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及其引发的文体焦虑

《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及其引发的文体焦虑

         

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茅盾从香港转移到桂林。《劫后拾遗》是他到达桂林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劫后拾遗》经历了从文学文体到新闻文体的认知流变。笔者认为,"速写小说"的命名不仅可以较为贴切地概括《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也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这种文体焦虑的深层原因。作为"速写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形态,《劫后拾遗》既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一时的"速写"文体在消解自身独立性后发展的文学一脉,也是抗战时代语境复苏"速写"文体、催生美学新质的产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