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球化学》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摘要

利用 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 15和 16航次 )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 1 000 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 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 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 13.00~334.59 mg d-1 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 ),占总通量的 50.62%~92.06% ,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 9.30~136.33 mg d-1 m-2之间,占总通量的 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 9.06%± 4.26%和 4.42%± 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 1月份 1 000 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 2 000 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著录项

  • 来源
    《地球化学》 |2003年第4期|358-362|共5页
  •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200129;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P736.41;
  • 关键词

    颗粒物; 通量; 季节性; 沉积物捕获器; 普里兹湾; 南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