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核农学报》 >野生大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野生大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摘要

采用土培盆栽,研究16份野生大麦在同一低氮处理下全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旨在筛选出具有高效利用氮素能力的基因型,为氮素高效利用大麦育种提供种质材料。结果表明:(1)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最大都在抽穗期(CV=33.55%,18.93%,21.88%),氮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拔节期最小(CV=12.99%,13.88%),而生物量基因型差异最小在分蘖期(CV=21.22%)。不同基因型野生大麦的氮含量在抽穗期最小,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在抽穗期表现为最大。(2)成熟期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880**),生物量变幅为4.51~12.17g/株(CV=26.31%),籽粒产量变幅为1.50~8.40g/株(CV=54.61%)。(3)聚类分析得到不同氮效率的野生大麦基因型。氮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IS-22-30、IS-22-25)在抽穗期的生物量、氮含量和氮利用效率与低效基因型(IS-07-7、IS-22-22和IS-22-33)差异最大,且成熟期氮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能够形成较多生物量(11.07和12.17g/株)和籽粒产量(5.29和8.40g/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