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广东茶业》 >漫长孕育终脱胎--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漫长孕育终脱胎--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摘要

@@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鲁周公,又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公元前1065年受周武王封为相国.据传<尔雅>一书为周公旦所撰,内有"槚,苦荼"的记载,由此至今也有3000多年历史.在茶的生产及饮用历史长河中,从最早的生煮羹饮到秦汉的晒干煮饮,再到三国时的以茶作饼、炙碾煮饮,直到唐代以前,饮茶几乎都是在于物质特性的利用,茶的解渴、保健和提神作用是当时饮茶的目的,当时茶的加工和烹煮方法并未获得可口,所以往往加入葱、姜、桔子等调和茶的品味,其利用目的和许多农产品的或者和药用凉茶一样没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在发展中也隐约存在着一些精神内涵,但始终未能体现其文化品味.

著录项

  • 来源
    《广东茶业》 |2001年第2期|39-42|共4页
  • 作者

    郑永球;

  •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