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风泵的底盖、风泵的中座、风泵、充气机及充气系统

风泵的底盖、风泵的中座、风泵、充气机及充气系统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风泵,设置有主风道结构,所述风泵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风泵的底盖、中座、充气机及充气系统。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利用风泵能快速提升输送气体的温度,并且采用主风道结构与辅助风道结构结合的方法可平衡从充气机输送至气垫的气压,并保证风泵内的散热效果,各结构及系统可在各种医疗过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也能方便手术,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4427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2-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健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910306630.0

  • 发明设计人 黄如北;姚少加;王巨;

    申请日2009-09-07

  • 分类号F04D29/40(20060101);A47C27/08(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69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黄莉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六路泰然苍松大厦南座1916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27: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6-27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F04D29/4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90907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1-07-20

    授权

    授权

  • 2010-04-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4D29/40 申请日:200909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2-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泵的底盖、风泵的中座、风泵、充气机及充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医学临床实践中,常常在医疗过程(如手术、病人康复、ICU、维持危重病人正 常体温等)中采用一种用于保暖的充气系统,该充气保暖系统包括气毯、具有通气结构的充 气机(可叫做充气保暖仪),以及用于将所述充气机与气毯连通的通气管,通气结构中设置 有风扇,配合充气机中的加热丝以将气体温度加热到32℃、35℃、38℃、41℃等4档温度, 其温度控制拨动范围为±2.5℃,应用环境温度在16℃到30℃之间,充气机通过通气管将已 加热的气体输送到气毯,盖在病人身上或裹住病人肢体的气毯与病人皮肤接触的一面具有通 气孔,以通过通气孔向病人体表输送上述已加热气体,避免病人体温下降到一个较低温度。

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气毯是盖在病人身上或裹住病人肢体的,在手术过程中的病人无法使用;适用的环 境温度在16℃到30℃之间,范围较窄,当环境温度在5℃到16℃时无法适用;采用风扇的充 气机,其加热气体温度提升较慢,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泵的底盖、风泵的中座、风泵、充 气机及充气系统,利用风泵能快速提升输送气体的温度,并且采用主风道结构与辅助风道结 构结合的方法可平衡从充气机输送至气垫的气压,并保证风泵内的散热效果,各结构及系统 可在各种医疗过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也能方便手术,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术过程 中的舒适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泵的底盖,所述底盖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风泵主风道的第一主凹槽,所述 底面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辅助凹槽,所述第一辅助凹槽形成所述风泵的辅助风道。

一种风泵的中座,所述中座的顶面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风泵主风道的第二主凹槽,所述 顶面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辅助凹槽,所述第二辅助凹槽形成所述风泵的辅助风道。

一种风泵,设置有主风道结构,所述风泵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

一种充气机,其设置有通气结构,

所述通气结构中设置有风泵,所述风泵设置有主风道结构以及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 所述通气结构中还设置有与所述主风道结构配套的主风道通路结构,以及与所述辅助风道结 构配套的、与外界连通的辅助风道通路结构。

一种充气系统,包括气垫、具有通气结构的充气机,以及用于将所述充气机与所述气垫 连通的通气管,

所述通气结构中设置有风泵,所述风泵设置有主风道结构以及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 所述通气结构中还设置有与所述主风道结构配套的、与所述通气管连通的主风道通路结构, 以及与所述辅助风道结构配套的、与外界连通的辅助风道通路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提供一种风泵的底盖、风泵的中座、风泵、充气机及充气系统,利用风泵能快速提 升输送气体的温度,并且采用主风道结构与辅助风道结构结合的方法可平衡从充气机输送至 气垫的气压,并保证风泵内的散热效果,各结构及系统可在各种医疗过程中使用,尤其是在 手术过程中也能方便手术,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机的内部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的中座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第一消声器16的第一示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第一消声器16的第二示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第三消声器44的第一示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第三消声器44的第二示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气垫1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气垫1的横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中的温度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泵的组件(包括风泵的底盖、中座等)、风泵整体结构以及 应用该风泵的充气机,应用该充气机的充气系统,其中,风泵的底盖以及中座均设置有用于 形成主风道的结构以及用于形成辅助风道的结构,可当风泵应用在充气机中时,可快速提升 输送气体的温度,并且,由于采用上述风泵而在充气机内形成的主风道与辅助风道,可平衡 充气系统中从充气机输送至气垫的气压,并保证风泵内的散热效果,上述风泵及系统可在各 种医疗过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也能方便手术,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舒 适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充气系统中的气垫是垫在病人身体下方的,而与传统的气毯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的组件均设置有用于形成主风道的结构以及用于形成辅助风道的结 构,如下述:

