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小鼓张紧系统以及具有该张紧系统的小鼓

小鼓张紧系统以及具有该张紧系统的小鼓

摘要

小鼓10包括张紧系统15,该张紧系统使响线13在与下鼓膜12b分离的OFF位置和与下鼓膜12b接触的ON位置之间切换。张紧系统15包括连接有响线13的框架14、一对连接于框架14的各端部并将框架14的各端部连接至小鼓10的壳体11的连接机构34和56。将响线13的位置切换至ON位置后,通过操作第二连接机构56的调节螺钉47,响线13相对下鼓膜12b的位置得到调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44717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星野乐器制造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810083527.X

  • 发明设计人 宫嶋秀幸;

    申请日2008-03-0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尹洪波

  • 地址 日本国爱知县濑户市晓町3-31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2:01:5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4-2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10D13/02 授权公告日:20111130 终止日期:20140305 申请日:2008030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1-30

    授权

    授权

  • 2009-11-0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091002 申请日:2008030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 2009-07-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6-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鼓的张紧系统和具有该张紧系统的小鼓。

背景技术

小鼓包括圆筒状壳体、固定于壳体的上开口端和下开口端的一对鼓膜、以及沿下鼓膜表面绷紧的响线。当该鼓膜受到打击与响线接触时,该响线发生振动。已知一种利用带或绳的结构,该结构用于将该响线保持于所述壳体。这种保持结构的缺点是,不能分别调整响线的张力以及响线与所述鼓膜的接触压力,并且,响线的张力使得对张紧装置操作困难。如果将响线与所述鼓膜分离,就不能维持响线的张力,并且响线容易产生噪音。为消除这些缺陷,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号43-22073和美国专利号3981220各自揭示了一种将响线连接于框架并将框架装于壳体的方法。然而,根据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号43-22073和美国专利号3981220揭示的方法,框架是利用带或绳保持于壳体,因而尽管使得响线可以与鼓膜均匀接触,但是,例如,将该框架从壳体上拆除和将该框架安装至壳体以更换鼓膜的操作较为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60-163499、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60-163500以及日本专利号3902213揭示了一种张紧系统,包括用于将框架保持于壳体的框架保持机构。

当演奏该小鼓时,为了改善响线的声响应和音调,最好使响线与鼓膜表面均匀接触。然而,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60-163499、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60-163500以及日本专利号3902213中揭示的张紧系统中,有时,响线无法设置成与鼓膜的表面平行,且响线不能与鼓膜表面均匀接触。因此,设置了与框架的各个端部相对应的、用于调节框架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鼓膜的位置的调节机构。根据这种类型的张紧系统,为调节响线对鼓膜的接触压力,有必要通过在两个位置操作所述调节机构来调节框架的位置。然而,这种操作对演奏者是个麻烦,且调节框架的位置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改变响线相对鼓膜的位置的操作性得以改善的小鼓张紧系统,以及一种具有该张紧系统的小鼓。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使响线的位置在与鼓膜表面分离的OFF位置和与该鼓膜表面接触的ON位置之间转换的小鼓张紧系统。该张紧系统包括框架、一对连接机构、和操作部。响线与框架连接。框架沿鼓膜表面延伸,并具有一对端部。所述连接机构连接于框架的各所述端部,并将框架的端部连接于小鼓的壳体。操作所述操作部以使响线的位置在OFF位置和ON位置之间转换。该操作部设在这对连接机构的任一个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小鼓,该小鼓具有圆筒状壳体、一对封闭壳体上下端部的鼓膜,和张紧系统。所述张紧系统使响线的位置在与所述鼓膜表面分离的OFF位置和与所述鼓膜表面接触的ON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张紧系统包括框架、一对连接机构和操作部。所述响线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框架沿所述鼓膜表面延伸并具有一对端部。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框架的各所述端部连接,并将所述框架的所述端部连接至所述小鼓的壳体。对所述操作部的操作使所述响线的位置在OFF位置和ON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操作部设置于这对连接机构的任一个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后视立体图,示出了具有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张紧系统的小鼓;

图2是立体图,示出了响线和框架;

图3是放大的局部前视图,示出了所述张紧系统的第一连接机构;

