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其采用厚朴、黄芪、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陈皮、白芍、白芷、白术、白及、乌贼骨为原料,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厚朴10-15、黄芪15-20、丹参25-30、蒲公英25-30、白花蛇舌草15-20、陈皮10-25、白芍10-15、白芷10-15、白术10-15、白及15-20、乌贼骨25-30。其配伍组方合理,治疗效果显著。内镜下观察胃粘膜改善效果好,对胃部病理变化改善明显,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好。可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4950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解乐业;

    申请/专利号CN201310477696.2

  • 发明设计人 解乐业;史玲;张剑;谭淑玲;

    申请日2013-10-14

  • 分类号A61K36/898;A61P1/04;A61P31/04;A61K35/56;

  • 代理机构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王元生

  • 地址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青岛北路29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39: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3-25

    授权

    授权

  • 2014-02-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8 申请日:201310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1-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配方,具体说是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并证明了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且与胃癌及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以来,国内外胃肠病学家就开始对Hp的根除治疗进行研究。探讨根除Hp治疗方案,作为治愈与Hp相关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根本途径。目前全球根除Hp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加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或质子泵抑制剂加克拉霉素加甲硝唑。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根除Hp的药物及方剂也有了新的发现,临床疗效也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是Hp对克拉霉素和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上升,使之耐药菌珠不断增多,国外大样本研究显示,其耐药发生率为3.0-19.3%;药物的副反应增多,尤其是胃肠不良刺激及胃肠动力下降等让病人感到痛苦;药物费用较高,使病人服用药物的依从性降低;疗效难以维持;Hp的根除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困扰根除Hp研究的难点,是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求能够有效解决临床所面临的难点问题的方法和能够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的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病原学研究表明,Hp是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细菌,特异地寄生于胃粘膜的粘液壁下面、上皮细胞表面,目前除粘膜上皮表面及十二指肠和食道的胃上皮细胞表面以外尚未发现其他部位有这种细菌寄生。可见,Hp可特异性地感染于胃的上皮细胞,胃为Hp的特定宿主。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报告,Hp通过释放一系列介质及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产生炎症,使胃粘膜细胞增殖增加,同时也易导致DNA的损伤及增加出现非整倍体的危险性,进一步形成多种致癌或致实变物质,因此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发展的主要启动因子。种种研究表明Hp感染及Hp毒素对胃粘膜炎症、癌前期病变到胃癌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

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属于高感染国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在50-80%。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对一个乡的571人进行了胃镜普查,Hp感染率男性为72%,女性为63%,15-20岁青年组为53.6%,成人组为76%,正常胃粘膜为6.6%,慢性胃炎为93%。北京医科大学对山东牟平胃癌高发地区347例无症状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活检,Hp检出率为52.5%。Hp感染率年龄在20-29岁组为45.7%,30-39岁组为63%,随年龄增长稳定在60%左右,在≥70岁为78.9%,说明我国人口Hp感染率的年龄早,感染涵盖青、中、老年。根据Hp感染相关胃炎、溃疡病的临床表现,中医辩证当属胃脘痛、嘈杂、痞证的范畴。纵观中医学对上述病证的病机理论阐述,主要是脾胃虚弱、气机失畅,或肝气犯逆、胆失泌清,或饮食不节、寒温失常,或气滞血瘀、胃阴亏虚等,但尚缺乏对外感邪毒损伤胃府的认识。

中医学在治疗诸如胃脘痛、痞症、嘈杂病证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确定治疗原则时也是见仁见智,或重于脾胃,或责之于肝胆,或重视寒邪,或治湿热,或辨气辨血,或重视治疗,或强调饮食等,有着良好的临床指导性。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病因病机的深化认识,Hp这一细菌感染导致的胃病,更多的学者更重视针对病因制定治疗原则。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有很多,治疗也取得一定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分合理,成本低,见效快,无毒副作用,适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其采用厚朴、黄芪、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陈皮、白芍、白芷、白术、白及、乌贼骨为原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厚朴10-15、黄芪15-20、丹参25-30、蒲公英25-30、白花蛇舌草15-20、陈皮10-25、白芍10-15、白芷10-15、白术10-15、白及15-20、乌贼骨25-30。

按《中国药典》2000年颁布的标准按比例精选上述药物,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 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用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

治疗效果:90例患者,一疗程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44%。经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2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除胃脘痛疗效无差异外(P>0.05),其他症状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镜疗效为84.44%,对照组为74.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除萎缩无差异外(P﹥0.05),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44%,对照组为74.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发明采用传统纯中药,以散剂为剂型,白开水冲服,可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等病症。选用的中药配伍组方合理,治疗效果显著。内镜下观察胃粘膜改善效果好,对胃部病理变化改善明显,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且价格便宜,治疗依从性好。可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其采用厚朴、黄芪、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陈皮、白芍、白芷、白术、白及、乌贼骨为原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厚朴10-15、黄芪15-20、丹参25-30、蒲公英25-30、白花蛇舌草15-20、陈皮10-25、白芍10-15、白芷10-15、白术10-15、白及15-20、乌贼骨25-30。

