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及其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及其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医药技术领域。具体为化合物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的制备方法及在医药领域的用途。以中药岩黄连的新鲜药材和市售药材为原料,根据化合物的极性和溶解度特点,采用溶剂提取法、溶剂萃取法、结晶法、重结晶法分离纯化岩黄连中的季胺碱类成分,结合减压浓缩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常用干燥方法制备成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该组合物经硅胶柱层析、氧化铝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等常用色谱法的一种或几种合用制备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单体。以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的组合物或其单体为活性成分的药物可用作抗肝病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6-12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7D491/147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30514 申请日:2004122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10-28

    授权

    授权

  • 2007-0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8-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中草药岩黄连中提取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及其组合物方法。

背景技术

肝炎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且又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人为慢性肝炎患者或为无症状病毒感染者。这些慢性肝炎的病人有转为肝硬化,肝癌的高危险性,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和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有关的疾病。我国是肝炎病高发地区,据统计,肝癌患者中有90%有肝炎病毒感染的背景,而目前肝癌已占肿瘤致死率的第二位。为预防和治疗这一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多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一直关注与从事着保肝解毒的临床和药理研究。大多数国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采用的药物是α-干扰素(IFN),其作用主要是免疫调节。目前,医学界对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缺乏专属性较强的治疗药物,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多数为抗HIV逆转酶抑制剂和抗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剂,这两种病毒酶的抑制剂也是抗乙肝病毒的靶点;而用于抗丙肝病毒的药物多数为广谱抗病毒药或RNA病毒抑制剂以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免疫调节剂,但现在的抗肝炎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自主开发创新药物是我国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中药中寻找有效的活性成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制的优势所在。我国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用中草药治疗恶性肿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些植物有效成分中,推测极有可能存在抗肝炎病毒活性的物质,所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抗肝炎病毒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不失为一理想途径;进而通过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全合成,再从一系列衍生化合物中筛选活性较强的单体,并结合抗乙肝病毒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最终发现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

岩黄连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C.thalictrifolia Franch.non Jameson ex Regel])的全草,又名岩胡(贵州)、岩连(四川、云南)、菊花黄、土黄连(广西)。广西民间用其根止痛消肿,拔毒,治疗疥疮肿毒。现代临床用其总生物碱提取物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三卷):638-640.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重阳等在1982年,研究了岩黄连主要成分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的药理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对肠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效,对正常小鼠血糖无影响,并能增加肝糖元的生成。叶琦莉于1984年研究了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的体外抗菌活性,实验证明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对革兰阳性菌株有一定抑制作用。1996年,谢沛珊等的抗肿瘤实验证实岩黄连总碱在1.6mg/kg水平对S180肉瘤抑制率可达到30%。近10年来,又有研究表明岩黄连总碱对小鼠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大鼠脑中的DA和5-HT的代谢有一定抑制作用。

岩黄连在临床上用作肝炎辅助治疗药物,任仲轩等应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33例,结果显示岩黄连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改善急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岩黄连注射液合并生脉注射液对肝硬化有明显疗效,岩黄连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合用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

虽然岩黄连有如此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由于对其化学成分研究不深入,药理筛选不足,导致活性成分不明确以及没有可行的质量标准。我们通过对岩黄连药材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发现岩黄连中主要含有大量的季胺碱及叔胺碱型生物碱,进一步的药理活性筛选证明,季胺碱中主要为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是其抗肝炎、抗乙肝病毒、抗肿瘤及抗心律失常的活性成分。

针对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的化学性质及其溶解度特点,我们采用溶剂提取、溶剂萃取法、溶剂洗涤法纯化,并结合色谱法制备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而没有采用传统的酸提碱沉有机溶剂萃取法;采用我们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的得率及转移率。按照此方法制备的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其总季胺碱含量高,成分比例稳定,可供制备抗肝炎、抗病毒、抗肿瘤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从岩黄连提取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及其组合物的方法,以提高其得率和转移率,并使其总季胺碱含量高,活性成分比例稳定。