图4是放大的局部前视图,示出了所述张紧系统的第二连接机构;

图5是剖视图,示出了响线位置被切换至ON位置时的状态;

图6是剖视图,示出了响线位置被切换至OFF位置时的状态;

图7是第二连接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一变化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本发明小鼓张紧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小鼓10包括圆筒状壳体11、封闭壳体11的上开口端的上鼓膜12a、封闭壳体11的下开口端的下鼓膜12b、沿下鼓膜12b的表面绷紧的响线13、和使响线13的位置在与下鼓膜12b分离的OFF位置和与下鼓膜12b接触的ON位置之间切换的张紧系统15。当在响线13被切换至ON位置的状态下击打上鼓膜12a时,响线13随上鼓膜12a和下鼓膜12b振动,从而产生小鼓10独有的振动声。

在壳体11的两个开口端,分别设有圆环16。所述各鼓膜12a和12b用环16支撑在壳体11的开口端上。在壳体的外周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环16的多个凸耳17和多个凸耳螺栓18。通过旋紧和松开插在凸耳17的孔内的凸耳螺栓18,鼓膜12a和12b的张力得以改变,小鼓10的音调得到调节。

如图1和图2所示,响线13包括多根金属线20和与线20的两端相连接的一对连接件21。在响线13的各连接件21中形成有圆孔21a。张紧系统15包括框架14,上述构造的响线13连接于该框架。框架14沿下鼓膜12b的表面延伸,并具有一对端部。框架14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杆23、和一对固定于杆23端部的支架24、一对滑动安装于杆23的移动件25、一对用于调整移动件25相对于杆23位置的调节螺钉26,和一对钩27。在本实施方式中,这对杆23、这对移动件25、和调节螺钉26构成能够改变连接于框架14的响线13的张力的张力变化装置,并构成能够改变响线13相对于下鼓膜12b的横向位置的位置变化装置。

各支架24具有倒L形截面,并被设置成朝向另一支架24。在各移动件25中,形成有一对孔25a,其中插有杆23。在各移动件25的上表面上,设有与响线13的各连接件21的孔21a配合的突起25b、和从下方支撑着响线13的各连接件21的支撑突起部25c。在各移动件25的端面中设有螺孔(未示出),从外表面穿插通过支架24的调节螺钉26旋在该螺孔中(未示出)。通过转动调节螺钉26来改变在移动件25中的旋入量,使移动件25沿杆23的轴线移动。各钩27具有U形剖面,其设置在比各杆23的端部更靠近中心的位置。在各钩27的两侧壁中,形成有开口朝下的半圆形配合孔27a。

张紧系统15具有一对将上述构造的框架14的两个端部连接于壳体11的连接机构31和41。第一连接机构31将框架14的第一端部(图1所示的左端)连接于壳体11。第二连接机构41将框架14的第二端部(图1的右端)连接于壳体11。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31和41,以下鼓膜12b的中心,成相互对称地设置在壳体11的外周表面上。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机构31包括固定于壳体11外周表面的基座32、下端面闭合的方管形导向件33、和连接至框架14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连接件34。基座32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呈方管形的保持部32a。在保持部32a内装有导向件33。在导向件33的两个侧壁中,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33a。导向槽33a穿插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35。导向件33通过该支撑轴35被可滑动地支撑于基座32的保持部32a。在导向件33中设有螺旋弹簧36,该螺旋弹簧受到支撑轴35和导向件33下壁的压迫。通过该螺旋弹簧36,导向件33始终被向下推压。

支撑轴35的两个端部从保持部32a的两个侧面横向突出。第一连接件34可枢转地连接至支撑轴35的两个端部。第一连接件34包括一对基本上呈L形的臂34a、以及与臂34a的远端相连接的配合杆34b。臂34a的上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支撑轴35的两个端部。配合杆34b可嵌入和脱离靠近框架14的第一端部的钩27的配合孔27a。框架14的第一端部被导向件33朝下推压,并且通过配合杆34b与钩27的配合,使框架14的第一端部固定,不会脱离第一连接机构31。

