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主体部;具有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和主体部相互连接并大体垂直;两根集流管,所述两根集流管设置在换热器的两个相对侧上;多根换热管,每一所述换热管从所述两根集流管中的一根集流管延伸通过主体部和折弯部至另一根集流管,其中,所述折弯部的上顶边与所述换热器的主体部的上顶边处于大致同一高度水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上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257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58321.4

  • 发明设计人 穆斯塔发·K·亚尼克;徐阳;杨静;

    申请日2014-04-18

  • 分类号F25B39/00(20060101);B21D5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王静

  • 地址 314300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新桥北路33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15: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29

    授权

    授权

  • 2014-08-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B39/00 申请日:201404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商业空调技术领域的换热 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WO2011013672公开一种热源单元。具体地,该热源 单元设置有空气换热器,每个空气换热器包括以规定的间隔布置的多个 散热片、穿过所述散热片的换热管、在两侧延伸且沿同一方向弯曲的弯 曲片部以及换热模块。每个换热模块包括两个空气换热器,每个空气换 热器具有关于另一空气换热器的弯曲部相对地设置的弯曲部。空气换热 器被倾斜,使得下边缘彼此靠近且上边缘间隔开,由此换热模块在侧视 图中成大致字母V形。

然而,上述的热源单元中的左右侧换热器的边缘在V形构造的上部 间隔开。这样,仍然需要遮蔽板(或金属板)来连接两个换热器,从而 导致了两个换热器之间的空间没有被有效地使用。

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HVAC系统)的能效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 需要更高性能的换热器。目前,现有技术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制造更大的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这增加了制造和安装成本。

有鉴于此,确有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 的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 个方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 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主体部;

具有大体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和主体部相互连接并大体 位于同一平面中;

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在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延伸,在折弯 部中的换热管被相对于主体部中的换热管折弯或倾斜。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被绕制使得在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部分地或全 部地连续地蜿蜒延伸。

优选地,换热器还包括两根集流管,所述两根集流管设置在换热器 的两个相对侧上,

其中,所述换热管为多根换热管,每一所述换热管从所述两根集流 管中的一根集流管延伸通过主体部和折弯部至另一根集流管。

优选地,所述折弯部用于构成所述换热装置的大致梯形侧面,所述 梯形截面的上下底边大致平行于梯形侧面的上边和下边,所述换热管的 一侧或两侧被以宽度方向为轴线折弯成角度α,其中所述换热管的折弯处 大致在一条折弯直线上,所述角度α在θ/2-5°至θ/2+5°的范围内,其中θ 为梯形侧面的两腰边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在由一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直 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的角度,所述 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在由两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对称地连接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 直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2的角度,所 述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 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主体部;

具有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和主体部相互连接并大体垂直;

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在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延伸,

其中,所述折弯部的上顶边与所述换热器的主体部的上顶边处于大 致同一高度水平。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被绕制成在所述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部分地或 全部地连续地蜿蜒延伸。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两根集流管,所述两根集流管设置在换热 器的两个相对侧上;

其中,所述至少一根换热管包括多根换热管,每一所述换热管从所 述两根集流管中的一根集流管延伸通过主体部和折弯部至另一根集流管。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间隔地设置在主体部和折弯部中并且彼此大致 平行地在主体部和折弯部中延伸。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为扁管且通过集流管上的槽装配到集流管上, 所述扁管在换热器的两侧的集流管之间延伸,优选地,所述扁管上设置 有翅片。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被通过以下步骤来形成:

首先,将每根扁管一侧或两侧以宽度方向为轴线折弯成角度α,将折 弯后的扁管依次插入集流管的槽内,其中所述扁管的折弯处大致在一条 折弯直线上;

然后,将折弯的扁管沿着折弯直线进一步折弯,使得所述主体部与 折弯部垂直或大致垂直;

其中,所述折弯部用于构成所述换热装置的大致梯形侧面,所述梯 形截面的上下底边大致平行于梯形侧面的上边和下边,所述角度α在 θ/2-5°至θ/2+5°的范围内,其中θ为梯形侧面的两腰边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在由一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直 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的角度,所述 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在由两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对称地连接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 直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2的角度,所 述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优选地,在主体部仅在一侧具有折弯部时,所述折弯部中的扁管之 间的间距为L,折弯部中的最下边的一根扁管最短,最上端的扁管最长, 优选地扁管的长度从下至上以2Ltgα依次递增。