一种风泵的底盖,底盖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形成风泵主风道的第一主凹槽,底面还设置有 至少一个用于形成风泵辅助风道的第一辅助凹槽,上述主风道用于风泵主要的送气,例如, 应用风泵的充气机将过滤进入充气机的气体加热后通过通气管送出至气垫,那此时主风道用 于加热气体的传送,而辅助风道用于与主风道配合平衡从充气机输送至气垫的气压,并保证 风泵内的散热效果,当然,底面用于形成辅助风道的第一辅助凹槽的个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例如,当底面只设置有一个第一辅助凹槽时,底面的结构设置可以是将第一主凹槽及 第一辅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设置在底面一圆周边缘,第一主凹槽的进风口与第一辅助凹槽的出 风口之间、第一主凹槽的出风口与第一辅助凹槽的进风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 用于非完全隔断上述主风道与辅助风道,此时主风道与辅助风道空间之间还有一定连通;当 底面设置有两个或多个第一辅助凹槽时,底面的结构设置可以是将第一主凹槽以及各个第一 辅助凹槽之间首尾相接地设置在底面一圆周边缘,第一主凹槽的进风口、出风口与各个第一 辅助凹槽的进风口、出风口均类似于上例中的设置,同样,第一主凹槽的进风口与相邻的第 一辅助凹槽的出风口之间、第一主凹槽的出风口与相邻的另一第一辅助凹槽的进风口之间均 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断上述主风道与各辅助风道,此时主风道与各辅助 风道空间之间还有一定连通,当然,各第一辅助凹槽之间是否设置有凸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 择采用。

与上述底盖配套的一种风泵的中座,中座的顶面设置有用于形成风泵主风道的第二主凹 槽,顶面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形成风泵辅助风道的第二辅助凹槽,主风道、辅助风道的描 述仍如上述,当然,中座用于形成辅助风道的第二辅助凹槽与上述底面的第一辅助凹槽一一 对应(即由第一辅助凹槽与第二辅助凹槽配套对应一个辅助风道),例如,当底面只设置有 一个第一辅助凹槽时,中座的结构设置可以将第二主凹槽及第二辅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设置在 顶面一圆周边缘,第二主凹槽的进风口与第二辅助凹槽的出风口之间、第二主凹槽的出风口 与第二辅助凹槽的进风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断上述主风道与辅 助风道,此时主风道与辅助风道空间之间还有一定连通;当底面设置有两个或多个第一辅助 凹槽时,中座的结构设置可以是将第二主凹槽以及各个第二辅助凹槽之间首尾相接地设置在 底面一圆周边缘,第二主凹槽的进风口、出风口与各个第二辅助凹槽的进风口、出风口均类 似于上例中的设置,同样,第二主凹槽的进风口与相邻的第二辅助凹槽的出风口之间、第二 主凹槽的出风口与相邻的另一第二辅助凹槽的进风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用于 非完全隔断上述主风道与各辅助风道,此时主风道与各辅助风道空间之间还有一定连通,当 然,各第二辅助凹槽之间是否设置有凸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

