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新丝路:上旬》 >地方博物馆中的区域文化探究——以新乡市博物馆为例

地方博物馆中的区域文化探究——以新乡市博物馆为例

         

摘要

地方博物馆少不了区域文化的因素,区域文化成就了地方博物馆的独特性,博物馆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使得博物馆摆脱了千馆一面的局限。新乡地区以牧野文化为代表,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新乡市博物馆以牧野文化为基础,为观众展示了牧野文化遗存,增强了观众的家乡认同感。关键词:新乡;牧野文化;博物馆;区域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公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 杭大运河的开凿,为牧野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机会。南来越多的人选择空暇时间到博物馆参观体验,寻找历史的记忆, 宋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牧野地区也逐渐衰落,康乾盛世时期,牧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博物馆不仅对地域文化起到了保存、展示、 野地区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连年的战争给宣传的作用,而且承担了社会公共教育的任务。 牧野地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历史为牧野大地积累一、地方性物馆对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牧野文化的内涵,牧野文化中既区域文化增添了地方博物馆的独特性。《博物馆条例》对博 包含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战国墓群、潞王陵等古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 迹及墓葬遗址,望京楼、比干庙等古建筑,又包含以史来贺、吴金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 印等为代表的现代先进性群体精神。古今交汇,一脉相承,共同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1]。人类活动和环境离不开地域的 构成了牧野文化的内涵。影响,地方博物馆所收藏、保护的见证物不可避免的带有地域因 三、新乡市博物馆中牧野文化的展示素。博物馆里的藏品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化反映,见证了生活 新乡市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馆内收藏着豫北及新乡地在这一地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文化的转变。如果缺少 区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时期出土、传世的文物共6万件了区域文化的注入,地方博物馆便失去了独有的意义。地方博物 (套),设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基本陈列为《牧野华馆是展示和传播区域历史文化的窗口,区域文化是由于地理环 章——新乡历史文物展》,专题展览有《牧野宝藏——宗教艺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 展》、《牧野宝藏——馆藏书画精品展》等,既是豫北地区人民生置有关的文化特征。我国地方历史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大多数都 活的历史见证,又是新乡牧野文化的重要载体,重点展示了牧野是本区域出土的历史遗物,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本体解 大地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遗址和历史文物。读,找到文物所蕴含的意义,如用途、造型、装饰手法、对社会变 历史人物的展示。牧野大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新乡市博迁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的启示意义等。并通过展览策划,将这些文 物馆基本陈列中以图版形式,对牧野大地的历史名人进行展示,物展示在公众面前,增强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地域认识,追溯过 如,箕子、姜太公、共伯和、苌弘、蘧伯玉、毛遂等,唤起观众对于往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人文厚重,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是 家乡的认同感。如何生产生活的,从而增强自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事件的展示。新乡市博物馆采用场景复原牧野大战的二、牧野文化内涵 景象,多媒体播放竹林七贤在新乡的活动,雕塑再现《汲冢书《》竹新乡位于豫北,素有“牧野大地”之称,作为牧野文化的继 书纪年》出土整理过程,图版介绍孔子、子路在长垣的活动等。承者,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 历史遗迹、遗址的展示。对于历史遗迹的展示,新乡市博物分。牧野,原为依据与城邑的远近而界定的方位概念,并非专有 馆主要采取场景复原的手法。复原辉县孟庄遗址龙山、二里头及名词,后在牧、野之地发生了著名的牧野大战,此后牧野成为专 商代晚期三叠城,复原孟庄遗址墓葬遗址,实景复原潞王陵遗址有的地域名词。据考证牧野其地应以新乡市所辖卫辉市为中心 等,以给予观众沉浸感的参观体验。包括今新乡市北部及所辖凤泉区、获嘉县等地。牧野文化由此可 历史文物的展示。历史文物主要以展柜展示文物,展示了以界定为从古至今发生在牧野大地上的各类文化现象,包含思 许多与牧野地域相关的历史文物,如辉县褚丘出土的铜卣、鼎、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等。 觚、爵等青铜器,新乡火电厂两汉墓地出土的陶器等,使观众了牧野文化属河内文化的子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解这片土地先民的生活。分。区域内遗存多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如裴李岗时期的孟庄 四、结语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李大召遗址等。夏商周时期,河内地区有 综上所述,博物馆展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仅能突出博物着辉煌灿烂的青铜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