按《中国药典》2000年颁布的标准按比例精选上述药物,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 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本发明最佳的原料重量配比为:厚朴12、黄芪15、丹参30、蒲公英30、白花蛇舌草15、陈皮10、白芍15、白芷15、白术15、白及18、乌贼骨30。 

Hp感染的病性是外感疫毒,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其病理机制为邪毒入侵,蕴结于胃,伤及胃膜,久则及于肝脾,气虚血瘀,瘀久化热,瘀热受阻,胃膜失养,膜腐成腐,甚或恶变。中医学认为,脾胃互为表里,相为使用,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为其功,胃主降浊、受纳腐熟水谷为其用,脾胃升降相宜,纳化正常,以完成着饮食的消化吸收。若脾胃升降失调,纳化失职,则诸疾由生。肝胆亦为表里,相互为用,肝主疏泄,辅脾胃气机调畅;胆泌清汁,助脾胃纳化水谷。若肝胆功能失常,则及脾胃而生疾。如《素问·玉真要大论》在论及胃脘痛时说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疼”,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若湿热蕴结既阻碍了脾胃的升降,影响肝胆之疏泄,其症可见嗳气反酸,胃中嘈杂,又为外邪感染与滋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气虚血瘀则胃府失养,气虚则胃动无力,可见脘胀食少,血瘀则胃络不畅,胃膜失养,可见胃脘疼痛;阴伤津亏则胃失濡润,加之湿热为害,胃膜伤疡由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阴亏虚造成了Hp的侵袭性因素增强,胃膜的防御性因素减弱,致使邪毒入侵,蕴结于胃,久踞不去。故Hp致病属外邪由外入侵,特异地寄生于胃粘膜的粘液壁下面,上皮细胞表面。其病位在胃府,靶位在胃膜;由其毒素作用而使胃粘膜损伤,破坏了胃粘膜的屏障作用,使粘膜的被侵袭性因素与防御性因素失衡,从而发生炎症反应或溃疡、肠化生及恶变等。其过程特点有激惹性、渐进性、反复性,尚有热毒之特性。胃镜下可见受损的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乃至粘膜苍白、粗糙不平、黏膜萎缩,符合湿热蕴结,气血受损,气虚血瘀,阴伤津亏,胃膜失养的病理状态。本发明确立了清解邪毒,调理气血,修复伤疡,截防恶变的治疗原则。清解邪毒—Hp感染,宿伏胃府,非清解不能祛邪毒;调理气血—胃膜的修复,有赖于气血之濡养。若气不能濡,血不能养,势必使防御机能减弱,故应调理气血改善胃府内环境,提高胃府抗邪能力,达到祛邪之目的;修复伤疡—Hp感染的侵害性,造成了胃粘膜的炎症及溃疡,通过祛邪扶正,进一步修复伤疡,有效地保护胃膜,从而消除症状,达到祛邪愈病的目的;截防恶变—现代研究证明:Hp感染造成胃粘膜的病理改变,使胃粘膜出现炎性、萎缩、肠化生、癌前变、甚至癌变,所以在根除Hp治疗中,要及时应对癌前变的发生,起到截断作用。这一治疗原则的确定,对根除Hp感染及治疗相关性胃炎、胃溃疡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厚朴具有兴奋胃肠运动的作用和抗溃疡的作用,并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的作用;黄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镇痛和抗癌作用;丹参具有抗炎效应,通过显著抑制白细胞化学运动,防止溶酶体酶、氧化代谢产物等过多释放,减轻组织损伤,以控制炎症发展;并具有抑制胃酸和抗胃溃疡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胃H+,K+-ATP酶活性来实现;蒲公英能够抗菌消炎,降低内毒素的活性,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粘膜损害,使溃疡的发生率和溃疡指数明显下降。白花蛇舌草具有增强免疫、提高人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功能,另外还具有对损伤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和抗氧化作用。上述补气活血解毒药物能有效预防和逆转胃粘膜萎缩,促进胃粘膜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从而修复胃粘膜,预防胃粘膜萎缩,阻断和逆转其癌前病变。

配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以助脾之运化,胃之受纳;白术健脾祛湿,脾健而利于化湿,湿除而助于健脾;厚朴宽中除满,《本草纲目》引李东垣云:“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陈皮理气健胃,二药与白术、黄芪相伍,使之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清胃中郁热,解胃中邪毒,《本草新编》说:蒲公英为泻胃火之药,其气甚平,泻火不损土,火退而胃气自生,可见蒲公英具有清火护胃的作用。白芍柔肝止痛,白芷化湿止痛,二药善缓肝胃之急,而调升降之机。丹参活血祛瘀而消肿痛,白及收敛止血而消肿生肌,二药一活一敛,养胃膜,复伤疡,与厚朴、黄芪相伍,则气血调理,胃府生肌。取乌贼骨一味,意在制酸止痛。纵观全方,厚朴、黄芪、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为君药,以清解邪毒、调理气血;陈皮、白芍、白芷、白术为臣药,以助君药扶正祛邪,柔肝健脾、缓急止痛;白及、乌贼骨为佐药,以收敛之性防行气活血太过,以生肌制酸之功助修复胃膜伤疡。与西医在消除Hp及治疗相关胃病以抗菌消炎、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的治疗观点也基本吻合。