如图4至图7所示,第二连接机构41包括第一基座42、第二基座43、导向件44、连接件45、切换柄46、和调节螺钉47。第一基座42具有基本上呈C形的剖面,且第一基座4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向内弯曲。第一基座42的上下端部用从壳体11内部插入的螺栓固定于壳体11的外周表面。第一基座42具有一对从两个侧边的中间位置横向凸出的连接部42a。

第二基座43基本上呈箱形。第二基座43具有一对在两个侧壁的侧边上横向凸出的连接部43a。第二基部43通过一对从连接部43a的前表面插入的螺栓连接于第一基座42的两个连接部42a。在第二基座43的上表面中形成有螺孔43b,该螺孔中插有调节螺钉47的螺纹部分。在第二基座43的两个侧壁的远端,设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48。朝向第二基座43的切换柄46的侧壁上固定有矩形橡胶板49。

导向件44呈方管形,其下侧闭合。在导向件44的两个侧壁中分别设有以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44a。支撑轴48穿插并设置于两个导向槽44a。导向件44通过该支撑轴48,被可滑动地支撑在第二基座43的两个侧壁之间。在导向件44内设置有螺旋弹簧50,该螺旋弹簧受到支撑轴48以及导向件44下壁的压迫。与第一连接机构31的导向件33类似,导向件44始终被螺旋弹簧50向下推压。第二连接机构41的螺旋弹簧50与第一连接机构31的螺旋弹簧36的弹性模量相同。

连接组件45包括滑动件54、一对凸轮板55、和连接至框架14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接件56。滑动件54基本上呈下侧开口的箱形。滑动件54的上表面中形成有螺孔54b,调节螺钉47的远端旋入该螺孔中。在滑动件54的两个侧壁中,形成有斜向延伸的滑槽54a和用于连接至切换柄46的连接孔54c。穿过滑槽54a,穿插并安装着横向延伸的联轴58。联轴58的两个端部从滑动件54的两个侧壁横向突出。

凸轮板55的上端部可枢转地分别连接于联轴器58的两个端部。各凸轮板55基本呈V形。各凸轮板55的中心与第二基座43的支撑轴48连接。各凸轮板55的下端部,通过支撑轴60可枢转地连接于第二连接件56的上端部。具体地,各凸轮板55在其上端部、中心、和下端部的三个位置处,可枢转地连接于滑动件54、第二基座43、和第二连接件56。第二连接件56包括一对基本上呈L形的臂56a,和与臂56a的远端相连接的配合杆56b。臂56a的上端部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支撑轴60的两个端部。配合杆56b可嵌入和脱离靠近框架14第二端部的钩27的配合孔27a。框架14的第二端部被导向件44朝下推压,并且通过将配合杆56b与钩27配合,使框架14的第二端部固定,不会从第二连接机构31脱离。

通过一对连接部件62,切换柄46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滑动件54的联轴器58。切换柄46通过联轴63,可枢转地连接于滑动件54的两连接孔54c。当在与下鼓膜12b分离的OFF位置和与下鼓膜12b接触的ON位置之间切换响线13位置时,对切换柄46进行操作。具体地,如图5所示,通过向下推动切换柄46的上端部,框架14被置于第一位置,且响线13被置于与下鼓膜12b分离的OFF位置。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向上推动切换柄46的上端部时,框架14被置于第二位置,响线13被置于与下鼓膜12b表面接触的ON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响线13的位置切换至ON位置或OFF位置的操作部包括切换柄46、凸轮板55、和第二连接件56。

现在参考图2、图5和图6描述张紧系统15的操作。

首先,如图2所示,将响线13连接于框架14。具体地,将响线13的各连接件21连接于框架14的各移动件25。

接着,将连接着响线13的框架14装于小鼓10的壳体11。具体地,如图5所示,对于第一连接机构31,使框架14的一个支架24与导向件33的下表面接触。然后,在此状态下,以图5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枢转第一连接件34,并且将配合杆34b与框架14的钩27配合。对第二连接机构41,使框架14的另一支架24与导向件44的下表面接触。然后,在此状态下,以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连接件56,并且将配合杆56b与框架14的另一钩27相配合。经过这些操作,框架14的端部由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31和41,连接于小鼓10的壳体11。这样,框架14被置于第一位置,响线13处于与下鼓膜12b分离的OFF位置。