优选地,在主体部在两侧都具有折弯部的情况下,所述折弯部中的 扁管之间的间距为L,折弯部中的最下边的一根扁管最短,最上端的扁 管最长,优选地扁管的长度从下至上以2Ltgα或4Ltgα依次递增。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的折弯处的换热管上基本上没有 翅片;优选地,折弯部中的换热管的端部被折弯,使得所述换热管垂直 或大致垂直地插入到集流管的槽内;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的主体部为大 致矩形、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 机上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模块,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 述至少一个换热模块具有至少一个梯形侧面,

所述梯形侧面为换热侧面,所述换热模块中的一个由左右两侧两个 换热单元彼此装配在一起来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换热单元为根据上述的 换热器或折弯上述的换热器之后所形成的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换热模块包括两个换热单元,所述两个换热单元大致 相同或对称,所述换热单元为仅在一侧具有梯形截面的折弯部的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换热模块包括两个换热单元,其中的一个换热单元为 仅具有主体部的换热器,而另一个换热单元为在两侧具有梯形截面的折 弯部的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还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冷冷水机组或商用屋顶 机上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述至少一个 换热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大体梯形侧面,

所述梯形侧面为换热侧面,并且包括集流管和设置在集流管上的多 根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换热模块中的一个由左右两侧两个换热单元彼此装配 在一起来形成,其中所述梯形侧面通过折弯左右两侧的两个换热单元中 的至少一个来形成;或

所述换热模块中的一个由单个换热单元形成,其中所述梯形侧面通 过折弯所述单个换热单元的一部分来形成;或

所述每一换热模块中的一个由多个换热单元形成,其中所述梯形侧 面由单个换热单元来形成,所述梯形侧面被装配到换热模块上,或

所述换热模块中的一个包括相对彼此装配在一起的一个换热单元和 一个支撑构件,所述换热单元被折弯以形成所述梯形侧面,所述梯形侧 面装配到所述支撑构件上。

优选地,每个换热单元为单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两根集流管 以及间隔地布置在所述集流管之间的多根换热管,优选地所述换热管上 设置有翅片。

优选地,所述梯形侧面通过折弯左右两侧的两个换热单元中的至少 一个来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换热单元为上述的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制造上述的换热器的方法,

所述换热器被通过以下步骤来形成:

首先,将每根扁管一侧或两侧以宽度方向为轴线折弯,将折弯后的 扁管依次插入两根集流管的槽内,其中所述扁管的折弯处大致在一条折 弯直线上;

其次,将折弯的扁管沿着折弯直线且以其为轴线进一步折弯,使得 所述主体部与梯形截面的折弯部垂直或大致垂直。

优选地,每根扁管一侧或两侧以宽度方向为轴线折弯成角度α,其中, 所述折弯部用于构成所述换热装置的大致梯形侧面,所述梯形截面的上 下底边大致平行于梯形侧面的上边和下边,所述角度α在θ/2-5°至θ/2+5° 的范围内,其中θ为梯形侧面的两腰边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在由一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直 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的角度,所述 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在由两个梯形截面的折弯部对称地连接构成梯形侧面时,所述折弯 直线与梯形截面上的集流管的夹角β的角度大致等于夹角θ/2的角度,所 述角度α为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的梯形截面上的扁管的端部被折弯,使得所述 扁管垂直或大致垂直地插入到集流管的槽内。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还 包括相互配合的换热装置、鼓风机、与换热装置连通的排水盘以及容纳 除换热装置之外的制冷循环组成部分的机械室,所述换热装置是上述的 换热装置或使用上述的方法制造的换热器的换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的换热装置,不需要额外的片状金属来连接左右 侧换热器。左右侧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被弯曲,并且被彼此连接以增加 换热面积。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 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换热模块的示意图,移除了除换 热单元或换热器之外的部分;

图3是图2的换热器在扁管被首次弯折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换热器在被最终折弯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2示出的换热器的扁管垂直插入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模块的示意图,移除了除换 热单元或换热器之外的部分;