一种风泵,设置有主风道结构,风泵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具体地,风泵可 包括上述底盖、中座,以及设置于上述底盖、中座之间的风叶轮,底盖、中座可如上述内容 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当然,风泵采用主风道结构与辅助风道结构的其他具体形式也将在本 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对其中的充气机及风泵的底盖 、中座及风泵也同时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充气系统包括气垫1、具有通气结构的充气机2,以及用于 将充气机2与气垫1连通的通气管3,其中:

通气结构中设置有风泵4,风泵4设置有主风道结构以及至少一个辅助风道结构,通气结 构中还设置有与主风道结构配套的、与通气管3连通的主风道通路结构,以及与辅助风道结 构配套的、与外界连通的辅助风道通路结构,具体地:

风泵4包括底盖5、中座6以及设置于底盖5与中座6之间的风叶轮7,风叶轮7与底盖5的底 面最高处相距大概15-25个丝(即0.15-0.25毫米,保证风泵4提供足够的风压,使气垫1均匀 喷出空气),风叶轮7与中座6的顶面最高处相距也大概15-25个丝,而上述主风道结构包括 在底盖5的底面设置的用于形成主风道的第一主凹槽8,以及在中座6的顶面设置的用于配合 第一主凹槽8形成主风道的第二主凹槽79,辅助风道结构包括在底盖5的底面设置的用于形成 辅助风道的第一辅助凹槽9,以及在中座6的顶面设置的用于配合第一辅助凹槽9形成辅助风 道的第二辅助凹槽80,相应地,第一主凹槽8及第一辅助凹槽9首尾相接地设置在底盖5的底 面一圆周边缘,第一主凹槽8的进风口10与第一辅助凹槽9的出风口11之间、第一主凹槽8的 出风口12与第一辅助凹槽9的进风口13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凸起14(图示不明显),而第二主 凹槽79及第二辅助凹槽80首尾相接地设置在中座6的顶面一圆周边缘,第二主凹槽79的进风 口26与第二辅助凹槽80的出风口27之间、第二主凹槽79的出风口81与第二辅助凹槽80的进风 口29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凸起82,从而,底盖5的底面的设置与中座6的顶面的设置相对应;

通气结构中的主风道通路结构、辅助风道通路结构主要可包括:

设置有对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网(过滤网孔直径可设置为0.03微米)的上盖15,将过滤 后的空气进行消声的第一消声器16,配合上盖15将第一消声器16进行固定的箱体上板17,箱 体上板17设置有主进风孔76、辅助进风孔77,箱体18,箱体18中设置有主风道管19(可以是 云母管等绝缘管或其他耐热材料制成的管道)、辅助风道弯管87、辅助风道管39、辅助风道 进风口20以及辅助风道出风口21,而在主风道管19中容纳了用于在温度控制电路控制下对主 风道管19中流通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发热丝架22,在辅助风道进风口20与辅助风道进风口21之 间还设置有对辅助风道中流通的空气进行进一步消声的第二消声器23,箱体18通过箱体下板 24固定于中座6上,箱体下板24设置有用于固定主风道管19并连通第二主凹槽79的进风口26 的主风道管孔25、用于连通第二辅助凹槽80的出风口27的辅助风道出风孔28、用于固定辅助 风导管并连通第二辅助凹槽80的进风口29的辅助风道进风孔30,中座6边缘设置有与第二主 凹槽79的出风口81连通的第一转管31,设置有导入孔32及导出孔33的边板78,边箱34,边箱 34中设置有用于对导入孔32与导出孔33之间主风道中流通的空气进行消声的第三消声器44, 第一转管31通过导管35连通到边箱34,导出孔33、第二转管36、通气管接口37连通,第二转 管36与通气管接口37之间通过垫片38衔接,中座6上从上至下设置有后端盖40、定子88(其 中设置有带有轴承的转子41,定子88由用于驱动转子41的磁力线圈组成)、轴承套42及前端 盖43,后端盖40、定子88均设置在箱体18中,轴承底端固定于风叶轮7中间;

