、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1提供,第二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E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提供,形成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和基于该系统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比较传统的由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发生器所组成的吸收-发生系统,本发明提出的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主要增加了第二吸收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构思巧妙,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2.提出的系列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制冷机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的连续对应和变化,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3.基于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的系列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种类的多样性,可更好地实现机组供热/供冷与用户热/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4.作为热泵使用时,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高温热负荷所占的比例,实现供热温度与性能指数之间的逐步对应,得到相应并且合理的性能指数,可提高余热利用效率;作为制冷机使用时,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驱动热介质、冷却介质和被制冷介质的工作参数来选择相应的第一类吸收式制冷机组,并选择适当的高温热负荷所占比例来实现机组制冷系数的最大化。

总之,本发明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种类的多样性,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合理对应和无间断衔接,并能够得到合理的性能指数;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用热/用冷需求,具有极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