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球化学》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三四段沉积有机质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分布与古气候意义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三四段沉积有机质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分布与古气候意义

         

摘要

对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嫩三段(K2n3)和嫩四段(K2n4)岩芯样品有机质组成丰度、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嫩三段和嫩四段沉积岩有机碳含量(TOC)分别在1.37%~2.52%和0.12%~0.82%之间,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含量为沥青质>非烃>饱和烃>芳烃,沥青质、非烃、饱和烃和芳烃占可溶有机质的比例分别为21.1%~54.9%, 15.4%~27.8%,12.7%~19.2%和1.7%~11.0%.在嫩三段和嫩四段沉积有机质中检出了多种高丰度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为萤蒽(Fla)、芘(Py)、苯并萤蒽(Bflas)、苯并a蒽(BaAn)、苯并e芘(BePy)、晕苯(Cor)、茚并芘(Inpy)、菲(P)、苯并[g,h,i]苝(BghiP)、(屈)(Chry)、甲基菲(MP)、惹烯(Ret)和苝(Pery)等;其中,菲、甲基菲、惹烯和(屈)等化合物主要是来自原始有机质输入和成熟转化的产物.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相关比值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表明,嫩三段中的萤蒽、芘、苯并萤蒽、苯并a蒽、苯并e芘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是生物质燃烧的产物;茚并芘和苯并[g,h,i]苝等则主要形成于原始有机质的成熟转化.嫩四段中的萤蒽、芘、苯并萤蒽、苯并a蒽和苯并e芘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是生物质燃烧的产物,茚并芘和苯并[g,h,i]苝为生物质燃烧成因和成岩演化混合来源,而嫩四段底部检测到的较高丰度的苝可能主要与陆源有机质的输入及转化有关.最后,嫩江组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特别是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环合物的相对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可能表明嫩三段和嫩四段沉积时期古气候发生了由温湿气候向干旱气候的转变.

著录项

  • 来源
    《地球化学》 |2015年第6期|536-545|共10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1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 关键词

    多环芳烃化合物; 古气候环境; 白垩系嫩江组; 松辽盆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