上述第一消声器16、第二消声器23、第三消声器44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 用于组合完成通风功能的若干通风管,通风管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通孔区,和/或,通风 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通孔区,具体地:

如图4、图5所示,第一消声器16的支架由外壳45围成有内腔46,外壳45上对称设置有第 一组通风管47及第二组通风管48,第一组通风管47及第二组通风管48均设置有第一进风通孔 区83及第一出风通孔区84,第一组通风管47的出风通孔区与第二组通风管48的出风通孔区相 对,且第一组通风管47的出风通孔区与第二组通风管48的出风通孔区设置在内腔46中,另外 ,外壳45上还设置有辅助透气孔85;

第二消声器23的支架包括第一底板49与第二底板50,支架交错设置有第三组通风管51及 第四组通风管52,第三组通风管51及第四组通风管52均设置有第二进风通孔区53及第二出风 通孔区54,第三组通风管51的进风通孔区一端穿过第一底板49,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底板50上 ,第四组通风管52的进风通孔区一端固定在第一底板49上,另一端穿过第二底板50;

如图6、图7所示,第三消声器44的支架包括第三底板55与第四底板56,支架交错设置有 第五组通风管57及第六组通风管58,第五组通风管57设置有进风口59及第三出风通孔区60, 第六组通风管58设置有第三进风通孔区61及出风口62,第五组通风管57的进风口一端与第三 底板55的通孔对应,另一端固定在第四底板56上,第六组通风管58的出风口一端与第四底板 56的通孔对应,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底板55上;

如图1、图8、图9所示,上述气垫1为医学用气垫,气垫1设置有进气孔63,气垫1内部设 置有一个连通空腔64,气垫1的上表面设置有针孔区65,气体从进气孔63输入连通空腔64后 ,经针孔区65输出,而气垫1的上表面与气垫1的下表面在纵向平行线方向上部分粘合形成热 合层66,使得气垫1的横截面为如图7所示的波浪型横截面,针孔区65的面积与人体躯干受温 部分面积相匹配,气垫1的材质为柔性材料,柔性材料为无纺布与珍珠棉的复合材料,无纺 布和珍珠棉通过胶体粘合,具体地,气垫1总长度可设定为1.8米左右,针孔区65的长度可设 定为1.2米,当然,对于不同人群的长度、体积要求,可对应设定气垫1的长度、针孔区65的 长度及面积等;

主风道从上盖15的过滤网开始,依次经过第一消声器16、主进风孔76到达箱体18中的主 风道管19,经发热丝架22加热后,再经过箱体下板24的主风道管孔25达到中座6的第二主凹 槽79的进风口26,从而进入风泵4中由底盖5的第一主凹槽8与中座6的第二主凹槽79围成的空 间中,此时会在风泵中进一步摩擦加热升温,然后通过第一转管31、导管35、导入孔32进入 边箱34中,经过第三消声器44消声后,经过导出孔33、第二转管36、通气管接口37、通气管 3、进气孔63到达气垫1中,最后以加热后的空气形式从针孔区65以一定表面积排出,在病人 周围形成一定温度的空间环境,主风道所经过结构(除风泵4中的主风道结构之外)构成主 风道通路结构;

辅助风道从上盖15的过滤网开始,依次经过第一消声器16、辅助进风孔77到达箱体18中 的辅助风道管39,经箱体下板24的辅助风道进风孔30达到中座6的第二辅助凹槽80的进风口 29,从而进入风泵4中由底盖5的第一辅助凹槽9与中座6的第二辅助凹槽80围成的空间中,由 于主风道与辅助风道不会由于第一凸起14、第二凸起82等被完全隔断,空气在风叶轮7各扇 叶空隙中可流通,此时辅助风道的空气会与主风道中的空气混合,在这种情况下,可平衡充 气系统中从充气机2输送至气垫1的气压,并保证风泵4内的散热效果,然后通过第二辅助凹 槽80的出风口27、箱体下板24的辅助风道出风孔28、辅助风道弯管87(辅助风道弯管87吹出 的空气吹到定子88外围,可进行定子88的降温处理)后,到达箱体18的辅助风道进风口20, 后经过第二消声器23消声后,通过箱体18的辅助风道出风口21连通到外界,辅助风道所经过 结构(除风泵4中的辅助风道结构之外)构成辅助风道通路结构;

