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不同栽培技术因子对雨养春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差异的影响

不同栽培技术因子对雨养春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差异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其中,FP模式的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对氮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5%、6.0%、4.4%和2.5%,HH模式分别为19.7%、7.7%、4.7%和4.5%,SH模式分别为25.4%、8.3%、6.5%和4.5%.[结论]技术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模式中的优先序不同,不同管理水平下产量差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因子间具有协同效应.当前农户水平下氮素管理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居首位,高产水平下种植密度和土壤耕作对产量贡献较大,而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素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氮肥管理方式.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3036-3047|共12页
  • 作者单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春 130030;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春 130033;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春 13003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栽培技术因子; 雨养; 春玉米; 产量差; 氮素效率差;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