图7是图6的换热器在扁管被首次弯折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换热器在最终折弯后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模块的示意图,,移除了除换 热单元或换热器之外的部分;

图10是图9的换热器在扁管被首次弯折后的示意图;和

图11是图9的换热器在被最终折弯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11,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 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 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如从本发明的背景技术中所了解的,本发明的设计要点在于对文献 WO2011013672中的热源单元中所使用的换热模块的改进。具体地是由 于在该文献中一对换热器在侧视图中被设置成大致V字状,这样就会造 成在对置的空气换热器的弯曲部相互之间形成大致V字状的空间。显然, 在上述文献中所述一对装配在一起的换热器主体部之间的空间且它们的 相邻的弯曲部之间的空间都大致呈同一V字形,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夹 角相同,且通常在30-90°的范围内。最终,造成该一对换热器之间的V 字形空间没有被有效地使用。由于他们之间夹角较大,上述V字形空间 需要由被剪切成大致V字形的板体即遮蔽板封闭,防止空气或风穿过该 V字形空间,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在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 置和热源单元,它们成功地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文献所提及的不足。 因此,在下文将着重描述本发明对于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 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所进行的改进。由于上述文献中所提及的热源单元 中的诸如鼓风机、与换热装置连通的排水盘、容纳除换热装置之外的制 冷循环组成部分的机械室等部件的布置也可以应用到本发明中,因此关 于它们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该文献,不再在此进行详细描述。

从上述文献可知,传统的换热器一般为矩形,且需要钣金件来封闭 V形侧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文献将其称为V形侧面,但是 如从上述文献和本发明的附图可知,在实际制造过程中,通常将其制造 成大致梯形。因此,本发明将其称为梯形侧面,以使得更加符合实际情 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加换热面积,满足不同的应用和安装要求。通 过下述可知,在本发明中,通过折弯换热器使得侧面形成梯形或大致梯 形,替代钣金件封闭的梯形侧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 热源单元可以应用于商业空调系统,具体是用于热源单元中、风冷冷水 机组或商用屋顶机中。通常,该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换热模块,该至 少一个换热模块具有垂直于左右两侧的大体梯形截面的至少一个侧面 (以下简称为梯形侧面),其中,梯形侧面为换热侧面,即由集流管以及 其上的换热管和/或翅片所组成的侧面。在下文,为了简明仅示出了一个 换热模块中的一侧换热单元,即一个换热器的结构,作为示例。

参见图1,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换热模块的换热装置的视图。在 图中为了突出描述重点,省去了与之相关联的冷水机组单元或热源单元 中的相关部件。鉴于本发明的主要设计在于换热装置,这样的省略不会 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理解且也不会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 不完整。

如图1所示,示出了仅具有四个换热模块的换热装置。可以明白, 本发明所述的换热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任意几个(例如,两个、三个、 五个等)换热模块100和相应数量的风机模块或风机单元,其中多个风 机模块或风机单元构成了一个风机装置或风机系统。当然,每个风机单 元或模块也可以是一个风机或更多个风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换热模块100包括换热单元10和换 热单元20。在该换热模块100中,梯形侧面由换热单元10和/或换热单 元20中的至少一个折弯部来形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换 热模块100的组成方式不限于上述类型,换热模块100的组成方式还可 以包括以下几种:换热模块100可以包括单个换热单元,其梯形侧面通 过折弯该单个换热单元的一部分(例如折弯单个平板型换热器的两端) 来形成。或者,换热模块100还可以由多个换热单元形成,其中梯形侧 面由单个换热单元来形成,该梯形侧面被装配到换热模块的其他部分 (例如与之相邻的其他换热器)上。或者,换热模块中100还可以包括 相对彼此装配在一起的一个换热单元和一个支撑构件(例如金属板支撑 构件),所述换热单元被折弯以形成所述梯形侧面,所述梯形侧面装配到 所述支撑构件上。原则上,每个换热单元为传统意义上的单个换热器, 即具有两根集流管、以及在它们之间间隔地且平行地延伸的多根换热管 (例如扁管,如果可以的话,扁管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翅片)。当然也可以 包括多个换热器。以下,为了描述简便,将单个换热单元简称为换热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换热装置具有多个换热模块100时,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将换热装置设置为由多个同类型换热模块100组成或 者采用上述不同类型的换热模块100的任意组合形式。

