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现代医用影像学》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AD.结果:40例AD患者中StanfordA型12例(30.00%)B型28例(70.00%);AD真腔组平均强化值278.94 0±47.93HU,明显高于假腔组平均强化值261.89±49.5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例(82.50%)AD患者明确可见第一破口,7例(17.50%)未显示第破口者均为Stanford A型,25其中例(63.50%)仅1个第一破口,155例(36.50%)存在2个或者多个第一破口.30例(75.00%)存在再破口,其中28例(70.00%)存在2个或者2个以上再破口,再破口多是散在分布于主动脉各段.真腔强化值大于假腔强化值33例(82.50%)第一破口大小为12.56±6.68 mm;真腔强化值与假腔强化值25例(62.50%),内膜第一破口大小200.56±8.56 mm.真腔密度大于假腔密度者第1破大小明显低于真假腔密度(P<0.05).假腔累及IA5例(12.5%)、ICA4例(10.00%)、CA18例(45.00%)、SMA13例(13.00%)、LRA12例(30.00%)、LCIA24例(60.00%)、RCIA26例(65.00%);假腔出发IA1例(2.5%)、ICA2例(5.0%)、CA2例(5.0%)、SMA4例(1.00%)、LRA3例(7.5%)、LCIA5例(12.50%)、RCIA7例(17.50%).假腔累及情况明显高于假腔出发情况(P<0.05).内破口MPR33例(82.50%)、MIP1例(2.50%)、CRP23例(57.50%)、CTVE24例(60.00%)、VR1例(2.50%);内膜瓣MPR39例(97.50%)、MIP1例(2.50%)、CRP28例(70.00%)、CTVE31例(77.50%)、VR36例(90.00%);真假腔MPR40例(100.00%)、MIP33例(82.50%)、CRP33例(82.50%)、CTVE6例(15.00%)、VR39例(97.50%).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较高,可推荐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