上述温度控制电路可具体如图10所示,包括:

主控MCU67,用于完成各种计算及控制,并带有A/D转换功能部分;

按键显示灯部分86,用于指示按键位置,便于操作者操作;

系统电源68,用于给主控MCU67提供精确稳定的电源,以保证电路输出的可靠性和稳定 性;

进气温度采样电路69,用于通过某一温度传感器采集充气系统的进气温度,此模拟量由 主控MCU67自带的A/D转换功能部分进行量化并与充气系统预先设定的输出温度进行比较,以 确定充气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温差越小,此输出功率越小,此方法可有效减小输出气流的 温度波动;

过零检测电路70,用于给主功率驱动晶闸管Q3提供过零点,以便精确控制Q3的导通角, 即控制Q3的平均输出电压;

风机堵转保护电路(TRANS)71,用于采集风泵4中风机电机(包括定子87、转子41)的 电流,当风机堵转时,此电流会急剧增加,主控MCU67会根据此电流大小(T2的2、4端之间 的电流)判断是否控制继电器(RE1B)切断风机电源,以实现对风机马达的保护;

出气温度采样电路72,用于通过另一温度传感器(可设置于通气管接口37附近)采集充 气机2在通气管接口37处的输出气体的温度,此温度经量化后于预先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并 参考输入气体的温度参数,控制MCU作出精确的输出功率调整,是的在-2℃到30℃的进气温 度条件下,输出温度与预先设定温度之间误差小于或等于±0.2,且无过冲现象;

加热功率输出电路73,用于完成充气系统的加热功率输出;

另外还有显示驱动74及键盘输入75。

在上述充气系统中,气垫1中的连通空腔64中设置有互通管道,针孔区65设置有若干排 气小孔,手术中的病人躺在气垫1上,加热所得的气体由气垫1上的排气小孔均匀喷出,温升 较快,在病人四周营造了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此时,病人在手术全过程中都能得到保暖; 气垫1采用无纺布粘贴珍珠棉而制成的柔性材料,气垫1热合形成连通空腔64,其中具有通风 的互通管道,气垫1首尾温差小,在环境温度为-5℃到26℃均能使用;专用的风泵4由于采用 主风道结构与辅助风道结构相配合的方案,即使排气小孔被压住,仍能平衡气垫1内的气压 ,且空气的温升不超过常温(如-5℃到26℃)6℃;温度控制电路中的温度传感器把实时采 集到的温度数据与预先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并根据差值调整加热功率及加热方式,最终实现 输出的温度控制波动小于±0.5℃。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系统可设置五种工作模式,分别为自动工作模式、手动工作模式、 微调工作模式、安全工作模式、遥控功能模式,详细描述如下:

自动工作模式:开机时由充气机2自动运行高温模式,将室温在-5℃到26℃之间的空气 加热提升到高温,即可在预先设定温度为44℃运行20分钟(时间、预先设定温度等可调,下 同),然后自动调整至中温模式,即可在38℃运行30分钟,再调整至保温模式,即可在32℃ 长时间运行,同时,自动工作模式下相关指示灯亮;

手动工作模式:由充气机2将室温在-5℃到26℃的空气加热提升至高温44℃或中温38℃ 或保温32℃三种温度中的一种之后持续运行,并可进行随意切换,同时,手动工作模式下相 关指示灯亮;

微调工作模式:微调工作模式基于手动工作模式对空气温度进行微调,每按键一次升温 或降温范围在0.5℃,另外,为保证病人舒适度,在保温32℃时只能调节升温,不能调节降 温,在高温44℃时,最多调节升温至47℃;

