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江苏地方志》 >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对昆曲艺术历史与现状的追述

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对昆曲艺术历史与现状的追述

         

摘要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昆曲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礼遇和尊重,也证明了她“百戏之祖”的地位。兴衰众所周知,元代乃我国戏剧艺术空前繁盛的时代,但铁木真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仅仅存在了百余年,随着元代的衰微,“北剧”(元杂剧)走向没落,“南戏”逐渐兴盛。“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简称昆腔,她最初是元末南曲的一个支派,明万历以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嘉靖、隆庆年间,流寓太仓的北曲清唱家江西人魏良辅经过潜心研究,并在张野塘等人的帮助下,把昆山腔由原来的吴中小曲改变成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声”。据说魏良辅为了悉心钻研,十年不下楼梯一步,为了昆曲,他把擅长唱曲的爱女,嫁给了因罪发配太仓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张野塘则帮助他“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这种新腔的特点是轻柔婉转,“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谓“调用水磨”是指这种“新腔”把曲牌加以细致的雕琢和华丽的修饰,使之像水磨的竹器一样精致。昆曲由清唱到被搬上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完成的。梁辰鱼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