接着,如图6所示,将切换柄46的上端部向上推,以将响线13在框架14上的位置切换到与下鼓膜12b接触的ON位置。具体地,将切换柄46转动至其背面与第二基座43的橡胶板49接触的位置。随着切换柄46的枢转运动,连接至带有连接部件62的切换柄46的联轴58在滑槽54a内向上移动。随着联轴58的上升,与联轴58相连接的凸轮板55绕支撑轴48逆时针枢转。随着凸轮板55的枢转运动,与凸轮板55的下端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56向上移动,因此,由第二连接件56保持的框架14的第二端部被提升。此时,随着由第二连接件56提升框架14,由第一连接件34保持的框架14的第一端部也被提升。这样,框架14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而响线13从OFF位置切换至ON位置。

当将框架14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时,第一连接机构31中的螺旋弹簧36向下推压框架14的第一端部,同时第二连接机构41中的螺旋弹簧50向下推压框架14的第二端部。从而框架14的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6和50的推压,使得当框架14被连接机构31和41提升时,框架14与下鼓膜12b的表面平行,并且响线13也与下鼓膜12b的表面平行。

当响线13被置于ON位置之后,通过转动第二连接机构41的调节螺钉47,提升或降低由第二连接件56保持的框架14,以调节响线13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具体地,通过转动调节螺钉47改变其在滑动件54中的旋进量,滑动件54相对第二基部43上升或降低。因此,与滑动件54相连接的两个凸轮板55和与两个凸轮板55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56一起上升或下降,由第二连接件56保持的框架14上升或下降。随着框架14相对作为基准的第二位置的这种上升或下降,响线13与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得到调节。除了调节响线13的接触压力外,通过操作框架14的两端部上的调节螺钉26,使两个移动件25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响线13的张力,或者使两个移动件25的位置改变,从而调节响线13的横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响线13与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的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基座42和43、调节螺钉47、滑动件54、凸轮板55、和第二连接件56。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当演奏小鼓10时,为改善响线13的声响应和音调,最好使响线13与下鼓膜12b的表面均匀接触。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一对连接机构31和41中的之一起到张紧器的作用,响线13能与下鼓膜12b的表面均匀接触,而不受与壳体11的外直径及框架14长度的尺寸误差的影响。因此,改变响线13相对下鼓膜12b的位置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2)起张紧器作用的第二连接机构41包括调节置于ON位置的响线13相对下鼓膜12b的位置的调节机构。根据这种构造,将响线13的位置切换至ON位置或OFF位置的操作,以及在将响线13的位置切换至ON位置后调节响线13与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的操作,可以仅在第二连接机构41上一个位置中进行。因此,改变响线13相对下鼓膜12b的位置的可操作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3)第二连接机构41包括装于框架14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接件56。通过向上和向下移动第二连接件56,可以进行响线13的ON—OFF切换以及响线13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调节。从而,通过利用构成第二连接机构41的一个部件,就可以进行响线13的ON—OFF操作和响线13的接触压力调节。因此,一般只使用一个部件。因此,整个张紧系统的构造得以简化。

(4)所述张紧系统包括切换柄46和与第二连接件56相连接的凸轮板55。根据切换柄46操作的枢转运动,通过凸轮板55,被转换成上下运动,并且第二连接件56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这样,通过利用凸轮板55,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向上和向下移动第二连接件56的构造得以简化。

(5)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基座42和43、以及支撑在具有调节螺钉47的第二基座43上、并与凸轮板55相连接的滑动件54。这样,通过利用由调节螺钉47和滑动件54构成的螺旋机构,用于使第二连接件56相对作为基准的所述第二位置、向上和向下移动的构造得以简化。通过转动调节螺钉47来调节响线13的位置,可以容易地,以很小的变化幅度来调节响线13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