参见图1,在换热模块100的上端设置有顶板50,且在该顶板与换 热器10和2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风机模块或单元30。在一个实施例 中,从顶板50向上突出的方向上设置有圆筒状的出风口31,风扇罩32 覆盖该出风口31的突出端面。该鼓风机30包括:螺旋桨式风扇,容纳 在出风口31内;轴芯,与风扇罩32对置地安装,以及风扇马达,将该 螺旋桨式风扇安装在旋转轴上。

当然,为了更好地固定换热模块100,还可以在换热模块100的底部 设置有固定其的支撑件或支撑框架(未示出)。在实际中,如图1所示, 换热模块100的左右侧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V形侧面,而是在实际应用 中为梯形侧面。如图所见,每个换热模块100在页面的左右两侧上具有 两腰边之间的夹角θ的梯形侧面。

参见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换热模块100,在此为了简 化,仅示出了其中所包含的换热部分或换热器/换热单元。换热模块100 包括折弯后的换热单元10和换热单元20。鉴于在本发明中,换热单元 10和换热单元20都由单个换热器构成,故简称为换热器10或20。当然, 换热单元10和20还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换热器(该换热器为现有技术 已知的,即每个换热器具有两根集流管以及设置在他们之间的换热管和 翅片)构成。具体参见图3,换热器10包括大体处于同一平面内的(例 如图3的页面内的)集流管11、集流管12、换热管13和翅片14。所述 在图3的页面内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多根换热管(以及翅片,如果 设置有的话)构成了换热器10的主体部ab,而相对于图3的页面的左右 方向成角度α设置的多根换热管以及翅片构成了折弯部cd。折弯部cd具 有大体梯形截面,用以形成换热模块的梯形侧面(这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主体部ab和折弯部cd在直线Y处彼此连接,因为如在下文所描述的将 以折弯直线Y为轴线使折弯部cd相对于图3的页面向外折弯,故将其称 为折弯直线Y。

在图3所示的换热器10中,集流管11、12分别设置换热器10的最 外侧,即在主体部ab的左侧和折弯部cd的右侧。集流管11和集流管12 的长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但是如图所示他们相对彼此成一定角度或倾 斜。多根换热管13间隔地且彼此平行地设置在集流管11和集流管12之 间。在集流管11、12上分别设置有用以装配换热管13的多个槽。翅片 14设置在相邻换热管13之间。在本示例中,将换热管13设置为扁管。

所述换热管13的一侧或两侧被以宽度方向为轴线折弯成例如角度α, 其中所述换热管的折弯处大致在所述折弯直线Y处,所述角度α在θ/2-5° 至θ/2+5°的范围内,其中θ为梯形截面的夹角。可以明白,当换热管13 的一侧被如上所述地折弯时,仅能够在其一侧形成梯形截面的折弯部。 如果需要在换热器的两侧分别形成梯形截面的折弯部,则需要将换热管 的两侧分别如上所述地进行折弯。

同理,可以以类似于换热器10的方式设置换热器20,在此不再累述。

以将以图3为例,说明仅一侧具有折弯部的换热器10的折弯方式为: 先进行扁管13的折弯,再进行换热器10的本体折弯。具体折弯步骤如 下:首先,将每根扁管13一侧(如图示中扁管的右侧),以该扁管的宽 度方向(即页面中的前后方向)为轴线,将扁管折弯成角度α,并将折弯 后的扁管13依次插入集流管11、12的槽(未示出)内。然后,通过调 整扁管的位置,使所有扁管13的折弯处大致在一条线上,即,如图3所 示的折弯直线Y上。这样,换热器10就形成了主体部ab和折弯部cd。 在相邻扁管之间插入翅片,然后放进钎焊炉里钎焊成整体。最后,将折 弯后的换热器中的折弯部cd以折弯直线Y为折弯直线,沿着大致垂直于 主体部ab的方向折弯(即换热器进行本体折弯),使得主体部ab与折弯 部cd垂直或大致垂直(参见图4)。

结合图2和图4所示,换热器10折弯后,其形状成为具有大致六个 边的立体结构,主体部ab为换热模块100中的矩形侧面,折弯部cd为 换热模块100中的梯形侧面。然而,可以明白,上述主体部ab为矩形形 状仅是一种示例,其可以根据需要被选择成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大致 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形状。

