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期刊>西北地质 >《西北地质》征稿简则
【24h】

《西北地质》征稿简则

机译:《西北地质》征稿简则

获取原文
获取原文并翻译 | 示例
       

摘要

(2001年2月修订) 《西北地质》主要报道西北地区地质大调查中涉及造山带地质、资源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数字地质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区地调项目管理、工作动态及地调最新进展。欢迎并优先发表由国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项目及基金资助的有关该区造山带地质研究成果。同时,也报道地调学术活动、学术思想的讨论与争鸣。1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所属项目: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2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的(25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译名、摘要正文(1000字符)、关键词。1.3 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文中量和单位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用铅笔标注。1.4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插图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4幅),图件请用黑墨在透明描图纸上清绘、植字。插图切勿过大,文稿中应标明插图位置,并在图框下注明图号、图题和图注(中、英文对照)。图中文字、符号须与正文一致。凡涉及国界的图件须绘制在地图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图上。图版不超过2幅,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 附表中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者、测试手段、测试条件、测试精度及误差范围,附表应有相应的英文表名。1.5 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家有关标准,文内各级标题及题号一律顶格书写,题号分级采用1;1.1;1.1.1;2;2.1等标著形式,一般标题层次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1.6 科技术语和名词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如系作者自译的新名词,第一次使用时请在该新名词后用括号注出原文。外国人名和地名,除已常用者外请注原文。1.7 本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放在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只列最主要的及最新出版的,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或研究报告,请在正文引用处的当页以脚注方式顺序标明。(1)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编者)、书名、版本(首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2)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见(In):编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期刊名、年、卷(期)、页码;(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用缩写点“*”。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代码根据GB3469-83的规定,以方括号中的单字母方式标识,并置于文题(书名)之后,它们是: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析出文献[A];其他[Z]。2 投稿约定2.1 本刊已采用电脑排版,欢迎以软盘形式投稿(方正、WPS、Word纯文本文件均可)或网上投稿。来稿3个月之内(以收稿邮戳为准)未收到编辑部答复的,可自行处理。收到编辑部回函的作者,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得一稿多投,稿件决定录用后收取一定发表费。编辑部一般不处理退稿,要求退还特殊稿件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2.2 我刊现为纸张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出版模式,凡本刊刊用的稿件,将同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ChinaInfo 《电子期刊》。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2.3 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来稿一经发表,按篇付给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2.4 来稿务必写清楚详细通讯地址及工作单位,尽可能留下联系电话,以便及时与作者联系修改稿件、邮发稿酬及赠送期刊等事项。 来稿请用挂号投寄:西安市友谊东路166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北地质》编辑部 邮编 710054 联系电话 (029)7809714
机译:(2001年2月修订) 《西北地质》主要报道西北地区地质大调查中涉及造山带地质、资源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数字地质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区地调项目管理、工作动态及地调最新进展。欢迎并优先发表由国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项目及基金资助的有关该区造山带地质研究成果。同时,也报道地调学术活动、学术思想的讨论与争鸣。1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所属项目: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2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的(25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译名、摘要正文(1000字符)、关键词。1.3 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文中量和单位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用铅笔标注。1.4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插图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4幅),图件请用黑墨在透明描图纸上清绘、植字。插图切勿过大,文稿中应标明插图位置,并在图框下注明图号、图题和图注(中、英文对照)。图中文字、符号须与正文一致。凡涉及国界的图件须绘制在地图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图上。图版不超过2幅,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 附表中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者、测试手段、测试条件、测试精度及误差范围,附表应有相应的英文表名。1.5 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家有关标准,文内各级标题及题号一律顶格书写,题号分级采用1;1.1;1.1.1;2;2.1等标著形式,一般标题层次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1.6 科技术语和名词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如系作者自译的新名词,第一次使用时请在该新名词后用括号注出原文。外国人名和地名,除已常用者外请注原文。1.7 本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放在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只列最主要的及最新出版的,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或研究报告,请在正文引用处的当页以脚注方式顺序标明。(1)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编者)、书名、版本(首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2)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见(In):编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期刊名、年、卷(期)、页码;(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用缩写点“*”。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代码根据GB3469-83的规定,以方括号中的单字母方式标识,并置于文题(书名)之后,它们是: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析出文献[A];其他[Z]。2 投稿约定2.1 本刊已采用电脑排版,欢迎以软盘形式投稿(方正、WPS、Word纯文本文件均可)或网上投稿。来稿3个月之内(以收稿邮戳为准)未收到编辑部答复的,可自行处理。收到编辑部回函的作者,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得一稿多投,稿件决定录用后收取一定发表费。编辑部一般不处理退稿,要求退还特殊稿件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2.2 我刊现为纸张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出版模式,凡本刊刊用的稿件,将同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ChinaInfo 《电子期刊》。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2.3 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来稿一经发表,按篇付给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2.4 来稿务必写清楚详细通讯地址及工作单位,尽可能留下联系电话,以便及时与作者联系修改稿件、邮发稿酬及赠送期刊等事项。 来稿请用挂号投寄:西安市友谊东路166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北地质》编辑部 邮编 710054 联系电话 (029)7809714

著录项

  • 来源
    《西北地质》 |2001年第001期|75|共1页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信息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