(6)通过连接机构31和41,框架14的两个端部弹性地保持于壳体11,使得框架14能够平行于下鼓膜12b上升或下降。因此,响线13可以与下鼓膜12b平行接触,且可以使响线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均匀。因此,响线13的声音响应和音调得到改善。当将响线13的位置从OFF位置切换到ON位置时,可以防止响线13摩擦下鼓膜12b。因此,尽可能地防止了由下鼓膜12b和响线13之间接触而导致的噪声。

(7)在第一连接机构31中,框架14的第一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6的下推,并且在第二连接机构41中,框架14的第二端部受到螺旋弹簧50的下推。有了这种构造,通过螺旋弹簧36和50的推力,框架14的两个端部被弹性地并且稳定地保持于壳体11,从而可以方便地使响线13与下鼓膜12b平行接触。螺旋弹簧36和50价廉、易得,因此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8)在第一连接机构31中,第一连接件34的配合杆34b与靠近框架14的第一端部的钩27配合或脱离,并且在第二连接机构41中,第二连接件56的配合杆56b与靠近第二端部的钩27配合或脱离。有了这种构造,为替换和转动下鼓膜12b,将响线13连接于壳体11或从壳体11分离的可操作性得到改善。

(9)在框架14的各移动件25的上表面上,设有与响线13的各连接件21的孔21a配合的突起25b。有了这样的构造,仅通过将框架14的一对突起25b嵌入位于响线13两个端部的孔21a中,就可将响线13连接于框架14。响线13的两个端部受到框架14的一对突起25b的点支撑,使得响线13沿下鼓膜12b的表面与该表面接触。因此,使得响线13确实与下鼓膜12b接触。

(10)框架14包括一对杆23、一对可滑动地装于杆23的移动件25、和用于调节移动件25相对杆23的位置的调节螺钉26。有了该构造,通过用调节螺钉26改变移动件25相对杆23的位置,可以调节移动件25之间的距离,并可以调节与所述移动件25相连接的响线13的张力。换言之,可以分别调节响线13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和响线13的张力。通过改变移动件25相对杆23的位置,可以根据壳体11的直径和响线13的尺寸,调节响线13相对下鼓膜12b的横向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可作如下改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图8所示的框架80替代框架14。框架80包括一对杆83、一对固定于杆83的端部的支架84、滑动安装于杆83上的头部85、调节该头部85相对于杆83的位置的调节螺钉86、一对固定于杆83的钩87、和一对支撑板88a和88b,响线13的端部被支撑于这对支撑板之上。第一支撑板88a用带89固定于支架84的下侧,第二支撑板88b用带89固定于头部85。通过转动调节螺钉86改变其在头部85中的旋入量,头部85沿杆83的轴线移动。从而,通过利用调节螺钉86改变头部85相对杆83的位置,支撑板88a和88b之间的距离得到调节,并且连接于支撑板88a和88b的响线13的张力得到调节。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连接机构31和41中的螺旋弹簧36和50可省略。这样,当框架14的第一端部上的响线13与下鼓膜12b接触时,通过使框架14的第二端部上升,可使响线13整体与下鼓膜12b接触。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例如,诸如片簧、橡胶和氨基甲酸乙酯之类的弹性部件替代螺旋弹簧36和50。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可利用螺栓等将连接件34和56固定于框架14的相应的端部。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框架14的一对突起25b与位于响线13的两个端部中的孔21a配合。然而,响线13也可用螺栓等固定于框架14。或者,响线13可与框架14整体成型。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与框架14相连接的响线13的张力是可调的。然而框架14上可省去这个功能。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可以从框架14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省去用于改变响线13的张力的张力变化装置,和用于改变响线13的横向位置的位置变化装置。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4和56的远端可以伸长,并且,钩27可分别设置在与伸长了的连接件34和56的配合杆34a和56a对应的位置。这使得框架14在比其端部更靠近所述中心的位置得到支撑。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用于调节响线13对下鼓膜12b的接触压力的调节机构可设置在保持有框架14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连接机构31中。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31和41可与所对应的、在壳体11的外周表面上的两个位置连接和分离。因此,当小鼓10被置于地板或桌台等之上时,可使下鼓膜12b免遭设置在该下鼓膜12b下方的连接件34和56的损伤或破坏。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机构41可具有使第二连接件向上和向下移动的任意机构,以替代凸轮机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