本发明提出的脱氢卡维丁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的制备方法,是以岩黄连新鲜药材或市售药材为原料,粉碎后,顺次采用溶剂提取法、溶剂萃取法、结晶法、重结晶法分离纯化岩黄连中的季胺碱类成分,结合减压浓缩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常用干燥方法制备成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该组合物经硅胶柱层析、氧化铝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等常用色谱法的一种或几种合用制备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单体。得到的组合物中,季胺碱含量在0.5%~99.5%,其中脱氢卡维丁占总季胺碱含量的0.5%~99.5%(W/W)、脱氢阿朴卡维丁占总季胺碱含量的0.5%~99.5%(W/W);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单体的含量在80%~100%。

所采用的溶剂提取法中,提取溶剂可以选用水、酸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或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或其混合溶剂,提取方法为超声提取、渗漉提取或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次数可以为一次或多次。

所采用的溶剂萃取法中,可以将岩黄连药材提取物用水分散,用石油醚脱脂后采用适当的有机溶剂萃取除去非季胺碱类成分,有机溶剂可以选用氯仿、二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丁醇等;或直接用上述溶剂进行萃取;萃取次数可以为一次或多次。

所采用的结晶法中,采用适当的溶剂对萃取操作所得到的萃取残留物进行结晶操作,除去残留物中的无机盐及部分非季胺碱成分,结晶溶剂为水、甲醇、乙醇、丁醇、丙酮等,及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的混合溶剂,溶剂温度为低温、室温或稍加热。

所采用的重结晶法中,将结晶法操作得到的岩黄连粗季胺碱成分结晶用适当溶剂加热融解,过滤,浓缩后低温静置,析出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其中溶剂为甲醇、乙醇、水、酸水、酸性甲醇、酸性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溶液,所用的酸为盐酸、硫酸、磷酸、硝酸、高氯酸、琥珀酸、草酸、甲酸、乙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酸;结晶次数可以为一次或多次。

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的干燥方法为常压或减压干燥,也可以采用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

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朴卡维丁单体的制备采用色谱层析法,样品为以上制得的总季胺碱,或制备过程中的各部分粗提取,色谱层析填料为硅胶、氧化铝、聚酰胺、葡聚糖凝胶等,层析方法为柱层析、薄层层析。

发明人实验研究证明,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及具有肝损伤保护作用,并可增进肝脏解毒功能和作为对抗化学毒物的肝保护剂,其效果优于苦参碱;

实验研究还证明,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人端粒酶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含有治疗有效量的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为活性成分,以及含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化合物和药物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损伤、流感、肿瘤、AIDS、心律失常的药物。

上文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是指药学领域常规的药物载体,例如:稀释剂、赋形剂如水等,填充剂如淀粉、蔗糖等;粘合剂如纤维素衍生物、藻酸盐、明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湿润剂如甘油;崩解剂如琼脂、碳酸钙和碳酸氢钠;吸收促进剂如季铵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醇;吸附载体如高岭土和皂粘土;润滑剂如滑石粉、硬脂酸钙和镁、和聚乙二醇等。另外还可以在组合物中加入其它辅剂如香味剂、甜味剂等。

本发明化合物可以组合物的形式通过口服、鼻吸入、直肠或肠胃外给药的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粉剂、粒剂、胶囊等,制成液体制剂如水或油悬浮剂或其它液体制剂如糖浆、酏剂等;用于肠胃外给药时,可将其制成注射用的溶液、水或油性悬浮剂等。优选的形式是片剂、包衣片剂、胶囊、栓剂、鼻喷雾剂和注射剂。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各种剂型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生产方法制备。例如使活性成分与一种或多种载体混合,然后将其制成所需的剂型。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优选含有重量比为0.1%-99.5%的活性成分,最优选含有重量比为0.5%-95%的活性成分。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脱氢卡维丁结构式