在折弯部cd中,最下边的一根扁管长度最短,最上端的扁管长度最 长,扁管与扁管之间的间距为L。并优选地,使得折弯部中的扁管的长 度由下往上以2Ltgα依次递增。为了加工方便,每根扁管的长度可以稍 作调整。

在折弯过程中,优选地,使扁管的折弯角度α大致为梯形侧面(即 折弯部cd)的两腰边之间的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但是通常只要在θ/2-5° 至θ/2+5°的范围内即可。折弯直线Y与集流管12之间的夹角β的角度优 选地使之大致等于顶角θ。当然,上述的折弯方式仅是本发明的示例,当 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方式(例如以另一角度)进 行折弯。

参见图5,为了装配方便,在集流管12一侧的扁管13的端部可以通 过折弯使得扁管13垂直或大致垂直地插入集流管12的槽内。当然,本 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使扁管13的折弯处(即大致折弯直线Y所在的位置) 大致或基本上没有翅片,这样更容易将换热器10折弯,并还能使折弯半 径尽可能的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模块100中的 右侧换热器10和左侧换热器20大致相同或对称,因此,换热器20的结 构和折弯的原理与换热器10的结构与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再次参见图2,换热器10和换热器20通过彼此的集流管相互连接, 以形成换热模块100。即,换热器10中的集流管11与换热器20中的集 流管22相连接,换热器10中的集流管12与换热器20中的集流管21相 连接,使得换热器10和换热器20的折弯部分别用作换热模块100的两 个梯形侧面,这样就增加了换热面积。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换热器20可以设置为与换热器 10相配合连接的平板型换热器或支撑构件。即,可以通过折弯平板型换 热器或支撑构件使之与换热器10相配合连接,以形成换热模块100。当 然,同样可以将换热器10设置为与换热器20相配合连接的平板型换热 器或支撑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上列举仅是为了 示例性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参见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模块200。该换热 模块200为图2所示的换热模块100的一个变形,因此,换热模块200 与图2所示的换热模块100的结构和原理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换 热模块200中的换热器210具有两个折弯部。以下将详细描述其不同之 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换热模块200包括右侧的换热器210和左侧的换热器220。换热器 210和220都具有两个折弯部。以下以换热器210、220中的一个为例, 说明所述折弯的过程。在本示例中,将换热管设置为扁管。

参见图7,换热器210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折弯:首先,将每根扁管 213的两侧(即页面中扁管的左右两侧)以宽度方向为轴线,分别折弯成 一角度(例如角度α),将折弯后的多根扁管213依次插入集流管211、 212的槽内。然后,通过调整扁管折弯处的位置使多根扁管213的折弯处 大致在一条线上,即,如图7所示的折弯直线Y上。这样,使换热器 210形成了主体部a1b、折弯部c1d和折弯部e1f(可知此时主体部和折弯 部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内,即图示的页面内)。最后,将扁管213的左侧和 扁管213的右侧分别沿着两侧的折弯直线Y,向垂直于主体部a1b方向折 弯(即换热器210的本体折弯),使得折弯部c1d大致垂直于主体部a1b, 且折弯部e1f大致垂直于主体部a1b(如图8所示)。

参见图7,此时换热器210的集流管211、212和扁管213大致处于 同一平面内(例如图示的页面平面内),其为具有八个边的八边形,且主 体部a1b为大致矩形,折弯部c1d、e1f分别为大致梯形。在折弯部c1d、 e1f中,最下边的一根扁管长度最短,最上端的扁管长度最长。扁管与扁 管之间的间距为L,并使得扁管的长度由下往上以2Ltgα依次递增。为了 加工方便,每根扁管的长度可以稍作调整。

在折弯过程中,优选地,使扁管的折弯角度α大致为换热模块200 中梯形侧面的两腰边之间的夹角θ(参见图6)的角度的一半。折弯直线 Y分别与集流管212、213之间的夹角β的角度,优选地,使折弯角度α 大致等于夹角β,大致等于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模块200中的 右侧换热器210和左侧换热器220大致相同或对称,因此,换热器220 的结构和折弯的原理与换热器210的结构与折弯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 再赘述。

