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 >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

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

         

摘要

一般说来,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和音义属性受社会形态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语言一直被认为是构成文学形式的基本"质料",在克莱夫·贝尔著名的文学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中,"语言"也是形式的主要内容。农耕时代的抒情文学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的炼字境界;现代社会的叙事文学坚持"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①的观点。从"立象以尽意"的抒情文学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叙事文学,都认同文学语言的本体主义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个人化写作、网络文学等创作潮流的相继兴起,当代文学进入到"后语言时代",这时候的文学语言出现了极端日常化、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