图2为脱氢阿朴卡维丁结构式

图3为脱氢卡维丁对照品(自制)的HPLC图谱

图4为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的HPLC图谱

图5为自制脱氢卡维丁单体的HPLC图谱

图6为自制脱氢阿朴卡维丁单体的HPLC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岩黄连干燥药材2.5Kg,用90%乙醇溶液50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580g,用2升水分散后,顺次以6升石油醚分三次萃取脱脂,以6升氯仿分三次萃取除杂质;萃取残留物用纱布滤除溶液,残留物分别以2升水、2升乙醇洗涤,纱布过滤,得到粗岩黄连总季胺碱62g,将粗季胺碱用1升1%盐酸乙醇液加热融解,趁热过滤,滤液置4℃冰箱中冷藏过夜,析出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结晶,滤纸过滤,干燥,得到精制组合物36g,HPLC图谱见附图4,脱氢卡维丁对照品见图3。

实施例2:取上述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10g,与50g硅胶混合拌样,加到已装好的硅胶柱顶端,以氯仿∶甲醇(15∶1)系统洗脱,TLC跟踪,合并含有脱氢卡维丁的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得到脱氢卡维丁单体3.9g,脱氢阿朴卡维丁3.7g,HPLC图谱见附图5、6。

实施例3:

片剂:活性成分           10mg

      乳糖               187mg

      玉米淀粉           50mg

      硬脂酸镁           3mg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乳糖和淀粉混合,用水均匀湿润,把湿润后的混合物过筛并干燥,再过筛,加入硬脂酸镁,然后将混合物压片,每片重250mg,活性成分含量为10mg。

实施例4:

安瓿剂:活性成分         2mg

        氯化钠           9mg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和氯化钠溶解于适量的注射用水中,过滤所得溶液,在无菌条件下装入安瓿瓶中。

实施例5: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取上述得到的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采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克隆转染人肝癌细胞(Hep G2)的2.2.15细胞系,测定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

表1组合物和单体对Hep G2 2.2.15细胞的毒性情况

及对HBeAg、HBsAg的抑制情况

样品    浓度(μmol/ml)  细胞毒性    HBeAg抑制率(%)    HBsAg抑制率(%)脱氢卡维丁    0.4  -    57.2    34.6    0.2  -    21.6    31.4    0.1  -    20.5    28.4脱氢阿朴卡维丁    0.4  -    62.1    28.6    0.2  -    33.5    21.3    0.1  -    26.5    15.7组合物    0.4  +    /    /    0.2  -    50.1    32.3
    0.1-    44.1    19.6 3TC    1.0-    24.5    4.8

-:“未见明显毒性”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75%

+:“显示毒性”指细胞存活率≤75%。

实施例6: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试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动物验证

(一)硫代乙酰胺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1、试验动物:昆明种小鼠,性别不限,体重19~22g,随意进食及饮水,室温(23±2℃),自然光照。

2、试验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硫代乙酰胺(TAA)30mg/Kg,i.p,中毒后3h、6h、9h,连续给药3次,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即第二天取血,测定如下指标,同时称肝重,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见表2。

表2各组试药对硫代乙酰胺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各指标的影响(X±SD,n=20)

组别ALTAST    肝指数(肝重g/100g体重)  脱氢卡维丁873.50±251.82 237.10±73.27    5.36±0.54  脱氢阿朴卡维丁823.26±178.42 241.13±62.81    5.14±0.48  组合物924.72±173.23 271.98±123.82    4.93±0.44  阳性对照组885.30±248.27 293.30±175.27    4.69±0.58  NS盐水组1183.70±238.53 366.10±71.42    4.65±0.51  正常对照组701.30±117.25 293.60±62.75    4.78±0.50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可显著降低硫代乙酰胺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成的肝损害。

(二)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中毒模型

1、试验动物:成年SD大鼠,性别不限,体重在250~350g左右,喂饲普通颗粒饲料,随意饮水。

2、试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50%四氯化碳0.5ml/100g,皮下注射中毒,同时给药一次,中毒后4h、8h各给药一次,最后一次给药后12小时,取血测定ALT,AST等指标的变化,处死动物称肝重,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见表3。