再次参见图6,换热器220包括集流管221、222和多根扁管223。 换热器220在折弯后,形成了主体部a2b、折弯部c2d和折弯部e2f。

换热器210和换热器220通过彼此的集流管相互连接,以形成换热 模块200。即,换热器210中的集流管211与换热器220中的集流管221 相连接,换热器210中的集流管212与换热器220中的集流管222相连 接,使得换热器210的主体部a1b和换热器220的主体部a2b分别构成了 换热模块200在页面中的前部和后部。而换热器210的折弯部c1d和换热 器220的折弯部c2d,通过集流管211、221的连接,构成了换热模块200 在页面中的左侧的梯形侧面(即该两个折弯部相互对称地连接以构成梯 形侧面)。换热器210的折弯部e1f和换热器220的折弯部e2f,通过集流 管212、222的连接,构成了换热模块200在页面中的右侧的梯形侧面 (即该两个折弯部相互对称地连接以构成梯形侧面)。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换热器220可以设置为与换热 器210相配合连接的平板型换热器或支撑构件。即,可以通过折弯平板 型换热器或支撑构件使之与换热器210相配合连接,以形成换热模块200。 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平板型换热器或支撑构件,通过与换热器210的集 流管211、212相连接,以形成换热模块200。当然,同样可以将换热器 210设置为与换热器220相配合连接的平板型换热器或支撑构件,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上列举仅是为了示例性的说明,不能理 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参见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模块300。该换热 模块300是图6所示的换热模块200的一个变形,因此,换热模块300 的结构和原理与图6所示的换热模块200的结构和原理大致相同,不同 之处在于,换热模块300的左侧的换热器310采用了折弯方式,而换热 模块300的右侧的换热器320为未采用折弯方式的平板型换热器。以下 将详细描述其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换热模块300包括左侧的换热器310和右侧的换热器320。换热器 320的两个最外侧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集流管311、312,多根换热管313 彼此平行地设置在集流管311和集流管312之间,在本示例中,将换热 管设置为扁管。

换热器310的折弯步骤与图6所示的换热器210的折弯步骤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1,换热器310在折弯后,其形状为具有八个边的立体结构, 且主体部a1b1为大致矩形,构成了如图9所示的换热模块300的后部。 折弯部cd’、ef’分别垂直于主体部a1b1,并构成了如图9所示的换热模块 300的左右两侧的梯形侧面,增加了换热模块的换热面积。

具体参见图10,在折弯部cd’、ef’中,最下边的一根扁管长度最短, 最上端的扁管长度最长。优选地,扁管与扁管之间的间距为L,并使得 扁管的长度由下往上以4Ltgα依次递增。为了加工方便,每根扁管的长 度可以稍作调整。

在折弯过程中,优选地,使扁管的折弯角度α大致为换热模块300 中梯形侧面的夹角θ的角度的一半。折弯直线Y分别与集流管312、313 之间的夹角为β,优选地使折弯角度α大致等于夹角β的角度的一半。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模块300中的 右侧换热器320为平板型换热器,因此,换热器320与换热器310通过 集流管311、312连接,以形成换热模块300,且换热器320的平板面构 成了如图9所示的换热模块300的前部。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换热器320可以设置为与换热 器310相配合连接的普通的矩形换热器或者支撑构件(例如金属板)。

虽然本发明的上述三个实施例都采用先折弯扁管成例如角度α,之后 在相对于换热器的主体部折弯所述已经折弯的扁管使其垂直于主体部, 从而最终形成换热装置的梯形侧面,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来制造 出具有类似结构的换热器。例如通过绕制换热管使得其在上述的换热器 的主体部和折弯部之间部分地或全部地连续地蜿蜒延伸,来获得与本发 明的换热器相同或相类似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绕制一根或多根 换热管成大致U形或蜿蜒结构,来获得与本发明相类似的换热器。在可 行的情况下,这种绕制方式可以省去使用集流管。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需要通过增大HVAC系统便可以实现增加换 热装置的换热面积。它可以通过增加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来增加HVAC系 统能效(降低消耗功率)。如果HVAC不需要更高的能效和更大的换热性 能,它还可以用于减少系统中的换热器的数量,使得整体HVAC系统更 加紧凑,并具有较低的制造和安装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 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 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