安全工作模式:在各工作模式运行期间,温度达到52℃时,蜂鸣报警,温度异常指示灯 闪烁,30秒后无法恢复正常,则强行关机;温度低于29℃时,蜂鸣报警,温度异常指示灯闪 烁,30秒后无法恢复正常,则强行关机;

遥控功能模式:能在自动工作模式与手动工作模式之间进行遥控切换,能进行手动工作 模式高温44℃、中温38℃和保温32℃之间的遥控切换,可对空气温度进行遥控微调,每按一 次遥控按键或接受遥控器信号时,充气机2发出蜂鸣响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辅助凹槽9、第二辅助凹槽80个数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 用,而各第一辅助凹槽9之间、各第二辅助凹槽80之间是否设置有凸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采用;消声器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充气机2的外接的气垫1的数量可根据实 际情况采用,当然相应结构需要改变;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的组件或风泵、充气机、 充气系统应用于非医学领域,只要原理相同,也同样在本发明实施例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气垫1采用无纺布粘贴珍珠棉而制成的柔性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温 效果,珍珠棉的采用保证喷出的加热所得暖气温度首尾稳定(例如,采用2.5毫米厚度的珍 珠棉,环境温度在15℃,气垫1首部进气温度为32℃,其尾部温度仍可保持在32℃),可用 于各种医疗过程,较已有技术适用环境更广,气垫1首尾温差更小;采用温度控制电路,当 温度提升在32℃至47℃时,每0.5℃可微调,温度控制波动小于±0.5℃,较已有技术的温度 波动幅度更小,温度控制更为稳定;下面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更好地说明本系统的效果,例 如,若风泵4仅只设置有主风道结构而未设置辅助风道结构时,进风口26进入10个流量(标 称流量)的26℃的空气,而在气垫1的针孔区65未被堵塞,即主风道畅通无阻时,空气在风 泵4中摩擦升温幅度为6℃(单纯的摩擦升温,不考虑另外发热丝架22的加温),第一转管31 导出到气垫1的空气也应当为10个流量且温度为32℃(32℃为人体适宜温度),但是,在气 垫1的针孔区65被病人堵塞一部分时,进风口26可能只能进入6个流量(小于标称的10个流量 )的26℃的空气,第一转管31导出到气垫1的空气此时仅为6个流量,由于气垫1的针孔区65 被病人长时间堵塞一部分,主风道中空气流通一直小于标称的10个流量,在堵塞的时间内, 空气在风泵4中摩擦升温幅度从6℃不断攀升至7℃、8℃等,最终,第一转管31导出到气垫1 的空气为6个流量且温度可从32℃不断攀升至33℃、34℃一直到50℃左右,这样,在风泵4只 设置有主风道而未设置辅助风道的情况下,系统能适应的温度范围窄,且充气机2的安全不 能够保障;本系统的风泵4同时设置有主风道结构及辅助风道结构,在气垫1的针孔区65被病 人堵塞一部分时,由于辅助风道结构的设置,仍可保证在进风口26进入10个流量的26℃的空 气时,第一转管31导出到气垫1的空气为6个流量且升温幅度仍可控制在6℃左右,保证该系 统可在环境温度为-5℃至26℃(32℃减去6℃)时使用,因此,风泵4能够平衡输送至气垫1 的气压,无论风泵送风流量大小,空气温升不超过常温6℃,同时可稳定气垫1的排风小孔的 送风气压,较已有技术空气升温更快,且成本大大降低;本系统在康复过程中,特别是冬天 ,对局部恢复或全身恢复的病人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促进加温区身体部分的血液循环,缩短 病人康复时间;本系统在手术过程中也同时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由于采用气垫1,可不影 响手术,且保持术中病人处于适宜温度的环境中,特别是在低温输血、麻醉的情况中。

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 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 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 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 RAM)等。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