表3各组试药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各指标的影响(X±SD,n=20)

组别    ALT    AST脱氢卡维丁    774.30±217.1    1116.54±348.27脱氢阿朴卡维丁    955.36±327.18    903.52±256.94组合物    1083.22±824.61    1083.12±526.81NS对照组    4865.18±212.33    4126.54±245.37阳性对照组    1435.27±235.62    1382.23±173.36正常对照组    926.73±121.52    913.83±139.77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中毒模型造成的肝损害。

(三)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中毒模型

1、试验动物:成年SD大鼠,性别不限,体重在250~350g左右,喂饲普通颗粒饲料,随意饮水。

2、试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D-氨基半乳糖800mg/Kg,腹腔注射中毒,同时给药一次,给药后12小时,取血测定SGPT,TBIL等指标的变化,处死动物称肝重,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见表4。

表4各组试药对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中毒模型各指标的影响(X±SD,n=20)

组别ALTTBIL    肝指数(肝重g/100g体重)  脱氢卡维丁846.28±172.54  241.20±65.53    5.10±0.36  脱氢阿朴卡维丁1027.10±227.38  345.20±68.29    4.47±0.47  组合物829.17±103.42  338.21±58.82    4.01±0.25  阳性对照组837.28±172.63  284.39±171.92    4.72±0.44  NS对照组1204.30±219.78  383.27±67.28    4.79±0.51  正常对照组726.54±103.36  228.18±37.22    4.63±0.32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可显著降低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中毒模型造成的肝损害。

(四)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1、试验动物:雄性Wistar大鼠,试验开始时体重100~150g,饲育22℃室温,光照周期12h:12h环境中,随意进食及饮水。

2、试验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皮下注射0.3ml/100g体重CCl4(溶于花生油中,CCl4体积比为40%),每周2次,注射12周形成肝纤维化,均为IV期。随后将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样品组,阳性对照组。每日肌肉注射样品1次,共8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肌肉注射0.2ml生理盐水,共进行8周。于治疗8周后从下腔静脉采血作生化测定,然后处死动物,取右叶肝组织,用10%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用于组织学检查。结果见表5:

表5各组试药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慢性肝中毒模型

各指标的影响(X±SD,n=20)(连续11周后)

  组别  ALT  AST  肝羟脯氨酸  脱氢卡维丁  1113.4±247.6  987.3±237.9  0.162±0.013  脱氢阿朴卡维丁  973.2±273.5  1057.1±338.7  0.175±0.018  组合物  1113.4±247.6  987.3±237.9  0.162±0.013  NS对照组  2284.2±273.6  2949.9±1572.4  0.195±0.024  阳性对照组  1644.7±158.3  1834.6±836.4  0.217±0.040  正常对照组  989.6±180.8  1085.3±437.7  0.169±0.018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致大鼠慢性肝中毒模型造成的肝损害。

实施例7: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端粒酶的抑制作用

采用无细胞系统从中草药有效成分中初步筛选出具有端粒酶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从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提取含端粒酶的蛋白,以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标准方法检验每种植物有效成分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TRAP方法系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标准方法。将各有效成分(10~100μmol)与肿瘤细胞提取物共育一定时间(10~20min),然后进行TRAP检测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如表6:

表6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对端粒酶的抑制作用

    组别    半数抑制浓度IC50(mmol)    脱氢卡维丁    17
    脱氢阿朴卡维丁    10    组合物    19

-:“未见抑制活性”指用TRAP法检测半数抑制浓度≥100mmol

实施例8: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HIV病毒抑制作用

试验材料

1.1 受试药

样品,溶剂及配制方法:实验时根据所设计剂量组浓度用DMSO配制。保存条件:4℃冰箱保存。AZT(zidouvdine)做为阳性对照药。

1.2 细胞和病毒:HIV-1 III B引自美国;MT4细胞株引自日本;