用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中医症状总疗效评定:

⑴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⑵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

⑶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

内镜疗效评定:

⑴显效:内镜直观粘膜阳性征象消失或减轻Ⅱ级以上(含Ⅱ级)。

⑵有效:内镜直观粘膜阳性征象减轻Ⅰ级。

⑶无效:内镜直观粘膜征象无减轻及加重。

病理疗效评定:

⑴显效:病理检查腺体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失或减轻Ⅱ级以上(含Ⅱ级)。

⑵有效: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减轻Ⅰ级。

⑶无效: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减轻不及Ⅰ级或加重。

幽门螺杆菌根除评定:

以胃黏膜组织切片镜检,或碳14尿素呼气实验均为阴性,则评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转阴。

本发明用法及疗程: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

治疗效果:90例患者,一疗程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44%。治疗组中医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2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除胃脘痛疗效无差异外(P>0.05),其他症状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镜疗效为84.44%,对照组为74.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除萎缩无差异外(P﹥0.05),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44%,对照组为74.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实施例1: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厚朴12、黄芪15、丹参30、蒲公英30、白花蛇舌草15、陈皮10、白芍15、白芷15、白术15、白及18、乌贼骨30。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

病例一  许某,男,38岁,个体,威海市人  2011年10月诊。

患胃脘痛4年余,曾在某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为胃粘膜炎症部分伴腺上皮肠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给予抗菌及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半月,也曾以其他药物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来诊时症状:胃脘痛(+++)、痞满(++)、纳差(++)、嗳气(++)、嘈杂(++)。胃镜所见:胃粘膜充血,糜烂,有小出血灶,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慢性炎,部分腺上皮肠化生,胃体部分区域呈中度不典型增生,幽门螺杆菌(+)。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范围。

疗效观察:服药一周即感胃脘痛明显减轻,服完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实施例2: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厚朴10、黄芪15、丹参30、蒲公英25、白花蛇舌草20、陈皮25、白芍10、白芷10、白术10、白及15、乌贼骨25。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

病例二  洪某某,男,52岁,农民,威海市环翠区人  2011年5月诊。

患胃脘痛6年余,曾在某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间断服用抗菌及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也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来诊时症状:胃脘痛(++)、痞满(+++)、纳差(+++)、嗳气(+)、嘈杂(++)。胃镜所见:胃粘膜粘膜粗糙不平可见多出片状糜烂,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腺上皮肠增生,少许腺体排列紧密,幽门螺杆菌(+)。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范围。

治疗:给本实施例药,一日三次,连续服用21天,每周复诊一次,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嘱咐如有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要即刻来诊。服完药一月后复查。

疗效观察:服药一周即感胃脘痛明显减轻,服完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实施例3::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厚朴12、黄芪18、丹参27、蒲公英28、白花蛇舌草19、陈皮15、白芍14、白芷14、白术14、白及18、乌贼骨26。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

病例三  邹某某,男,49岁,个体,威海市荣城市人  2009年3月诊。

患胃脘痛7年余,曾在某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为胃粘膜炎症部分伴腺上皮肠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间断服用抗菌及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也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来诊时症状:胃脘痛(++)、痞满(++)、纳差(+++)、嗳气(+)、嘈杂(++)。胃镜所见:胃粘膜粘膜粗糙不平可见多出片状糜烂,散在出血点,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慢性炎,部分腺上皮肠化生,幽门螺杆菌(+)。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范围。

治疗:给本实施例药,一日三次,连续服用21天,每周复诊一次,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嘱咐如有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要即刻来诊。服完药一月后复查。

疗效观察:服药一周即感胃脘痛明显减轻,服完药后症状基本消失。

实施例4: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厚朴14、黄芪16、丹参26、蒲公英25、白花蛇舌草18、陈皮22、白芍12、白芷12、白术12、白及15、乌贼骨28。去杂质,过筛去泥土。而后将上述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白花蛇舌草,陈皮,白及加水提取2次,合并滤液静置,去除沉渣,浓缩之稠膏备用;再将将余下的蒲公英1/2量,丹参1/2量,厚朴,白术,白芍,白芷,乌贼骨粉碎成粗粉备用;将上述所得稠膏与所得粗粉用搅拌机搅拌均匀,烘干灭菌,粉成药散,再行灭菌包装。

法用量:每日三次,每次6g,饭后半小时白开水冲服。三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一疗程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44%。经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