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浙江预防医学》 >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县(市、区) 442所中学24 15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情况及伤害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中学生23 462人,近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男生和女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15%和17.33%,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和农村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2.17%、19.42%和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女生:OR=0.805,95%CI:0.728~0.890)、学习成绩差(OR=1.149,95%CI:1.018~1.298)、吸烟(OR=1.260,95%CI:1.083~1.466)、饮酒(OR=1.410,95%CI:1.279~1.553)、体育活动(OR:1.244~1.527,95%CI:1.098~1.767)、孤独(OR:1.336~1.500,95%CI:1.219~1.682)、悲伤(OR=1.308,95%CI:1.186~1.441)、旷课(OR=1.390,95%CI:1.182~1.634)、离家出走(OR=1.242,95%CI:1.076~1.435)、打架(OR=1.771,95%CI:1.594~1.967)和被欺凌(OR=2.071,95%CI:1.869~2.294)是中学生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吸烟、饮酒、负性情绪和暴力等因素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