1.3 化台物对细胞的毒性测定:将MT4细胞2×105/ml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0.1ml,加入验证化合物、对阳性对照药AZT,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DMSO溶剂对照及空白MT4细胞对照,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6d。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确定TC50值。

1.4 化合物对HIV诱导MT4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病毒毒力测定用10倍稀释8个浓度HIV,在培养液RPMI-1640中观察细胞病变,计算TCID50为10-6。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然后分别加入2倍稀释5个浓度的样品及AZT 100ul,每个样品浓度均设3个平行孔,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72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CPE),计算IC50及选择指数SI(TC50/IC50),结果见表7:

表7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对HIV病毒的抑制作用

    组别    IC50(ug/ml)    TC50(ug/ml)    SI    脱氢卡维丁    12.5    >1000    >80    脱氢阿扑卡维丁    6.25    250    40    组合物    12.5    500    40    AZT    0.1    500    5000

注:IC50为半数有效浓度;TC50为半数无毒浓度;51为选择指数,—为无效

结果: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扑卡维丁及其组合物对HIV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实施例9: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对流感病毒抑制作用

试验材料

1.1 受试药

样品,溶剂及配制方法:实验时根据所设计剂量组浓度用DMEM培养液配制。保存条件:4℃冰箱保存。利巴韦林做为阳性对照药。

1.2 MDCK(Madin darby canin kidney)细胞、甲1流感病毒:购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

1.3 MDCK细胞生长液、细胞维持液、Versene溶液和消化液:按文献(郭元吉,程小雯;1997)方法配制。

2.试验方法

2.1 MDCK细胞传代和流感病毒培养:按文献(郭元吉,程小雯;1997)方法进行。

2.2 细胞毒性试验:将样品加入已长成单层细胞的细胞板内0.1mL/孔,并加细胞维持液至1mL/孔,37℃、5%CO2孵箱内培养72h,观察细胞病变。同时设MDCK细胞对照。实验重复2次。结果表明:样品对MDCK细胞没有产生非特异性细胞病变(CPE)。

2.3 样品抗流感病毒试验:96孔MDCK细胞培养板培养细胞,分别设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试验组。将甲1流感病毒加入病毒对照组和试验组,37℃吸附2h,吸出病毒。将不同浓度样品分别加入到各试验组,37℃、5%CO2培养3天,观察试验结果,并计算不同药物对病毒的50%抑制浓度(IC50),结果见表8:

表8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组别    IC50(mmol/L)    脱氢卡维丁    7.4    脱氢阿扑卡维丁    4.2    组合物    5.1    利巴韦林    3.2

试验结果表明,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扑卡维丁及其组合物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施例10:脱氢卡维丁和脱氢阿朴卡维丁组合物及其单体,拮抗心律失常作用

1.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类化合物对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1.1 试验样品:样品用生理盐水加热溶解至所需浓度,溶剂生理盐水同时作为对照液,心律平为阳性对照药。

1.2 试验方法:Wistar大鼠,雌雄兼用,随机分组。ip乌拉坦1.2g/kg麻醉,记录II导联心电图。

分别股静脉缓慢注射化合物(5mg/kg,如有效可降至2.5mg/kg)5min后,心律平(7mg/kg)5min后,对照液(2ml/kg)5min后,以0.08ml/min的速度iv恒速注入乌头碱溶液(5ug/ml),记录发生室性早博(VP)、室速(VT)、室颤(VF)时乌头碱的用量,并记录心电图。根据各次实验引起VF所耗乌头碱量回归计算得出ED50(VF)值,结果见表9:

表9脱氢卡维丁类化合物ED50(VF)

    组别    ED50(VF)值(10-6mol/Kg)    脱氢卡维丁    7.33    脱氢阿扑卡维丁    4.26    组合物    5.17

静脉注射受试化合物后,均可增加乌头碱的用量,推迟VT和(或)VF的出现时间,结果说明脱氢卡维丁、脱氢阿扑卡维丁及其组合物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